-
洪子誠:承繼與告別的難題——談1990年代初王安憶的兩個中篇
形式創造意義 這里討論王安憶的兩篇小說,它們都發表在90年代初。
2025-04-11
-
秦子虛:從《三段論與紅磨坊》中找到心靈的桃花源
作為小說主人公寒嶼似曾相識的人,我從《三段論與紅磨坊》一書中讀到了彼此的一生——一直不停地在時鐘里掃沙土。
2025-04-10
-
白妙婷 翟曉甜:桂西北作家群新鄉土寫作的創作資源探究
桂西北地區是廣西最具少數民族文學質素的文化空間。
2025-04-10
-
王彬彬:汪曾祺小說與民間匠藝
所謂“匠藝”,既指職業性的技能,也指非職業性的本領。
2025-04-10
-
作為民族記憶的現代化敘事——《草原晨曲》對歷史與現實的雙重觀照
我們象雙翼的神馬,飛馳在草原上,啊哈嗬咿這里從此不荒涼,鋼城閃光芒。
2025-04-10
-
一場后視隱秘的平衡——淺析王昆小說《卓瑪戴著紅珊瑚》
高原和營盤是王昆小說中最常出現的主題,這兩個主題的黏合讓他的小說表現出雙重的經驗內核,這個內核通常經由軍旅生活中的日常生活表現出其獨特性或典型性。
2025-04-10
-
徐則臣《北上》:通波越千年,天涯一線牽
繼《六姊妹》大熱之后,在中央電視臺一臺晚上黃金檔連播的是電視劇《北上》,講述了運河兩岸生活的一群少年的故事。
2025-04-10
-
吳佳駿《行者孤旅》:在文字與自然間獨自探尋身心靈的融合
《行者孤旅》是作家吳佳駿的大地行走散文集。
2025-04-10
-
馬原《傣人記》:故事永不止息
我們或多或少都聽過一些故事,有的是取材現實的改編,有的是歷史悠久的陳年舊事,有的是同我們相似者的經歷,有的則是想入天外的仙侶奇緣,它們時而擺出一本正經、苦大仇深的面孔,也不時會呈現出插科打諢、荒唐滑稽的模樣。
2025-04-09
-
那里的丘陵和江水在她筆下閃著光暈——《清白之年》閱讀札記
我認識身為編輯和評論家的佳燕已經十多年,常羨慕她天性熱鬧開朗,到哪里都有朋友和笑聲。
2025-04-09
-
輕輕的安慰——湯成難小說集《子彈穿越南方》六人談
主持人語 特邀主持:韓 松 剛 江蘇省作協創研室副主任、青年批評家,著有《詞的黑暗》《謊言的默許》《當代江南小說論》等。
2025-04-09
-
洪昌:涉入人性的深湖
王玉玨的《燕牙湖》堅持了他一貫擅長的寫法,繼續對婚戀關系和復雜人性進行探秘。
2025-04-09
-
教育幫扶的詩意呈現與時代回響
袁敏的作品《月光媽媽》(入選中國圖書評論學會發布的“中國好書”2024年11月推薦書目),以散文的筆觸、詩意的敘述,記錄一位普通杭州女性高穎組建“月光媽媽”團隊跨越14年的教育幫扶歷程,勾勒出雪域高原少數民族少年的成長軌跡,揭示教育何以成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光”。
2025-04-09
-
南帆:故鄉的紋路
【文學里念故鄉】 很長一段時間,“故鄉”在我心目中并不是一個情深義重的概念。
2025-04-09
-
在共情中書寫人的生存狀態
近日,一篇初三女生所寫的作文《舊軌還鄉》引發熱議。
2025-04-09
-
神奇精妙的一刀
2004年,李建軍編輯了《十博士直擊中國文壇》一書。
2025-04-09
-
跨文化闡釋的范式突破與學科構建
美學作為一門致力于美之本體論探究、審美認知機制解析及藝術表征形態研究的學科,其當代學術版圖正經歷著范式轉型與方法論革新。
2025-04-08
-
時代的印跡與回響——李洱《超低空飛行:同時代人的寫作》讀書心得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優秀的書籍能向讀者提供故事、信息、知識、經驗和情緒價值,讓人有閱讀和思考的機會,并為謀劃未來奠定基礎。
2025-04-08
-
故典新知、肉身成圣與形而上的經緯——評包慧怡組詩《生育簡史》
作為年輕一代詩人、學者、翻譯家,包慧怡卻以好古、博古聞名。
2025-04-08
-
致敬經典或是反抗經典——阿乙小小說讀札
沉郁壓抑是獨屬于阿乙的氣質,這種氣質附著在阿乙每篇小說的每個字符之間,并借此營造出了一座文學意義上荒誕無望的“縣城瑞昌”。
202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