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跨文化闡釋的范式突破與學科構建 ——評李慶本《跨文化藝術美學》的理論貢獻
    來源:中國作家網 | 孫亞鵬  2025年04月08日16:47

    美學作為一門致力于美之本體論探究、審美認知機制解析及藝術表征形態研究的學科,其當代學術版圖正經歷著范式轉型與方法論革新。傳統美學研究往往囿于單一文化體系內部的藝術現象闡釋與審美經驗分析,而全球化語境下的中西文化深度對話則催生了研究范式突破——從單一文明內部的審美傳統考察轉向跨文化視閾下的藝術美學交互研究。這一轉向既植根于闡釋學(Hermeneutics)對理解前結構的解構性反思與后現代主義對文化多元性的理論確證,亦源于跨文化藝術創作實踐對系統性理論框架的迫切需求,由此促成跨文化藝術美學作為新興交叉學科的應運而生。

    就近現代中國學術譜系而言,跨文化美學探索可溯源至晚清民初的學術轉型期。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1904)中創造性運用叔本華悲劇哲學展開文本闡釋,開創了“以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的跨文化闡釋路徑。朱光潛通過《文藝心理學》(1936)將克羅齊“直覺說”與中國詩學傳統有機融合,構建起具有對話性質的“直覺-表現”理論體系。宗白華在《美學散步》(1981)中確立的“意境說”,則通過現象學方法重新激活了中國古典美學的現代闡釋空間。

    至當代學術場域,王一川在《跨文化藝術美學》中將其定義為“跨文化藝術美學屬于跨文化學研究的一個領域,具有跨越一種特定文化界限而與另一種異質文化發生關聯的居間性質或中間特性”[1],此定義不僅劃定了學科邊界,更確立了“文化間性”作為核心研究范疇的學術地位。但需指出,該學科仍面臨若干關鍵性學理困境:其學科定位尚未在藝術學理論框架內獲得充分論證;與比較藝術學在研究對象與方法論層面的異同亟待辨析;跨文化闡釋作為方法論工具的合法性仍需通過元理論建構加以確證。李慶本新著《跨文化藝術美學》正是針對這些學術真空展開的系統回應,通過構建兼具歷史縱深與理論張力的分析框架,推動該學科從經驗性研究向體系化知識生產轉型。

    該著理論建構的獨創性首先體現在對中國美學跨文化屬性的解蔽:李慶本教授通過知識考古學方法揭示“美學”譯名的跨文化生成機制。作者以黃興濤關于“美學”術語傳播史的研究為對話對象,指出該譯名的確立并非單純的語詞移植,而是經歷嚴復“天演論”式創造性轉化(creative transformation)的知識生產過程。這種考辨不僅還原了王國維作為學科奠基者的歷史地位,更從知識社會學角度解構了“西方美學中心主義”的認知定式。由此,作者提出“中國美學”本質上是跨文化研究的產物,其本體論困境源于術語(terminology)與話語(discourse)的范疇混淆:作為知識工具的術語具有價值中立性,而承載文化記憶的話語則具有歷史具體性。據此,中國美學的合法性不應拘泥于概念起源的純粹性,而應聚焦其對中國審美經驗的現象學還原能力——中國美學是美學與跨文化研究的結合,通過西方美學范疇的本土化調適,借用西方術語對中國審美經驗和情感范式的表達。

    在方法論層面,該著創造性地提出跨文化美學的三重研究范式:其一是以概念史考辨為核心的“跨越式研究”,側重還原西方美學范疇的原初語境;其二是以對話理論為基礎的“溝通式研究”,強調從本土視角重構異域美學資源;其三是以間性空間建構為旨歸的“互動式研究”,致力于不同審美傳統在解釋學循環中的意義增殖。三種范式有效回應了“中國美學何以可能”的元問題。此外,李慶本創造性轉化了比較文學的跨文化闡釋范式。針對法國學派影響研究中的文化等級預設,倡導擺脫法國學派文化中心主義的窠臼,將 “西學東漸” 與 “中學西傳” 視為一個連續整體,置于“跨文化研究的三維模式” 中研究,構建“循環影響”的跨文化新范式。這一模式不僅有助于消除文化中心主義偏見,還能促進不同文化間的平等對話與相互理解。在跨文化藝術美學領域,“跨文化研究的三維模式”同樣具有應用價值。它鼓勵從多元文化的視角審視藝術作品,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表達與審美觀念,推動全球文化多樣性的認識與尊重。這種理論突破在梅蘭芳1930年訪美演劇事件的闡釋中得到實證:美國觀眾對京劇程式化表演的接受,既包含對異質審美符碼的誤讀,也催生了布萊希特"陌生化"理論的生成,這種跨文化互動本質上構成了審美經驗的再生產機制。

    相對于西方理論能否闡釋中國文本的問題,李慶本教授更關注闡釋的有效性問題。他在此書中以屈原與浪漫主義的關系為例,討論了西方理論能否以及如何有效闡釋中國文本,并提出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闡釋而非能否闡釋,跨文化闡釋應追求闡釋的有效性而非過度闡釋。李慶本更進一步指出,跨文化闡釋的樞機在于尊重不同文化的獨特性和平等性,而為了實現自我與他者的相互理解和對話,跨文化闡釋需要從時間性闡釋轉化為空間性闡釋。

    對于空間性問題,李慶本教授將眼光投向了潘尼卡提出的 “內比法。“內比法”對跨文化闡釋意義重大,它從人性內部出發,尊重他者文化終極價值,適用于解決“文化間性”問題。在具體操作中,作者提出了以“中道”三義——“價值中立”、“時間中止”和“空間中介”來落實“內比法”,分別對應溝通式、跨越式和互動式跨文化闡釋,有助于構建跨文化闡釋空間性新范式。對于這三種跨文化闡釋方式的優缺點,李慶本教授又以法國學者朱利安、德國學者卜松山和美國學者蘇源熙對中國美學的跨文化闡釋方式為案例分別進行了分析。朱利安通過探究中國美學核心范疇 “平淡”,重構中華美學精神,屬于跨越式跨文化闡釋,但未突破中西二元論框架;卜松山從跨文化視角研究中國美學,強調中西美學的相似性與差異性,采用溝通式跨文化闡釋,卻面臨比較標準難以確定的問題;蘇源熙以 “諷寓” 問題為切入點,運用 “修辭性閱讀” 理論,解構中西二元論,屬于互動式跨文化闡釋,但解構策略易導致思維碎片化。這三種方式雖各有優劣,但都為中華美學精神的跨文化闡釋和傳播提供了借鑒。

    本書除了深邃的理論洞見之外,還運用了豐富多元的實例,從不同角度深入展示了跨文化藝術美學的內涵與價值。如徐冰的《天書》和《方塊字書法》作品,通過改造漢字形態,實現了跨文化的書法藝術表達;科幻漫畫《流浪地球》由多國藝術家合作完成,體現了跨文化藝術的特點,此外,漫畫作為圖像敘事的一種形式,通過空間結果完成時間過程,本質上是“空間的時間化”;對美國意象主義中的中國問題以及為什么受中國傳統詩歌影響的美國意象主義可以被胡適用來作為反對中國舊文學的武器這一“古今中外”問題的分析,來證明跨文化闡釋空間性環形模式的有效性。

    自十余年前發表專著《跨文化美學:超越中西二元論模式》以來,李慶本教授始終以開拓者的姿態持續深耕跨文化美學領域。近年來,其學術探索更呈現縱深拓展之勢,相繼推出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正如其在《跨文化藝術美學》中揭示的學術規律:“一個學科的發展,總是遵照從話語體系到學術體系再到學科體系的順序發展”[2],在當今中外文化藝術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下,跨文化藝術美學的話語體系已初具規模。而《跨文化藝術美學》這本書,則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兼具學理深度與實踐效度的闡釋框架,為破解文化差異語境下的審美共識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此舉不僅有助于跨文化藝術美學這一學科的確立和鞏固,更將有力推動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與交流。

    [1] 王一川:《跨文化藝術美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7年,第1頁。

    [2] 李慶本:《跨文化藝術美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第6頁。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亚洲国产第一站精品蜜芽| 97热久久免费频精品99| 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 第一福利永久视频精品| 思思re热免费精品视频66| 99国产精品自在自在久久|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9APGF | 97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在线日产精品一区| 999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蜜桃| CAOPORN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农村乱子伦精品视频| 日韩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精品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无码精品人妻一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色欲| 久久精品美女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a∨精品| 伊人精品久久久大香线蕉99|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视青草|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免费精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图片|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东京热| 久久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麻豆| 国产精品狼人久久久久影院 |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址 |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资源| 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夜夜夜妓女网| 野狼第一精品社区| 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 国产精品免费高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