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民族記憶的現(xiàn)代化敘事——《草原晨曲》對歷史與現(xiàn)實的雙重觀照
我們象雙翼的神馬,飛馳在草原上,啊哈嗬咿這里從此不荒涼,鋼城閃光芒。再見吧金色的草原,再見吧幸福的家鄉(xiāng)!啊哈嗬咿我們將成鋼鐵工人,把青春獻給包鋼。[1]
這首由瑪拉沁夫作詞、通福作曲的《草原晨曲》曾經(jīng)是內蒙古廣播電視臺每天早晨開播節(jié)目之前必播的開場曲。激昂的音樂配著草原上河流彎曲的畫面和壯烈的套馬場景,幾乎成了一整代內蒙古人的民族記憶。而這首歌曲其實是1959年長春電影制片廠與內蒙古電影制片廠聯(lián)合攝制的同名電影《草原晨曲》的插曲。這部電影講述了兩代蒙漢民眾聯(lián)合抵抗日本侵略并最終建設包鋼的故事。電影《草原晨曲》的兩位編劇,一位是該片導演之一的珠嵐琪琪珂[2],另一位就是這首歌曲的詞作者瑪拉沁夫。
對蒙古族作家瑪拉沁夫及《草原晨曲》的研究與評論[3],幾十年來已有不少,其中不乏深入細致的探討。然而既有研究多集中于評價該片對包鋼建設的呈現(xiàn),較少注意到故事前半段抗日敘事與后半段包鋼建設敘事構成的奇妙結構,尤其未能從現(xiàn)代性層面揭示其中抗日敘事的必要性。一部最終要呈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創(chuàng)作,為何一定要將抗日敘事納入對比?其中存在哪些結構性空白,有待觀影者加以填補?作者又是在怎樣的歷史經(jīng)驗之下,以民族記憶的方式完成了有選擇的現(xiàn)代性敘事?
一
從劇本到影片的增刪與修改
瑪拉沁夫1930年生于卓索圖盟的土默特旗(今屬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其蒙古語名字意為“牧人之子”[4],15歲參加八路軍,1952年1月在《人民文學》發(fā)表小說《科爾沁草原的人們》而一舉成名。隨即,瑪拉沁夫與海默、達木林合作將該作品改編為電影《草原上的人們》,于1953年上映?!?959年,在電影界緊張籌備建國十周年‘獻禮片’之際,內蒙古話劇團團長珠蘭琪琪柯找到了此時正在包頭鋼鐵基地工作的瑪拉沁夫,說服他創(chuàng)作一個反映我國社會主義鋼鐵工業(yè)建設的電影劇本,瑪拉沁夫無法拒絕,于是由他執(zhí)筆,與珠蘭琪琪柯合作的劇本《鋼城曙光》誕生,其后隨著電影的拍攝更名為《草原晨曲》?!盵5]
劇本的開頭,烏蘭察布草原的蒙古族青年胡合、加米揚、拉西寧布與漢族青年張東喜一起用武力趕走了侵華日軍派往白云鄂博圣山的勘探隊。而聽命于日軍的當?shù)孛晒刨F族官員派人抓捕抗日牧民領頭人胡合、加米揚時,張東喜為保護他們也一起被捕。在越獄的過程中,張東喜犧牲,臨終前將妹妹秀芝和女兒小玲托付給胡合,并指導胡合過黃河到鄂爾多斯游擊隊去找方之誠政委。
劇本的后半段則是1949年之后的故事,胡合成為共產(chǎn)黨干部,帶著養(yǎng)子關其卡回到家鄉(xiāng),加米揚已是當?shù)卮彘L,而拉西寧布仍是牧民,并收養(yǎng)了張東喜的遺孤小玲,改名娜布琪。此后白云鄂博礦山被開采,包鋼建立,方之誠政委轉業(yè)后擔任包鋼總公司黨委書記,胡合則在其下?lián)瘟说V山公司黨委書記,關其卡等蒙古族青年也成為包鋼工人。另一面,秀芝探望來包鋼工作的女兒彩霞,終于與彩霞的生父胡合一家相認。在包鋼建成、高爐出鐵的歡樂氛圍中,故事迎來了大團圓結局。
從劇本到影片,刪改并不多,除了將張東喜改為張玉喜等人名改動之外,主要是刪去了尋找水源和迷路等一些枝蔓情節(jié)。[6]此外最明顯的改動,是將胡合與秀芝的女兒彩霞,與劇本中沖入火場救人的卡車司機林祥,合并為電影中的胡合之子張祥這一個人物。這樣也就相應地刪去了娜布琪和關其卡愛情故事中因彩霞和林祥而產(chǎn)生的種種誤會,從而削減了愛情糾葛在影片中所占的比重。
在以上刪改之外,從劇本到電影還有一些細節(jié)修改,以往并未獲得研究者注意。劇本中在蒙古貴族官員家當用人的秀芝,因為疏通官布協(xié)理的兒子道爾吉暗中協(xié)助胡合等人越獄,被協(xié)理派人押往呼和浩特的公館。而在電影中,官布協(xié)理是派人把懷孕的秀芝押送到草地上打算害死,而秀芝后來被下人放走,最終在北京把兒子張祥撫養(yǎng)成人。這處修改除了凸顯媚日的蒙古貴族官員官布協(xié)理的陰狠之外,還將秀芝母子這十幾年間生活的地方,從劇本中的呼和浩特改為了電影中的北京。這一細節(jié)改動看似無關緊要,卻暗藏劇本中未曾道明的諸多歷史情境。[7]這些歷史背景,在劇本中主要是通過與日軍合作的蒙古族貴族官員官布協(xié)理來側面呈現(xiàn)的。
協(xié)理原為清代內蒙古地區(qū)的官職,一般在當?shù)卦_克王公之下輔助行政管理。劇本中的官布協(xié)理作為蒙古族上層統(tǒng)治者,與日軍合作,成為偽政權的代表人物。官布協(xié)理的兒子道爾吉曾在北京求學,劇本并未明確交代其所學專業(yè)為何。而在向日軍諂媚之時,道爾吉以西方禮儀來示范該如何接待日本軍官,官布協(xié)理對兒子道爾吉所學頗為稱贊:“孩子,爸爸叫你上洋學堂沒白費錢,你學了不少洋禮,這對爸爸很有用?!盵8]劇本中這部分情節(jié)和臺詞,在電影中不僅得到較為完整的保留,而且通過“鏡中鏡”等特殊的鏡頭語言予以突出,用穿衣鏡中的畫面呈現(xiàn)了官布協(xié)理對兒子道爾吉在北京所學到的“洋禮”的推崇。電影還特別增加了日本軍官進門時并未將手套、大衣等隨身衣物交給下人的細節(jié),以反諷的方式解構了這些“洋禮”的實際作用。舊式蒙古族上層貴族官僚子弟在北京這樣一個經(jīng)歷過“五四”新文化洗禮的漢地所學,并非“民主”與“科學”等現(xiàn)代觀念或知識,而只是些準備用于媚日卻毫無意義的“洋禮”。電影中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十幾年之后同樣在北京求學成長的張祥,學了駕駛卡車這些實用性更強的普通勞動技能,而非身穿學生制服的知識分子所標榜的“洋禮”。從劇本到電影,這些細節(jié)的刪改與保留、增補,實際上在有意無意間突出了影片某一方面的主題與內在敘事邏輯。
首先,這十幾年間張祥在北京成長為具有現(xiàn)代知識與技能的青年,而小玲在草原的成長環(huán)境到電影中則未作更改,這樣更能凸顯漢族烈士遺孤小玲被蒙古族牧民養(yǎng)大,而蒙古族戰(zhàn)士的兒子則在漢族母親撫養(yǎng)下成長的蒙漢團結主題。父親胡合是蒙古族,兒子張祥卻有一個漢語名字,從小在漢族聚居區(qū)學習成長,依靠母親秀芝洗衣賺錢供養(yǎng)其讀書畢業(yè);與之對應的是,小玲是漢族烈士遺孤,反而生長在草原并使用蒙古語名字娜布琪;此外,關其卡則是蒙古族革命者胡合的養(yǎng)子,同養(yǎng)父一起從革命者轉而成為現(xiàn)代化的建設者。這些蒙漢青年團結一致,最終成為建設包鋼的主人翁。這樣的設計更有利于突出電影的主題。
其次,各人所學是否有用,實際上展現(xiàn)了瑪拉沁夫等創(chuàng)作者對現(xiàn)代化建設中普通勞動者和知識分子的微妙態(tài)度差異。張祥成為白云鄂博礦山的卡車司機,其在北京所學的駕駛技術可以在現(xiàn)代化建設中發(fā)揮實際作用,令從小生長在草原的娜布琪頗為羨慕。后來娜布琪和張祥一起學習汽車駕駛技術,也成長為一名普通的汽車工人。而關其卡則和其他蒙古族青年一起遠赴鞍鋼學習煉鋼技術,最終成為一名煉鋼工人。從劇本到電影的這些細節(jié)改動,實際上凸顯了勞動者更光榮的內在邏輯。張祥、娜布琪、關其卡等人所學皆為最普通的勞動技能,工種也是最辛苦的卡車司機和爐前工,卻成為正面形象。與之相比,自命為“蒙古族高級知識分子”的官布協(xié)理之子道爾吉,同樣曾在北京求學,但所學的“洋禮”在后來的現(xiàn)代化建設中毫無用處?!案呒壷R分子”道爾吉最終成為試圖破壞蒙漢團結的“右派”。這些細節(jié)實際上凸顯了勞動者更可靠而知識分子不老實的內在敘事邏輯。
最后值得追問的是,故事開頭因保衛(wèi)白云鄂博反抗日軍勘探隊而引出的革命者越獄情節(jié)和貴族媚日情節(jié),與后半段的關于包鋼的現(xiàn)代化建設又有什么關系?其中反復出現(xiàn)的包鋼,即包頭鋼鐵公司,位于內蒙古包頭市區(qū)西側,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53—1957)工業(yè)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點工程,其鐵礦主要來自附近的白云鄂博礦山?!鞍自贫醪睘槊晒耪Z音譯,意為“富饒的神山”?!鞍自啤庇肿g為“巴彥”,是富饒之意?!岸醪币玻g作“腦包”,即敖包,是蒙古人在山上等高處舉行祭祀活動用的石堆。著名的歌曲《敖包相會》就是根據(jù)瑪拉沁夫小說改編的電影《草原上的人們》的插曲,同樣是由瑪拉沁夫、海默作詞,由通福根據(jù)蒙古民歌改編而成。由此也可見得敖包在蒙古族生活中的重要性。故而白云鄂博山也叫白云敖包山,在蒙古族牧民心中具有很強的神圣性,但牧民并不知曉此寶山當中究竟有何靈物。直到1927年,民國地質學家丁道衡隨斯文赫定“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考察綏遠包頭一帶,才發(fā)現(xiàn)該山富含鐵礦。1933年丁道衡發(fā)表《綏遠白云鄂博鐵礦報告》[9],但國民政府對此重視不足。隨后到來的日本殖民者卻非常重視這一地質發(fā)現(xiàn),“從1933年丁道衡發(fā)表報告到1945日本戰(zhàn)敗這段時間內,日本人先后到白云鄂博調查10余次,并形成調查報告、開發(fā)計劃書若干”。其中“從 1943年年底到1944年9月之前,不到一年的時間,日本人進行了4次旨在開發(fā)白云鄂博的調查,并撰寫了內容詳實、可操作性強的開發(fā)報告”。[10]瑪拉沁夫等人的創(chuàng)作中牧民們一次武裝反抗就趕走了日軍勘探隊的情節(jié),顯然夸大了其武裝抗日的實際效果。而十幾年之后,當初帶領草原牧民們抵抗日軍勘探隊的胡合,卻又在社會主義建設期間極力配合來自北京的勘探隊,最終成為包鋼礦山的黨委書記,帶領大家一同開采白云鄂博圣山。劇本和電影中都未詳細展現(xiàn)的是,礦山最終得以開采的前提,實際上是蒙漢黨員做了大量工作,給牧民做出解釋,在當?shù)乩锏膮f(xié)助下將敖包遷往其他地方。白云敖包山再也不是敖包所在之地,而成為包鋼下屬的白云鄂博礦山公司的采礦基地。正是礦山與草原上牧民前后十幾年間這種巨大的轉變,使得故事前半段抗日敘事和后半段現(xiàn)代化建設敘事被并置于對比關系當中。
那么這兩段現(xiàn)代性敘事究竟如何通過書寫民族記憶的方式,來有選擇地完成對歷史與現(xiàn)實的雙重觀照?
二
有選擇的現(xiàn)代性敘事
一般認為這部《草原晨曲》主要通過抗日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兩個階段表現(xiàn)了草原的變化,而在這種對比中,拉西寧布這樣一位“中間人物”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前所述,拉西寧布原本是追隨胡合趕走日軍勘探隊的牧民,而那位自命“蒙古族高級知識分子”的道爾吉,則在現(xiàn)代化建設期間不斷地煽動拉西寧布反對從北京來的勘探隊和后來的包鋼開采白云鄂博圣山。整部電影最終通過拉西寧布對包鋼態(tài)度的轉變,完成了暗藏深意的現(xiàn)代性敘事。
當胡合帶著養(yǎng)子關其卡第一次回到烏蘭察布草原見到闊別多年的老朋友們之時,拉西寧布就在道爾吉的煽動之下,與大家就白云鄂博圣山的開采問題爭吵起來。拉西寧布喝醉后高喊:“我們在這兒慶祝胡合回來,是因為他領著我們保衛(wèi)過白云鄂博圣山。但是,現(xiàn)在漢人又要來開采我們的圣山……”其他反對者也附和說:“決不叫他們動圣山一塊石頭!”“我們象從前那樣保衛(wèi)圣山!……”加米揚質問他:“拉西寧布,你把漢人跟日本鬼子相提并論對嗎?”在這里,創(chuàng)作者借拉西寧布這個受到“右派”煽動的“中間分子”之口,將侵華日軍派往白云鄂博圣山的勘探隊和“共產(chǎn)黨毛主席”派來的漢族勘探隊置于對比關系當中,而又借村長加米揚之口對此加以質疑,從而將雙方的不同觀念都呈現(xiàn)出來。面對加米揚的質問,拉西寧布無法正面回答,只好說:“漢人跟日本鬼子是不是一樣,我說不出個理來。但是對漢人什么時候也不能相信。從前,漢人做買賣,一邊嬉皮笑臉的跟你說著話,一邊把你腰包給掏光了?!?/p>
盡管拉西寧布并不能明確將漢人與日本殖民者等同起來,但是對舊時代內地通商者的不美好記憶,使得拉西寧布這些蒙古族牧民很難接納前來開采白云鄂博圣山的北京勘探隊。事實上,拉西寧布并非一個完全保守的蒙古民族主義者,他自己就撫養(yǎng)了漢族烈士遺孤小玲,并給小玲起了一個蒙古語名字娜布琪。在拉西寧布看來,“娜布琪不是漢人,她喝蒙古的水、吃蒙古的奶長大的”。拉西寧布也為蒙漢團結及民族融合做了很多實際的貢獻。他不認為“漢人就沒有好人”,但他又從心底里“害怕漢人”。而前后兩支勘探隊來到白云鄂博圣山,使得他將日本殖民者與共和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者相提并論,卻又難以給出確定的答案。其他反對者喊出:“誰來動我們的圣山,胡合領著我們再鬧反抗!”“胡合,你是我們的領頭人,為了保住圣山,我們寧愿再跟你去坐牢、流血……”
這場關于殖民者與社會主義建設者開采白云鄂博圣山是否應該相提并論的爭論,最終只能由曾經(jīng)領導大家反抗殖民者的胡合來裁斷。胡合先動之以情,繼而曉之以理:“從前,日本鬼子來開白云鄂博山,是想用它的鐵去加強他們的力量,實現(xiàn)他們霸占世界的野心,那時候,我們起來鬧反抗是對的,也是永遠值得驕傲的事!但是今天,如果把毛主席派來的勘探隊,也跟日本鬼子一樣看待,那就大錯特錯了!時代不同,事情也不一樣。日本開采它,是為了叫我們永遠過牛馬生活,永遠當亡國奴;今天國家開采它,是為了我們永遠不再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叫我們蒙古人走上幸福康樂的大道。既然白云鄂博是座大鐵山,國家又那樣需要鋼鐵,我們就應該用雙手捧著它,獻給我們的國家!”[11]
在胡合的說法中,日本殖民者對白云鄂博鐵礦的勘探開采,是為了“加強他們的力量,實現(xiàn)他們霸占世界的野心”,而不是為了提高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反而“叫我們永遠過牛馬生活”。這樣說相當于否定了日本帶來的殖民現(xiàn)代性。與之相較,在胡合的眼中,北京來的勘探隊雖然不是草原上的蒙古族,卻是自己國家的,開采白云鄂博鐵礦是“叫我們蒙古人走上幸福康樂的大道”,胡合以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為蒙古族帶來的福祉,來論證共產(chǎn)黨對白云鄂博鐵礦的開采與日本殖民者的不同。
在胡合的論述當中,有兩個關鍵問題。首先是主體性問題。在胡合看來,侵華日軍和蒙古族牧民之間是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對立關系,當年投靠日本人的只是少數(shù)蒙古族貴族官僚,大多數(shù)蒙古族牧民并未將日本殖民者所宣揚的大東亞視為一體,也無法和日本共享關于整個東亞的虛幻認同,這些虛假宣傳不過是掩蓋其殖民真相的理論工具罷了。而“共產(chǎn)黨毛主席”在蒙古族黨員干部胡合眼中則代表國家,這是蒙漢民族和其他民族共同的國家,蒙漢民族之間并不存在像中日之間那樣的對立。胡合認為不同時代的這兩支勘探隊性質不同,以此來否定拉西寧布將兩者相提并論的看法。拉西寧布雖然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扮演著“中間分子”的角色,但在日本侵華時期同樣是追隨胡合抗日的,與官布協(xié)理等投靠日本人的上層貴族立場顯然不同。然而在當下,作為普通牧民的拉西寧布和作為共產(chǎn)黨干部的胡合,也難以取得一致意見,拉西寧布并未被胡合的這些論述說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準備搬家,遠離北京來的勘探隊,也不打算加入公社。作為一部創(chuàng)作于1959年的劇本,曾經(jīng)的戰(zhàn)爭時期和當下的社會主義建設情境,顯然構成了對歷史與現(xiàn)實的雙重觀照,而胡合的說法,則通過重述民族記憶的方式,完成了有選擇的現(xiàn)代性敘事。
其次,胡合論述中的另一個關鍵問題是殖民現(xiàn)代性問題。胡合認為日本人所帶來的殖民現(xiàn)代性只是為了“加強他們的力量”,而非為了蒙古族人民的利益,“共產(chǎn)黨毛主席”派來勘探隊才是為了蒙古族人民的利益。在日本殖民統(tǒng)治之下,蒙古族牧民過的是牛馬一般的“亡國奴”生活,利益是屬于日本人的;而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國家治下,“幸??禈返拇蟮馈笔怯忻晒湃说姆輧旱摹?梢哉f,整部電影,幾乎都是圍繞著殖民現(xiàn)代性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之間的對比展開的。同樣是開采白云鄂博礦山,瑪拉沁夫等人筆下日本侵華時期擺在蒙古族牧民面前的是窮困的生活和對反抗者的殘酷鎮(zhèn)壓,坐牢和流血成為那一代人不可磨滅的民族記憶;而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像拉西寧布這樣不歡迎勘探隊的“中間分子”,得到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真誠幫助。
而故事的后半段,也試圖通過展現(xiàn)勘探隊一次又一次地幫助拉西寧布,來證明包鋼對白云鄂博鐵礦的開采是符合蒙古族人民利益的。第一次是拉西寧布為了躲避勘探隊而搬家,途中妻子生育,勘探隊的醫(yī)生為其接生,保住了母子二人,并悉心照料,卻不肯收錢,由此感動了拉西寧布。但后來拉西寧布還是在道爾吉的教唆下搬了家。第二次是拉西寧布和妻子外出,孩子獨自睡在蒙古包中,張祥(劇本中是林祥)駕駛卡車路過偏遠的拉西寧布家,發(fā)現(xiàn)家中著火而沒有大人,便沖入火場救出了拉西寧布的孩子,自己卻身受重傷。最終,拉西寧布在真誠的幫助下接納了包鋼對白云鄂博鐵礦的開采,并識破了道爾吉的教唆與煽動。在電影結尾,道爾吉私下所有的煽風點火之舉都遭到舉報,僅拉西寧布一人就寫了三封檢舉信。拉西寧布對勘探隊與包鋼態(tài)度的轉變,也成為呈現(xiàn)戰(zhàn)爭時期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時期對比關系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顯性敘事之外,事實上還存在著某些有待填補的結構性空白,與瑪拉沁夫等創(chuàng)作者借主要人物胡合之口表達出來的這套有選擇的現(xiàn)代性敘事邏輯,構成了某種潛在的對話關系。
三
有待填補的結構性空白
所謂結構性空白,主要是就歷史與現(xiàn)實當中真實發(fā)生過而文藝敘事有意無意忽略掉的事件而言的。換言之,結構性空白往往是作品中本來不可忽略而又偏偏缺失的那些關于時代背景的交代。
譬如《草原晨曲》并未正面呈現(xiàn)1949年以前的工業(yè)基礎,而主要呈現(xiàn)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在胡合的前述說法中,日本殖民者給蒙古族牧民帶來的是“永遠過牛馬生活,永遠當亡國奴”,而“共產(chǎn)黨毛主席”則派人在落后荒涼的草原上建設起先進的現(xiàn)代化鋼鐵工業(yè)基地。關其卡等蒙古族青年們后來紛紛成為包鋼的工人,實現(xiàn)了從原始的牧業(yè)向現(xiàn)代工業(yè)的跨越。正如那首旋律動人的歌曲《草原晨曲》中所唱:“再見吧金色的草原,再見吧幸福的家鄉(xiāng)!啊哈嗬咿我們將成鋼鐵工人,把青春獻給包鋼?!盵12]而這首歌正是娜布琪駕駛卡車歡送關其卡等人暫時告別家鄉(xiāng)前往鞍鋼學習技術時大伙唱出來的。鞍鋼,是鞍山鋼鐵廠。在包鋼建設的過程中,鞍鋼抽調了一千余名工程技術人員和兩千余名工人予以支持,以至于巨大的包鋼廠區(qū)幾乎全都使用東北方言??梢哉f,沒有鞍鋼的支持,就沒有包鋼的迅速建成投產(chǎn)。而鞍鋼的前身,則是日偽時期的鞍山制鐵所和昭和制鋼所。在《草原晨曲》中未曾呈現(xiàn)早期的工業(yè)基礎,雖屬結構性空白,卻隱藏在鞍鋼和東北老工業(yè)基地的前史當中,與胡合的說法構成了對照。
包鋼的建立過程,同樣離不開蘇聯(lián)的援建。這一點在《草原晨曲》中同樣未曾呈現(xiàn),成為另外一處結構性空白??梢哉f,在包鋼的建設過程中,蘇聯(lián)的援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才使得落后荒涼的草原上建立起一座“世界上第一流的鋼鐵基地”[13]。然而1958年中蘇關系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斃叻虻热藢懽髟搫”镜臅r間是1959年,在這樣一個特別的創(chuàng)作時間點,原本包鋼建設場景中不可忽略的蘇聯(lián)援建背景,被有意無意地忽略掉,也成為結構性空白。
如前所述,《草原晨曲》對日軍占領期間的歷史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現(xiàn)實予以了雙重觀照。而比起那些未曾道明的歷史背景,更重要的結構性空白是當時的語境下不言自明而日后的觀眾卻難以明了的某些時代背景。而這些在劇本中并未專門交代的情境,卻往往在不經(jīng)意間從臺詞的字里行間或電影畫面中的某些角落里呈現(xiàn)出來。譬如電影結尾的鏡頭當中,包鋼高爐上的巨幅標語寫著“大躍進萬歲!人民公社萬歲!”的字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等在劇本中并未直接寫到。而在前述胡合的臺詞中,“既然白云鄂博是座大鐵山,國家又那樣需要鋼鐵,我們就應該用雙手捧著它,獻給我們的國家”的說法,其實已經(jīng)將“大躍進”運動中全國上下大煉鋼鐵的情況在不經(jīng)意間透露出來。包鋼的建成并最終出鐵,事實上正是在土法煉鋼非但無法滿足現(xiàn)代化建設需要反而造成巨大浪費和混亂的時代背景下,才更能凸顯其重要意義。1959年10月15日,周恩來總理為包鋼一號高爐出鐵剪彩并登上高爐講話;電影拍攝完成后的1960年5月5日,烏蘭夫副總理為包鋼一號平爐出鋼剪彩。對于今天的觀眾而言,《草原晨曲》似乎并未專門展現(xiàn)“大躍進”時的大煉鋼鐵運動,這些時代背景成為劇本中的結構性空白。當年的電影觀眾對“大躍進”時期用黏土和磚頭搭建小高爐來土法煉鋼的情境記憶猶新,自然明白一座現(xiàn)代化的鋼鐵基地的建成意味著什么。從這個意義上講,劇本中的現(xiàn)代性敘事,并未肯定那種突擊蠻干的做法,而是以科學建設實績來構成對不切實際的風氣的某種“揚棄”。然而電影結尾鏡頭中偶然出現(xiàn)的巨幅標語,并非為了拍攝電影所刻意搭建的道具布景,而是對剛剛建成的包鋼高爐的實景拍攝。正是這最真實的鏡頭,在有意無意間透露了時代背景,構成了歷史的見證。無論劇本創(chuàng)作者對現(xiàn)代化鋼鐵生產(chǎn)和土法煉鋼有怎樣的觀察與思考,這些劇本不曾設計過的實景鏡頭都與劇本本身一同構成了復調的敘事聲音。
而除了高爐上的標語之外,《草原晨曲》結尾對道爾吉的定性,同樣在不經(jīng)意間將1957年的歷史事件透露出來,只不過仍帶著當時的眼光和敘述邏輯,同“撥亂反正”之后的歷史敘述極為不同。由此或可引發(fā)思考,應當如何去認識已經(jīng)逐步積累成為民族記憶的作為特定時代歷史見證的文藝敘述?
四
余論
表面上看,《草原晨曲》講述的是日軍侵華期間和共和國初期今昔對比的故事,而將其中的結構性空白予以揭示后會發(fā)現(xiàn),那些未曾道明的故事同樣可能蘊含深意,正可與那種有選擇的現(xiàn)代性敘事邏輯構成某種潛在的對話關系。而這種潛在的對話關系實際上不限于這一部作品或一兩位作家的創(chuàng)作,更是一個時代文學藝術的某種癥候。當特定時代對歷史與現(xiàn)實的敘述,與那些化入民族記憶的歷史經(jīng)驗之間產(chǎn)生微妙的差異之時,究竟該如何在“表述”與“經(jīng)驗”之間探尋可能的真相?甚至,究竟是否存在這樣一種在不同時代都可獲得承認的真相?
回到《草原晨曲》,胡合對日本殖民統(tǒng)治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判斷,顯然與道爾吉對拉西寧布的諸多煽動之詞構成了對立。然而一部將“蒙古族高級知識分子”道爾吉按照特定歷史時期標準來定性的文藝作品當中,道爾吉這種身份的人的言論又如何可能不被當作煽動與教唆?道爾吉說出的某些話即便得到后來歷史的驗證,在當時仍屬危言聳聽。事實上白云鄂博礦區(qū)不僅含有鐵礦,更有世界上儲量最豐富的稀土礦。礦產(chǎn)資源的過度消耗和對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等問題若真能在白云鄂博礦山開發(fā)之初獲得足夠的重視,而不是被簡單地當作特定言論予以批判,那么自然生態(tài)的教訓或許不至如此。劇本中拉西寧布不愿意加入牧業(yè)合作社,按當年的敘事邏輯被理所當然地當作“中間分子”,判定為不夠進步,可后來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卻從某種層面上驗證了拉西寧布的“明智”。今天的觀眾,當然可以憑借歷史的“后見之明”輕而易舉地超越特定時代帶有局限性的判斷,而當初被視為不合宜的諸多言論,如今看來是否也有著“先見之明”?
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初期所走過的彎路已經(jīng)融入今天的民族記憶之中,成為某種對歷史“經(jīng)驗”的有限“表述”。而有待進一步探尋的是,那個在1945年日軍戰(zhàn)敗之際乘時代之東風參加八路軍的文藝兵瑪拉沁夫,在當時創(chuàng)作中對歷史“經(jīng)驗”的“表述”,又是否存在某種有限性呢?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研究員、博導)
注釋
*本文為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華語語系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體系的構建”(2019M653454)成果。
[1]瑪拉沁夫詞,通福曲,辛滬光配伴奏:《草原晨曲》,音樂出版社1962年版,第2—3頁。
[2]瑪拉沁夫、珠嵐琪琪珂編劇:《草原晨曲》,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電影劇本署名寫作“珠嵐琪琪珂”,電影片頭署名則寫作“珠蘭琪琪柯”,而通常將其蒙古語名字譯為“珠蘭齊齊柯”。
[3]周作秋編:《瑪拉沁夫研究專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張燕玲:《大草原——瑪拉沁夫論》,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3頁。
[5]楊文斌:《大時代背景下瑪拉沁夫電影劇本〈草原晨曲〉的敘事策略》,《內蒙古電大學刊》2023年第5期。
[6]李樹榕:《影片〈草原晨曲〉:一位配角的創(chuàng)作手記》,《電影文學》2010年第17期。
[7]妥佳寧:《偽蒙疆淪陷區(qū)文學中的“故國”之思》,《文學評論》2017年第3期。
[8]瑪拉沁夫、珠嵐琪琪珂編?。骸恫菰壳罚瑑让晒湃嗣癯霭嫔?959年版,第4頁。
[9]丁道衡:《綏遠白云鄂博鐵礦報告》,《地質匯報》1933年12月第23期。
[10]聶馥玲:《日本占領期對白云鄂博鐵礦的調查》,《中國科技史雜志》2016年第4期。
[11]瑪拉沁夫、珠嵐琪琪珂編?。骸恫菰壳罚瑑让晒湃嗣癯霭嫔?959年版,第24—27頁。
[12]瑪拉沁夫詞,通福曲,辛滬光配伴奏:《草原晨曲》,音樂出版社1962年版,第2—3頁。
[13]瑪拉沁夫、珠嵐琪琪珂編?。骸恫菰壳?,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