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駿《行者孤旅》:在文字與自然間獨自探尋身心靈的融合
《行者孤旅》是作家吳佳駿的大地行走散文集。他將多年來融入大自然的所思所想,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字里行間,彌漫著一種寧靜與和諧之美。這些文字大多是即興發揮,充分展現了人與自然、人與大地的和諧關系。每一篇文章,都像是孤寂的身心靈與天地萬物碰撞出的火花。
這部作品以地域景觀和事物為觸發點,引發對人生的深刻感受,打開作家的精神之門。無論是面對歷史還是當下,作者都在文字與大自然之間,探尋身心靈的完美融合。即使是一個人的孤旅,他始終以自我為舟,丈量著大地,解救著靈魂。他致力于釋放出時間和大地深處那些被遮蔽的人與物,讓它們重見天日,煥發生機與活力。他既扎根于傳統,又執著于在傳統中尋找新的主題;既關注萬物的悲喜,又一再確認自己的使命。
翻開這本“未完成”的散文集,撲面而來的不是精心雕琢的沉香,而是帶著露水氣息的草木本真。吳佳駿坦言,這些文字“缺乏精巧的構思,沒有刻意的謀篇布局”,恰似山民隨手編織的竹簍,枝條交錯間自然形成盛放天光的容器。在《淶園尋雨》中,我們看到文字如何遵循雨水的軌跡流淌——石板路上的琴鍵紋路、竹影晃動的秘密手勢、荷塘里未及綻放的蓮蓬,每個意象都像是水霧中突然顯現的螢火,被直覺的網兜輕輕捕獲。
這種“全憑直覺的捕捉和呈現”的寫作方式,恰似武陵人緣溪而行。當我們在《龔灘夜行人》中讀到“我伸出手,想把風抓住,結果抓住的只是一把虛無”,在《百里竹海的風》里感受“風把竹子的骨節越拉越長,似乎都快接近蒼穹了,但就是不斷裂”,便知這些文字絕非刻意經營的盆景,而是野地里自生自滅的蒲公英。正如作者所言:“高蛋白的東西吃多了,喝幾口清湯也是必要的。”這些散文的“毛邊”,正好保留了思想最原始的肌理。
作者在山川草木間行走的姿態頗具禪意——“雙腳朝外走,思緒卻在朝內走”。這種相向而行的步調,在《一個人的巫山》中化作蒼鷹的姿態:“我變成了一只蒼鷹,在山的上空翱翔和俯沖”,這既是對群山的丈量,也是對精神高度的攀援。
這種雙重行走的智慧,體現在武隆山水間,他捕捉到的既是“云中日照”,也是生命原初的光暈;在竹海東大門站成竹子的瞬間,骨骼里響起的是風的呼嘯,同時也是存在本身的震顫。正如他在創作談中剖白:“我看山看水,看花看草,根本看的還是自己。”
當夜色漫過龔灘古鎮的石板路,那個“驚擾著古鎮的魂”的夜行人,何嘗不是所有寫作者的縮影?作者筆下“獨自提燈夜行”的意象,直到我往前翻閱再次細品《淶園尋雨》,才在結尾處獲得終極解答——當尋雨者跨出園門落淚的剎那,方才驚覺“這場雨就藏在我的心間”。這種頓悟,與他在巫山江岸行走時體味的“沒有孤獨的愛是虛幻的”形成奇妙互文,道出創作的本質:所有的遠行都是對內心秘境的開墾。
這種孤獨并非苦行僧的枷鎖,而是創作者與大自然萬物對話的無形窗口。在《百里竹海的風》里,風拉長竹節的過程,恰似文字在稿紙上生長的軌跡;當作者說“我站在竹海的東大門眺望,感覺自己也成為了一棵竹”,我們仿佛聽見的是天空的雨聲,更聽見了身心靈的融合之聲。這種創作觀照,使得《行者孤旅》中的每篇文章都如同一扇通往廣闊世界的窗,透過有限的文字,展現出無限的想象空間。
全書最動人的張力,在于始終處于“在路上”的狀態:“我究竟是人間的一個過客,還是一個暗探,抑或是一個出逃者,一個逐夢人。”就像《追故鄉的人》中那些“承載記憶的泥土”,作者的文字始終在完成與未完成之間搖擺。當他在淶園的太極廣場陷入混沌,在荷塘邊“差點把自己走成了一朵蓮”,這種迷失恰恰是最深刻的抵達。那些“被布谷鳥喊去勞作”的空屋主人,何嘗不是被時代驅趕的我們?而寫作者正如那個在緊鎖的房門前抽煙的夜行者,“聽見屋內主人的鼾聲和幽夢正在吵架”。
這種永恒的漂泊感,在《去武隆》的晨光中顯現:“早起,感受云中日照、霧中微風,街道與行人,迎著晨光訴說熱情。”讀到此,再回顧散文集的或長或短的篇章,我們瞬間明白:那些散落在巫山云雨、龔灘月色、竹海風聲中的文字碎片,正在拼湊一幅大自然與身心靈完美融合地圖。
在《行者孤旅》的自序中,作者這樣寫道:“唯有把自己放逐到大自然中去,才能做到真正的超脫,也才能對萬事萬物懷有敬畏之心,并深刻認識到人的渺小和偉大,局限性和創造力。當一個人走的地方多了,他的視野方才宏闊,心胸方才寬廣,思考方才深邃,才可能對未來的人生做出正確的選擇——以獨立的姿態認真地活著。行走在路上的人,不是跋涉者,便是歸鄉者。出發和回歸,不是同一條路,又是同一條路。故許多時候,我的遠行也是歸途,歸途也是遠行。每一條路所指引的方向,都在通往我靈魂的家園。”
他在大地上的行走,將融入大自然的所思所感一一成文。這些文字多為即興觀察,即興書寫,自由本真,從中能看見一個寂寞的靈魂與天地萬物擦出的電光石火。作者始終追求與自然萬物共生長,與天地精神獨來往。大地倫理,心性探索;哲思敘事,詩意棲居。這部散文集以詩性的獨特敘事方式,觸摸到大地的脈搏,體察宇宙的奧妙,感悟行走的樂趣,追問存在的思想,充溢著一種寧靜和諧之美。
華燈初上,我合上這本帶著草木體溫的書卷,窗外的城市正被霓虹浸染。恍惚間,那些在淶園失蹤的雨滴、在竹海游蕩的風聲、在龔灘迷路的影子,都化作文字的青苔,悄悄爬上現代人精神荒漠的斷壁殘垣。吳佳駿用孤獨行者的感悟與哲思,再次詮釋了在文字與山水自然間,我們如何進行身心靈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