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不為悅己者容
《詩經·衛風·伯兮》寫一位女子思念遠征的夫君:“自伯之東,首如飛蓬。
2025-03-19
-
古代文人的春日雅集
進入三月中旬,朝陽二道溝的山桃花率先綻放,和煦的日光與淡粉色的桃花瓣,繪就了春天里的一道浪漫風景線。
2025-03-19
-
孤本沉浮——天一閣明抄本《宸濠招》的散佚與回歸
去年6月,流散在外200多年的明抄本《宸濠招》重歸天一閣,在古籍圈傳為佳話。
2025-03-18
-
魏晉注體的辭章化
對經典進行時代解讀是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途徑,故歷代典籍注釋頗能反映當時的學術范式。
2025-03-17
-
李清照的婚姻幸福嗎?
我們閱讀李清照詞作時,習慣把詞作的敘述者,視為李清照本人,比如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中的《聲聲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將“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全部與她不幸的后半生相聯系。
2025-03-17
-
春花須插滿頭歸
春雨暈染開片片新綠、東風飛灑起陣陣香雪。
2025-03-14
-
張之綱與毛公鼎
張之綱致高云麓信札 作者供圖 張之綱(1867—1939),字文伯,號君輔,晚號謝村老民,浙江永嘉人。
2025-03-14
-
《琳瑯萃珍》:書籍之為珍寶
奧萊美術館《琳瑯萃珍:唐宋元明清典籍特展》的“頭條展品”,果然是《吐魯番出土六朝寫經殘卷六種》,不過手卷只展開了前三種而已,不像那本《琳瑯萃珍》大畫冊,在第一部分“印古爍金”的001號展品位置,把六種殘卷連帶王樹枏(音nán)、梁玉書的題跋都印了出來。
2025-03-14
-
“書醫生”修古書
《微相入:妙手修古書》,北京大學出版社2025年1月版 修書,慢慢補,一晃,過了十六年。
2025-03-13
-
唐邊塞詩的“書劍精神”
在唐代,從中原走向邊域的詩人很多。
2025-03-13
-
張一南:你可能背了假的絕句
絕句是漢語最短小的詩體。
2025-03-13
-
蘇耽仙橘君陳果,一例濟人功不殊
編者按:一片陳皮,凝聚天地精華;一本志書,賡續千年文脈。
2025-03-12
-
蛇妖故事與《白蛇傳》
(元)青白釉《白蛇傳》戲劇景物枕,豐城市博物館藏 這件景德鎮湖田窯青白釉瓷枕長22.3厘米、寬13.8厘米、高14.0厘米。
2025-03-11
-
馮其庸、孫遜和我的《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繪圖終于完成了,回首這一路,有一絲疲憊,有些沉重,也略有些輕松。
2025-03-11
-
東漢士人談論及其文學書寫
談論作為中國古代士人一項重要的文化活動,盡管可以追溯至先秦,但其真正形成并成為士人活動的一大類別,卻是在東漢時期。
2025-03-10
-
太廟里隱藏的謎題
故宮歷來是旅游的熱門景點,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這也讓故宮“一票難求”。
2025-03-07
-
破立之間:清末民初旗人作家蔡友梅的“迷信”書寫
“迷信”這一概念在中國興起于19世紀末,源自西方、轉譯自日本,是一個“現代”的思想觀念。
2025-03-07
-
才子袁枚的法律人生
“在家貧亦好” 去過南京師范大學的人都知道隨園。
2025-03-07
-
“三”說唐寅
“那才子姓唐名寅,字伯虎,聰明蓋地,學問包天。
2025-03-06
-
舒蕪與《墨經字義疏證》
父親舒蕪在1995年寫的《記〈墨經字義疏證〉》一文中說: 世界上并沒有《墨經字義疏證》這么一部書,只是我的抽屜里有這么一部稿子,是五十多年前我妄想著書立說的一個“成果”,那時我才二十歲,卻在…… 父親說的是他二十歲時研究墨子完成的一部手稿,格子稿紙上,是工工整整的小楷毛筆字,這部手稿能躲過幾次浩劫留存至今,真是奇跡。
2025-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