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王蒙:中華文化、中華文學的傳統,是虎虎有生氣的活的傳統
    來源:川觀新聞 | 余如波  2025年04月02日16:02

    王蒙,1934年出生于北平(現北京),著名作家、學者,曾擔任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常委、文化部部長等。國際儒學聯合會榮譽會長,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任多所高校名譽教授。代表作有《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青春萬歲》《這邊風景》《紅樓啟示錄》《老子的幫助》《天地人生》等。2019年獲“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

    ·對于傳統典籍,第一是激活,第二是優化,第三是努力聯系當下、聯系實際,第四是抱著平視的態度、共舞對話的心情

    ·文化的意義不在于自身的觀感,而在于它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有效性,以及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品質與能力

    ·多元文化之間應當對話交流,求同存異,相互學習,相互理解,各自發展和共同發展

    ·我們的傳統文化是至今活著的文化,而絕對不僅僅是博物館與古漢語典籍中的文化;我們強調的文化自信是針對結合現代的、生機勃勃的中華文化,不是只供欣賞和保護的稀有文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可以落實到生活層面來;傳統文化中有豐富的智慧和獨特的資源,可以參與到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來

    年過九旬的王蒙,腳步未曾停歇,思想繼續奔走,筆尖書寫不停。

    2024年11月、12月,在四川樂山、新疆烏魯木齊,這位著名作家、學者、“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分別獲頒2024郭沫若文學藝術獎文學大獎、首屆天山文學獎·杰出貢獻獎。2025年1月9日,王蒙《詩詞中國》新書發布會暨出版座談會在北京舉行。

    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50卷本《王蒙文集》中,最早的作品誕生于1948年,這意味著他的寫作完整地見證了新中國的歷程。王蒙說,關注人民的命運,書寫人民生活的變遷,不僅為了抒寫個人性情,更希望它對國家有利,對人民有利,能夠表達人民的愿望和心聲。

    王蒙幾十年如一日地鉆研中國傳統思想、文學經典,也不僅僅是為了尋章摘句、吟風弄月,不僅僅是為了復古、懷古,而是希望與古為徒,古為今用。王蒙希望把古典文化拉到現代來,拉到我們的身邊來,他追求的是古典文化的現代意義、古典文化的現代性、古典文化和今天中國之間的關系,尤其要追求古典文化的人類性、世界性、人民性、新鮮性。

    文學創作七十余載,理想主義貫穿始終

    2024年11月13日下午,樂山沙灣沫若劇院高朋滿座、星光璀璨,由中共樂山市委、樂山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24郭沫若文學藝術獎頒獎典禮舉行。王蒙的中篇小說集《霞滿天》獲評2024郭沫若文學藝術獎文學大獎,剛剛過完90歲生日的“人民藝術家”健步上臺,領受榮譽。

    《霞滿天》收錄了王蒙的兩部中篇小說《霞滿天》和《生死戀》。前者講述76歲的蔡霞教授經歷極致打擊卻依舊保持高貴人格與極強的生命力;后者聚焦于北京普通宅院里,頓家和蘇家半個世紀的不解情緣。

    “蔡霞趕上了許多意外的、不幸的事情,但她仍然健康地活著,這是一種人生的態度。有的人幸運多一點,有的人莫名其妙的不幸多一點,但是保持對人生的信心,盡一切可能使自己過更健康、更有興味的生活,就值得佩服。”王蒙表示,《霞滿天》意在展現人的強大、善良,以及勇敢的堅持、生活與生命的忠誠和愛戀、信念與向往、包容與忍耐等積極因素。

    對于這種“強大”和“真實”,2024郭沫若文學藝術獎組委會給予充分肯定,授獎詞以高度概括的文字總結王蒙的人生:“人民藝術家”王蒙是新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變遷的在場者、實踐者和見證者。

    1956年,年僅22歲的王蒙在《人民文學》發表短篇小說《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發表時題為《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成為較早反映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人民內部矛盾、揭露官僚主義的文學作品,引發轟動和爭議。改革開放后,王蒙除了出版完成于上世紀50年代的長篇小說《青春萬歲》,還繼續關注現實并尋求藝術手法的創新。這一時期,《夜的眼》《活動變人形》《蝴蝶》《布禮》等小說,以及他的散文、評論都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王蒙

    2015年,已經81歲的王蒙憑借70萬字的長篇小說《這邊風景》獲得茅盾文學獎,作品被譽為中國當代文學中“《清明上河圖》式的民俗畫卷”。202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50卷本《王蒙文集》,收錄其1948年至2018年的主要作品,總計近2000萬字。“雖然視力和聽力減退了,但是我有對文學的熱愛,有對生活的熱愛,有對生命的熱愛。少年、青年是可愛的,中年、壯年、老年也是可愛的。生活各式各樣,都是可愛的。”談及創作動力,王蒙表示。

    文學批評家們認為,盡管屢經波折,王蒙的作品一直貫穿著理想主義的主題。“因為有文學,記憶不會衰老,生活不會淡漠,感情不會遺忘,話語仍然鮮活,思維仍然噌噌噌,童心仍然歡蹦亂跳,詩意仍然在意在胸。”王蒙相信,不管實現理想的道路有多么曲折,但前途總是光明的。

    堅守人民立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出席2024郭沫若文學藝術獎頒獎典禮前,王蒙饒有興致地乘坐游船,從江面上參觀了樂山大佛。他表示,這并不是自己第一次來到樂山、來到沙灣,2017年就曾前來沙灣參觀郭沫若故居。

    談及郭沫若的主要貢獻,王蒙首先以作家的視角提到詩歌,認為《鳳凰涅槃》《天狗》等作品“開一代風氣之先”。“要講‘五四’之后的新詩運動、新詩潮流,離不開郭沫若,他帶有一種奠基性。”此外,王蒙認為郭沫若在古文字研究、戲劇創作等領域,成就都非常高。

    “所以我們愿意借這機會,再次表達對郭沫若的懷念和敬意。”王蒙說,年紀越大就會越關心歷史,越關心民族、國家是怎么走過來的,越會對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經典作家有更多的認識。因此,他也希望樂山方面以郭沫若文學藝術獎作為一個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的切入點,做出更多“題目”和“文章”,推動文化振興。

    王蒙是一個好走動的人,跟文學創作的宏富相對應的是,他的足跡遍布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我去過60多個國家和地區,亞洲、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都去過,除了南極和北極。我覺得中國是可愛的,世界也是可愛的;陸地是可愛的,海洋也是可愛的。”

    這筆人生財富,從上世紀60年代便開始積累。1963年,29歲的王蒙帶上妻子和孩子遠赴新疆,先在烏魯木齊任雜志社編輯,然后到伊犁伊寧縣下屬的巴彥岱公社二大隊,一待就是16年。當地領導建議他學好維吾爾語,這樣才能真正了解新疆、寫新疆,“跟簡單地做一個經濟調查、自然調查不一樣,深入生活是要和人民‘搞戀愛’的,‘搞戀愛’不能帶翻譯。”

    王蒙

    于是,王蒙在新疆期間,“用16年的時間成為維吾爾語‘博士后’”。半個多世紀后,他和當年結識的少數民族作家交流時,哈薩克語、維吾爾語和漢語可以自由切換。“雖然我們習慣不同、語言不同,但我們是一個共同體,是生活共同體、事業共同體、情感共同體、文化共同體,也是艱苦共同體。”他白天勞動,用53公斤的體重扛起65公斤的麥種;晚上到夜校給農民上課,教他們學習新文字。寫作也沒有停止,《在伊犁》《這邊風景》等后來出版的重要作品,都是基于王蒙在新疆的經歷、見聞創作而成。

    這些作品恒久的藝術魅力,源于作者堅守人民立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學首先需要的是深刻而不浮泛、細致入微而不浮光掠影的觀察,這種觀察的深度決定著一部作品的高下。只有生活才會教會一個作家獨特的體悟,而文學傳達給人們的正是這種源于生活的體悟。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感知是成就一個作家的關鍵。”中國作協創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陽評價道。

    釋讀經典,傳承弘揚中華文化活的傳統

    筆耕不輟的王蒙,并非僅僅專注于文學創作。他數十年潛心國學,鉆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出了一大批傳統文化普及性作品和音視頻節目,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脈。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王蒙說,特別是最近十多年來,他努力從文化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現狀,也理解中國與世界溝通的難點與管道。

    這來源于他對知識、對學習的興趣。“我只讀到高中,還沒畢業,但是我什么都學,什么都愛學。”王蒙在國內外許多大學擔任過特聘教授,還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一些外語和少數民族語言,并能加以使用。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王蒙就出版了《紅樓啟示錄》,后來多次再版,并不斷推出其他與《紅樓夢》相關的著作。他謙虛地表示,《紅樓啟示錄》是一本關于《紅樓夢》的讀后感,“我把《紅樓夢》當作一部活書來讀,當作活人來評,當作真實事件來分析,當作經驗學問來思索。”

    2023年,江蘇人民出版社推出“王蒙解讀傳統文化經典系列”,《紅樓啟示錄》與他解讀《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等傳統思想典籍的著作一道列入。王蒙透露,20多年前,自己受到出版界朋友鼓舞,開始寫《老子的幫助》。“我的古漢語、哲學史等知識都不過關,但是朋友更重視的是我的閱歷、經歷、敏感、悟性、理解,以及分析與表達的能力。”

    王蒙接受川觀新聞記者采訪

    對于王蒙而言,孔孟老莊荀列也好,古典文學作品也好,都是來自生活,來自人民,來自實踐,來自經世致用、應對生活和實踐需要的。因此他認為,后人也應該時時用自身的生活經驗激活經典。“對于傳統典籍,第一是激活,第二是優化,第三是努力聯系當下、聯系實際,第四是抱著平視的態度、共舞對話的心情。”在他看來,敢于聯想延伸擴張,敢于發揮時代與自身的優勢并有所發展超越優化更新,才能有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在最新出版的《詩詞中國》中,王蒙同樣秉持這樣的理念。他不強求“詩解”,認為這會使詩中非常豐富的、非常神秘的、具有無限可能性的東西變得簡簡單單、直直白白,意興全無、詩意全無。例如,談到李白《靜夜思》開頭“床”的含義,王蒙就認為對于一般讀詩人來說,即便“床”字的解讀各異,也絲毫不影響對此詩的理解與喜愛。

    在王蒙的認識中,中華文化、中華文學的傳統,是虎虎有生氣的活的傳統。“唐詩宋詞再偉大,我們也不會自慚形穢、自我禁錮,只剩下膜拜與死記硬背、緊跟照搬的份兒。我們永遠不會是為唐宋而唐宋,我們當然是為當今、為現代中國而學習、駕馭,‘各領風騷’幾許年。”

    觀點

    文化的意義在于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品質與能力

    近40年來,王蒙一邊致力于文學創作,一邊致力于對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列子、荀子、《紅樓夢》等的咀嚼領悟,以及對中華文化“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宏觀性思考,出版了大量通俗論著。

    在王蒙看來,面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我們需要增強文化自信,不斷學習、傳承、創新;需要激活經典與理論,優化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選擇最容易被人理解、被當下接受的方式。學習傳統是為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為了更好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因此,一方面要強調傳統文化的根基與淵源,另一方面要強調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談文化特色 要強調中華文化的生命力與調適能力

    王蒙認為,中華文化是古老的文化,是覆蓋面巨大的文化,是獨樹一幟并擁有巨大影響與聲譽的東方文化。中華文明是目前世界上保留下來的唯一沒有中斷過的古老文明,是目前世界主流文化最重要的參照系之一,是使人類文化保持多元性與豐富性,從而保持活力的一個重要元素。

    我們在不同的場合,都會用“博大精深”來形容中華文化。那么,中華文化究竟“博大精深”于何處?王蒙曾經逐字加以解讀。

    他認為,“博”意即淵博、豐富、多樣、富饒;“大”表明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格局胸懷、時空體量、包容汲取、延伸發展,無不求大;“精”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為人處世上的精明精當,二是文學、書畫、戲曲、烹調、園林、工藝等領域的精致精巧;“深”則注重治國理政,強調謀略,強調藏而不露,強調“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不過王蒙也特別指出,我們熱愛與歌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我們更要注意研究中華文化的此岸性與積極性、精英性,強調中華文化的生命力與調適能力,尤其是其經世致用、樂觀柔韌、蛻變破繭、生生不已的特色。

    在王蒙看來,“博大精深”畢竟是欣賞、贊頌、膜拜的仰視語言,而文化的中心是人,是生活。文化的意義不在于自身的觀感,而在于它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有效性,以及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品質與能力。

    談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總結與概括,對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現代性優化理解與把握,王蒙特別提到“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

    他認為,“五個突出特性”是一個整體,有它內在的思辨邏輯,是數千年中華文明的最新理論成果。其中,連續性與統一性,是我們的旗幟與力量所在,是我們文明的完整性與自洽性所在;創新性與包容性,是我們文化發展的光明大路,是中華文明得以連續與統一的重要成因;和平性,則是我們文明的主題,是人類世世代代的愿望,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對中華歷史文化的傳承弘揚,也是我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預期、責任與貢獻。

    在此基礎上,王蒙認為,多元文化之間應當對話交流,求同存異,相互學習,相互理解,各自發展和共同發展。他說,2008年在北京舉辦奧運會,我們提出“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口號,其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可以說是中國的文化觀、文化戰略與文化性格更加自信與成熟的標志。

    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更是將中華文明推向新時代的里程碑,意味著中國與世界正在尋求溝通與互相認同,國人的精神資源正在迅速地擴大,我們追求的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正在成為一種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觀。

    談創新發展 不是為了復古,而是為了當今的新發展

    王蒙認為,在發展中國家的傳統文明中,中國文化相對比較能夠連接與走向現代化,這是因為我們有一個積極入世、正視現實、與時俱進乃至世俗實用的傳統。例如,我們自古就強調自強不息,強調文化與道德的此岸性,強調自身對于祖先與后人的責任,特別是重視子女的教育。我們重視勤儉節約,重視積累,這些東西都推動了我們走進現代化。

    關于這一話題,近年來最集中的討論,體現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王蒙認為,所謂“轉化”,是要把前現代的精神資源轉化為現代化的精神財富;而“發展”,則是要建設適用于科學思維的、汲取了人類先進文明成果的、符合人類發展方向的前瞻性文化體系。

    這是因為在王蒙看來,我們討論傳統文化,討論儒學,目的不在于歷史,而在于當今,在于開拓、改進、充實、優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脈與資源,應對今天的各種挑戰,目的在于溝通交流,切磋琢磨。以今天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去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人類文化的最大公約數,同時更好地學習、消化、汲取全球范圍內的先進文化。

    不過,文化是一個互為依存的整體,“糟粕”與“精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一過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沒有那么簡單。王蒙舉例,《弟子規》中說“人有短,切莫揭”,一般來說這是對的,別人有什么生理缺陷、難言之隱,當然不能總是掛在口頭上;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人要有是非觀念,要堅持真理,有的“短”是有必要“揭”的。而且,除了弟子行為需要規范,父母、上級都要樹立自己的規范與責任,也需要“父母規”與“老板規”。

    所以,觀念層面上,王蒙認為,文化創新發展的關鍵,是要豐富、調整、安頓我們傳統文化中的道德、人倫、情感,同時包容、消化當代文化、外來文化,使之變得更加符合國情,對今天的中國適用與有效。

    因此王蒙提出,中國傳統的載體就是中國人民,就是中華民族的存在,就是中華民族的現代化,只有現代化才能推動傳承。中國式現代化很大的一個意義,就是我們能夠認真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化有生命力的部分,傳承中華文化仍然在人性中活躍的部分。這樣一來,不管你會多少外文,不管你吸收了多少現代技術,都仍有中華文化的靈魂在那里。

    同時,強調傳統文化,不是為了復古,而是為了當今的新發展。王蒙認為,我們的傳統文化是至今活著的文化,而絕對不僅僅是博物館與古漢語典籍中的文化;我們強調的文化自信是針對結合現代的、生機勃勃的中華文化,不是只供欣賞和保護的稀有文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可以落實到生活層面來;傳統文化中有豐富的智慧和獨特的資源,可以參與到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來。

    談經典闡釋 充分發掘精神資源,匡正與充實世道人心

    2023年,江蘇人民出版社推出“王蒙解讀傳統文化經典系列”,結集了王蒙近幾十年來陸續出版的十多本文化解讀類著作,涉及《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列子》《紅樓夢》等中國古代思想經典和文學名著,為當代讀者剖析講解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王蒙年輕時就迷上了《老子》,覺得其中的思想深不見底,論述雖然迷迷瞪瞪,卻讓人耳目一新、大開眼界。他推出的第一部解讀傳統文化經典的作品就是《老子的幫助》。王蒙認為,對于今天的人,老子帶來了主要以哲學思辨為引領的對于大道的追求與皈依;帶來了一種逆向、另類乃至顛覆性的思維方式;帶來了“無為”這樣一個命題、這樣一個法寶……尤其在寫作風格上,老子還帶來一種漢字特有的表述的方法、修辭的方法、論辯的方法、取喻的方法、繞口令一般而又含蓄著深刻內容的為文方法。

    對于儒家,王蒙認為,中華文化傳統的形成離不開孔子,離不開儒學,離不開與儒學共生、互爭、互補的先秦諸子百家,以及數千年來沒有停止過的對于儒學的陳陳相因、時有閃光的解讀與論爭。與解讀《老子》類似,王蒙十分注重聯系當下實際來闡釋《論語》,例如他指出,孔子強調“溫故知新”“舉一反三”和“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因而提倡的是“學習型社會”;孔子還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講“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這就表明他主張在生活中學習,向活人高人學習,聯系自己的實際學習。

    之所以強調經典的生命力,以自己的視角加以解讀,是因為王蒙認為文化有內在的穩定性、恒久性,又有隨時調整消長、與時俱進的活性。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不會因為批判一下、罵一下、嘆息一下就沒了。傳統文化活在我們的靈魂、我們的習慣、我們的思路、我們的生活中。因此王蒙表示,我們提倡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精華,不是為了復古或復“民國風”,不是皮相地穿戲裝背誦開蒙《三字經》,不是為了貶低新文化與人民革命文化,不是敝帚自珍、閉目塞聽,不是只為了給兒童們、弟子們立百依百順的規矩。

    王蒙認為,我們應該從更加長久的、開闊的,面向歷史也面向現實與未來、面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繼續弘揚同時開拓發展中華詩學、中華詩歌創作、中華當代文學。

    他表示,我們既是閱讀者、嘗試者、激賞者,也是勇敢的發現者、聯想者、開拓者、發展者和思索者。我們要做的是充分發掘中國這個大國古國的精神資源,匡正與充實世道人心,使我們不僅在物質層面而且在精神層面全面豐饒、自信、心心相通,創造新的歷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記者手記

    他代表了一種“活著的傳統”

    趁著王蒙前來參加2024郭沫若文學藝術獎頒獎典禮的機會,我們來到樂山,在樂山大佛腳下三江匯流處的游船上,聆聽他講述寫作人生。

    在中文系讀本科時,老師在中國當代文學課堂上兩度提到王蒙。

    一是上世紀50年代,初出茅廬的王蒙憑借短篇小說《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引爆文壇,這部作品也成為“十七年時期”國內最優秀的文學作品之一;二是改革開放后,王蒙以《活動變人形》《布禮》《蝴蝶》等全新創作呼應新時期的到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發出“先鋒文學”之聲。

    王蒙的文學創作生涯,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內容風格、主旨意趣上,都與新中國同頻共振。直至今日,這位年過九旬的“人民藝術家”依然筆耕不輟,沒有因為過往的成績和頭頂上的光環,而稍微懈怠文學事業。更難得的是,他還在中華文化研究闡釋、傳承發展這一領域,開啟了自己的探索,《論語》《老子》《紅樓夢》這些傳統經典,都在他筆下煥發全新的神采。

    在王蒙眼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至今活著的文化;而在我看來,王蒙本人同樣代表了一種“活著的傳統”:其一是在最大程度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飽蘸熱情的大筆書寫火熱現實,追尋理想主義;其二是作為一名傳統文化的愛好者、研究者、闡釋者、書寫者,不斷以現代視角去理解、傳承、激活其豐富的內涵,讓它在綿延千年之后仍能展現出恒久的生命力。

    采訪時,船艙外江聲浩蕩,船艙內話語綿綿,我時時產生一種錯覺:坐在身邊的并非一位耄耋老人,而是一部仍在不斷書寫著的“大書”。希望在未來的歲月中,這部“大書”還能不斷增添頁碼,不斷帶來嶄新的篇章。

    (攝影:吳楓  海報:劉津余)

    国产精品资源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女教师| 亚洲乱人伦精品图片| 最新国产精品拍自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精品|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麻豆| 日韩AV毛片精品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v视界|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hb无码 |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又爽又黄| 91热成人精品国产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四虎| 最新在线精品国自av|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9ren|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h动漫| 国产四虎免费精品视频|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BD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7| 久久99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v视界| 久久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打码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狼友中文久久久|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好好热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在线| 国内久久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 久久久免费精品re6|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导航| 亚洲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2019中文字幕之3|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