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年近70,是時候創作《昆侖約定》了
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作家畢淑敏的最新長篇小說《昆侖約定》,一場新書活動在北京舉辦。
《昆侖約定》以20世紀六七十年代高原戍邊為背景,塑造了一批不畏艱苦、個性鮮明、敢于犧牲、保家衛國的軍人形象。未定國界處,氣候條件惡劣、物資匱乏、醫療條件簡陋,挑戰重重,戍邊戰士不畏艱難,用血肉之軀筑起生命的防線。畢淑敏以親身經歷為底色,將時代風雨與個人命運緊密相連,刻畫了戍邊戰士對理想主義的執著追求。
《昆侖約定》書封。人文社供圖
畢淑敏說,寫《昆侖約定》是自己埋在心里幾十年的種子,也是她對一座山許下的承諾?!澳贻p的時候沒有寫,是怕自己寫得不夠好,技藝不夠,沒辦法把那些強烈的震動感表達清楚。出于私心,我特別希望這部小說在生命末期臨近的時候去完成,所以我決定盡可能延后。但,歲月不饒人,再推,我害怕自己寫不完了。有一天,我算了算日子,已經70歲了,那就開始吧!”
當主持人李思思問到創作過程中的艱辛時,畢淑敏答道:“我當兵的時候是最高等級的身體素質,所以才把我分到西藏去,這么多年我幾乎沒住過醫院。但是寫這部長篇的過程中,我一共住了4次醫院、3次急診,甚至報了病重。但是我真的不害怕,為什么?最重要的是,我的《昆侖約定》第一稿已經完成了。”
同為作家的梁曉聲也曾面臨過這樣的情況,他坦言:“當時《人世間》的初稿已完成,心里會有一種感覺:最后要做的那件事,大體上已經做完了,是‘對得起此生’的感覺?!弊詈竽羌拢诹簳月暥?,是《人世間》,于畢淑敏而言,便是《昆侖約定》。
梁曉聲認為,《昆侖約定》的難能可貴,在于親歷性。這是一部在題材上填補空白的作品,反映高原戰區8名16-18歲之間的女衛生兵集體生活經歷。這對軍旅題材有填補性,對整體的當代文學也是如此。
畢淑敏是中國當代文壇獨樹一幟的作家,以其醫學背景與人文關懷,為文學創作開辟了新的視角。她的作品融合心理學、醫學與社會觀察,在嚴肅文學與大眾閱讀之間架起橋梁。
著名評論家雷達曾如此評價:“畢淑敏是一位有良知、有擔當的作家,她的作品充滿了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人性的關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