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讀《青春之歌》:年輕的鷹或覺醒的火山
1958年1月,楊沫的《青春之歌》初版問世,它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完整、自然地描寫學生運動,塑造在黨的領導下,革命青年知識分子成長命運的優秀長篇小說。
-
重讀《大刀記》:英雄情懷的經典化之路
寧津是位于冀魯交界處的一個普通小縣城。
-
重讀《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經驗和實踐煉成的革命史詩
丁玲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暖水屯里的“斗地主”故事。
關鍵詞: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重讀經典2021-06-02
-
重讀《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循著生活脈絡 寫活巨大變革
《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封面 溫泉屯是冀晉蒙三省區交界處的一個普通村莊,距北京市區不到一百五十公里。
關鍵詞: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重讀經典2021-05-28
-
重讀《山鄉巨變》:在精神召喚與歷史變革的激流之中
長篇小說《山鄉巨變》是周立波繼《暴風驟雨》后又一部長篇現實主義力作,小說由上下兩卷49章組成。
-
重讀《玉梨魂》:相思寸寸灰
原標題:相思寸寸灰——再論《玉梨魂》的文學史屬性 內容提要:《玉梨魂》是民初一部影響廣泛的言情小說。
-
重讀《祝福》:“祥林嫂之問”與“魯迅思想”的發生
內容提要:“反封建”和“反抗絕望”是解讀《祝福》的兩種通行思路,但從作為“真問題”的“祥林嫂之問”入手,或可另探新途。
-
重讀《山鄉巨變》:革命“深處”的潛流
原標題:《山鄉巨變》:革命“深處”的潛流 內容提要:周立波力圖反映的“合作化運動”可以從兩重維度予以把握,一是將其理解為“革命”發展的“新階段”,二是將其視為“革 命”對中國鄉村社會現實的進一步“深入”,正是通過對這兩重維度 整合調適,《山鄉巨變》才產生了新的情感形態和美學意蘊。
-
重讀《可愛的中國》:打開這封86年前的來信
圖為方志敏烈士及其獄中手稿《死!——共產主義的殉道者的記述》(部分)。
-
重讀《林海雪原》:讓英雄主義重煥光彩
電影《林海雪原》(1959)劇照 從《紅巖》《紅日》《紅旗譜》到《保衛延安》,從《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創業史》到《鐵道游擊隊》,中國現當代文學抒寫革命英雄和賡續紅色血脈已成為審美慣例與優良傳統。
-
重讀《幽夢影》:“古人也跟帖”?
原標題:古人也跟帖 古人讀書比我們好,我信。
-
重讀《紅旗譜》:革命的初心與本心
原標題:革命的初心與本心——《紅旗譜》的當代意義 我們一直憂心忡忡,當今中國正不可避免地受到理想信念失落和“精致的利己主義”的干擾。
-
重讀《長明燈》:是誰得到了大房子?
原標題:是誰得到了大房子? ——《長明燈》的常識化解讀 從常識經驗的角度來看,《長明燈》最值得關注的人物不是瘋子。
-
重讀《倪煥之》: “推動歷史的輪子”
原標題:“推動歷史的輪子”——葉圣陶《倪煥之》釋讀 《倪煥之》是作家葉圣陶處理五四和五卅關系的關鍵文本,呈現了作家反思五卅并沿著五卅的道路出發,重新理解知識階級和大革命的思想和行跡,可謂作家的心靈形式。
-
重讀《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
原標題:《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的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后代從中獲益良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
-
重讀《平凡的世界》:悲欣交集的理想主義
原標題:重讀路遙《平凡的世界》 為什么《平凡的世界》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并未引起文壇足夠關注,卻在二三十年后,越來越引起了青年讀者(也包括專業評論家)的關注?我認為至少有兩個原因:第一是中國文學讀者群體的變化。
-
重讀《史記》:《太史公書》算是誰寫的書?
原標題:辛德勇讀《史記》:《太史公書》算是誰寫的書? 不管是一本正經地讀《史記》,還是像我這樣漫不經心地翻看《史記》,很多人都會遇到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這就是“太史公”指的是什么?為什么《史記》又叫《太史公書》? 這實際涉及如下兩個問題:一個,是《史記》的作者是誰?其內在邏輯是,這個作者能不能被稱作“太史公”。
-
重讀《朝花夕拾》:教育成長主題和典型化
原標題:作為“整本書”的《朝花夕拾》隱含的兩個問題——關于教育成長主題和典型化 摘要:作為整本書的《朝花夕拾》,可以讓我們讀到許多從單篇散文里很難讀出來的新元素。
-
重讀《水滸傳》: 不是“使得”是“使頭”
原標題:不是“使得”是“使頭”——讀《水滸傳》零札 195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七十一回本的《水滸》。
-
重讀《墳》:魯迅絕望的1926年
原標題:《墳》與“墳”:魯迅絕望的1926年 1926年10月,魯迅在廈門大學將1907年到1925年所寫的文章,編成了一本雜文集,并取名為《墳》;1927年1月,他又坐在廈門大學后山的墳冢中照了一張相,據俞念遠回憶,他準備把“這張照片要寄到上海,趕印在那本《墳》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