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讀《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革命時代”的詞與物
原標題:《“革命時代”的詞與物——重讀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在魯迅存世的諸多演講[1]中,《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以下簡稱《魏晉風度》)以篇幅長、學術性強、完成度高等特點[2],引發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關鍵詞:  重讀經典《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魯迅研究2021-09-13
-
重讀《阿金》:魯迅晚期思想的限度
原標題:《阿金》與魯迅晚期思想的限度 引言 魯迅筆下的女性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長發女子(持守傳統道德的舊女性),其結局是成為家庭和宗族勢力的犧牲品,或辛苦地度日,或被吞吃;另一類是剪發女子(也就是受了啟蒙,懂得平等自由的新女性),其結局是走投無路,即使嫁人,也不免“苦痛一生世”[1]。
-
重讀《野草》:以詩為文的文體藝術特征
原標題:"以詩為文"與魯迅《野草》文體的藝術特征 一 中國古典詩歌文體的現代轉型,是與小說、戲劇、散文同步的。
-
重讀《紅日》:戰爭小說宏大敘事的奠基之作
《紅日》初版本(平裝) 孟良崮戰役發生在我的故鄉山東沂南縣西南山區,所以在諸多紅色經典作品中,我對以這次戰役為背景的長篇小說《紅日》情有獨鐘。
-
重讀《活動變人形》:歷史陰影·雙重“自我”·代際悖論
一 1988年冬至1989年初,作家王蒙與批評家王干“先后進行了十次對話”,“涉及的內容較為斑雜,兩人的想法也不盡一致”。
-
重讀《創業史》:經典之作的悠遠回響
小說《創業史》封面 柳青 1952年,柳青36歲,風華正茂,年富力強。
-
重讀《家》:細思極恐的愛情故事
“家”的宗教意義 巴金的《家》,是20 世紀中國銷量最高的小說之一。
-
重讀《暴風驟雨》:“攪動”-“調治”
原標題:“攪動”—“調治”:《暴風驟雨》的觀念前提和展開路徑 內容提要:《暴風驟雨》是周立波在《講話》后發表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
重讀《北京人》:“平和靜穆中卻疾風暴雨”
原標題:五十年間:“煉鋼熔鐵”化成“繞指柔”——由生活史、演出與批評史談《北京人》的修改 內容提要:《北京人》從1941—1950年出過十版,內容穩定。
-
重讀《風波》:話語權的暗戰
原標題:文學如何介入政治:魯迅《風波》中的話語權暗戰 摘要:在直皖戰爭前后的復辟謠言聲中,在《新青年》同人思想分化的當口,魯迅寫出了《風波》,既顯白地呈現了自己對政治局勢的理解,又隱微地回應了戰友們有關文學介入政治的歧見,不僅反省了智識者的倫理資格,也開出了獨特的文學政治的路徑。
-
重讀《呼蘭河傳》:講故事者和她的“難以忘卻”
講故事者是一個讓其生命之燈芯同他的故事柔和燭光徐徐燃盡的人。
-
重讀《高山下的花環》:在戰火中譜寫人性的光輝
李存葆的中篇小說《高山下的花環》可謂中國當代文壇的一顆明星。
-
重讀《紅日》:從紅色記憶中汲取前進力量
小說《紅日》封面 1970年冬天,我由老家河南鄧縣參軍到了山東。
-
重讀《李自成》: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回顧革命征程中的文藝創作,姚雪垠的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是不能淡忘的,因為它在百年文學歷史中有著獨特的貢獻。
-
重讀《青春之歌》:青春長作伴 歌聲永流傳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
重讀《白洋淀紀事》:革命敘事的經驗延展與美學彌合
作為孫犁美學風格確立的集大成之作,《白洋淀紀事》包含著多重交疊的內容。
-
重讀《野火春風斗古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李英儒創作的長篇小說《野火春風斗古城》所呈現的就是燎原大勢形成過程的一角縮影。
-
重讀《可愛的中國》:如您所愿,因為有您
原標題:如您所愿,因為有您——重溫方志敏《可愛的中國》 提起《可愛的中國》,人們就會想起革命烈士方志敏,就會想起他的《清貧》,想起他的《死!》。
-
重讀《黨費》:紅色題材的經典之作
原標題:紅色題材的經典之作——重讀王愿堅的短篇小說《黨費》 在我國軍事題材文學創作的行列中,王愿堅是一個不可忘卻的名字。
-
重讀《創業史》:到惟一豐富的生活源泉中去
原標題:到惟一豐富的生活源泉中去 和人民一道前進——重讀《創業史》兼談柳青的創作道路 上世紀50年代初,在新中國具有巨大歷史意義的新的社會創造初啟的重要時刻,經過長時間的慎重考慮,柳青決意離開北京,落戶長安縣皇甫村,遂開啟了他創作生涯中至關重要的“長安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