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讀《教我如何不想她》:人生自是有情癡
原標題:人生自是有情癡——《教我如何不想她》賞析 劉半農 1920年9月,劉半農(1891-1934)在倫敦求學期間,寫下這首《教我如何不想她》,對其后的新詩創作頗具啟發。
-
重讀《大波》:龍門陣里擺談出的“革命”
原標題:龍門陣里擺談出的“革命”——《大波》(1937)的歷史敘事 摘要:從信息傳播、文學社會學和小說修辭學的角度,本文重新解讀和研究了李劼人出版于1937年的初版《大波》的歷史敘事。
-
重讀《桃花扇》:主題的主與輔
原標題:《桃花扇》主題的主與輔 孔尚任(1648—1718)所作《桃花扇》“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但事實上其主題又絕非如此簡單。
-
重讀《艷陽天》:藝術中的“真實”、時間與風景
原標題:藝術中的“真實”、時間與風景——《艷陽天》再解讀 浩然是新中國成立后成長起來的作家,他的創作從20世紀50年代一直延續到90年代,其間有過成功與輝煌,也有過落寞與爭論。
-
重讀《湘行散記》:生活的莊嚴與圣潔
原標題:沈從文《湘行散記》:細讀與品評 《湘行散記》是著名作家沈從文最有代表性的散文集子,出版之后,聲譽鵲起,被稱之為中國現代散文經典之作。
-
重讀《紅樓夢》:交互中敘事,在虛擬中現實
原標題:假作真時真亦假:虛擬現實視野下的《紅樓夢》 “虛擬”越來越成為這個時代的重要概念:虛擬經濟、虛擬貨幣、虛擬社區、虛擬購物、虛擬教育……我們正在以不同的方式走向各種形態的虛擬。
-
重讀《阿金》:“上海性”與都市革命困境
原標題:“上海性”與《阿金》的都市革命困境 摘要:《阿金》濃縮了魯迅的上海租界經驗和革命現實思考,他通過設置“我”與阿金的互看,批評了知識分子和雇傭工人身處革命中心城市卻又疏遠革命的現象。
-
重讀《八月的鄉村》:被經典的文本與可能的閾度
原標題:被經典的文本與可能的閾度——“蕭軍現象”與《八月的鄉村》的接受及經典化際遇 摘要:蕭軍的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1935年在魯迅的關照下印刷出版,因魯迅的光環得以形成接受的既定視野并進入新文學史。
-
重讀《平滬通車》:信任危機與欺詐游戲
原標題:張恨水《平滬通車》中的信任危機與欺詐游戲 摘要:本文透過引入鐵路旅行的經驗視角,分析、解讀張恨水《平滬通車》中的艷遇與騙局,以此揭示現代主體面臨的困境。
-
重讀《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好父親主義及其他
魯迅的《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發表于《新青年》1919年11月的六卷6號上,署名唐俟。
-
重讀《邊城》:“音景”探析
原標題:沈從文《邊城》中的“音景”探析 摘要:音景即聲音風景或聲音背景,在文學作品中可以啟迪讀者聯想功能,達到對作品主題的烘托,增強作品的內部張力,喚醒內心深處的感覺與感動。
2020-06-28
-
重讀《狂人日記》:從理念中創造“新人”
原標題為《解讀魯迅的<狂人日記>》 一、從理念中創造“新人” 我們先從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常識談起:狂人,魯迅小說中的“狂人”并非生活中的一個存在,他是被魯迅創造出來的“新人”,與魯迅后來創造出來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一樣,和吳承恩創造的孫悟空、卡爾維諾創造的柯西莫男爵、卡夫卡創造的K一樣。
2020-06-18
-
重讀《生死場》:跨域·“越軌”·詮釋
原標題:跨域·“越軌”·詮釋 ——重讀蕭紅的《生死場》 內容提要 作為一篇多重語境下誕生的作品,偽滿洲國和青島的創作語境以及上海的接受語境對《生死場》有著同樣重要的影響,此前研究對前者關注不足。
-
重讀《離婚》:“城鄉交錯”的空間與鄉民的“個人”自覺
本文試圖采取社會史視野及方法重新解讀魯迅的小說《離婚》。
-
重讀《女吊》:被發明的“復仇”與作為方法的“民間”
原標題:《女吊》:“故事新編”一種——被發明的“復仇”與作為方法的“民間” 作為魯迅生命末期的創作,《女吊》以其特殊的寫作時間和“朝花夕拾”風格的回歸在魯迅作品序列中引人注目。
2020-05-28
-
重讀《傷逝》: 五四“新人”與民族國家想象
《傷逝》電影宣傳畫報 1981年 引言 《傷逝》是一個具有魅惑性的意義交纏的文本,也是在魯迅的單篇小說中被闡釋最多的文本之一。
-
重讀《狂人日記》:論魯迅與科幻的淵源
原標題:《狂人日記》是科幻小說嗎?——論魯迅與科幻的淵源,兼論寫實的虛妄與虛擬的真實 摘要 本文從文學史、科幻詩學、再思寫實主義的角度,對魯迅《狂人日記》做出嘗試性的新解讀。
-
重讀《邊城》:翠翠的天真與憂傷
原文: ……迎面碰頭一群人,護著那個頭包紅布的二老來了。
-
重讀《受戒》:“抒情考古學”
原標題:“抒情考古學”:汪曾祺《受戒》的一種讀法 汪曾祺的《受戒》大概特別適合細致體貼的鑒賞式批評,但這也使研究者除在審美和人性等方面重復確認其價值外,一直未能進一步打開文本空間。
-
重讀《滅亡》《新生》和《愛情的三部曲》:希望寄托于獻身革命的熱血青年
原標題:希望寄托于獻身革命的熱血青年——重讀 《滅亡》《新生》和 《愛情的三部曲》 在《滅亡》、《新生》和《愛情的三部曲》中,看不到無政府主義的說教,巴金致力的是對以杜大心、陳真和李佩珠等為代表的一群獻身革命的熱血青年的活動和心靈的揭示,在他們身上,寄托著作者對中國革命的希望。
20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