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重讀《家》:細思極恐的愛情故事
    來源:《名作欣賞》 | 許子東  2021年08月11日08:59

    “家”的宗教意義

    巴金的《家》,是20 世紀中國銷量最高的小說之一。1931—1932 年在《時報》連載時題名為《激流》,讀者反應并不強烈,還差點被報社“腰斬”。1933 年開明書店出版單行本后,迅速出名。吳福輝認為看報紙連載和讀單行本的是兩類不同的讀者,前者是都市市民,后者是青年學生①。這是很精到的觀察。市民或是已經妥協了的覺新們,現坐在茶樓看報紙連載,希望看各種八卦或白日夢;學生還是覺慧的同黨,一腔熱血無處奔涌。說明報刊與學校這兩個現代文學接觸社會的不同途徑,既反映不同讀者需求,也影響作家選擇傾向——從李伯元、張恨水到金庸,報人作家更注意市民銷量,魯迅等“兼職教授”更在意對學生的影響。巴金后來可能是唯一依靠版稅稿費生活的作家。《家》在1949 年以前就出了三十幾版。后來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各種《家》的版本累計印刷90 次,總數437 萬。再加上1982 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巴金選集》,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 年出過繁體版本。總之《家》和《紅樓夢》一樣,是歷來印數比較多的中國小說(20 世紀50 年代《紅巖》等作品,也銷量巨大,但有指定教材、政府推薦等因素存在)。

    數據雖不敢肯定,但是說《家》是中國現代文學中讀者最多的小說之一,應該沒有問題。問題是,為什么后來一代代中國的青年讀者都喜歡《家》?他們在里邊讀到了什么?另外,在什么意義上,《家》這個書名,可以和早一些的《藥》,以及將近20 世紀末的《活著》一樣,有可能概括20 世紀小說里的中國故事?

    王德威說:“巴金的小說繼承并糅合了‘五四’文學兩大巨擘的精神:自魯迅處,巴金習得了揭露黑暗、控訴不義的批判寫實法則;自郁達夫處,他延續了追尋自我、放肆激情的浪漫叛逆氣息。前者著眼群體生活的重整,后者強調個人生趣的解放。”②文學史上,“魯、郭、茅、巴、老、曹”,巴金僅在魯迅、郭沫若、茅盾三個所謂“黨史人物”③之后。毫無疑問,巴金在20 世紀中國有巨大影響,但他的影響力與他作品的純藝術價值之間不是沒有落差。王德威婉轉指出:“文學史家每每詬病巴金小說感傷乃至濫情的傾向,及其簡化的人道主義呼聲……的確在同輩作者中,巴金不如茅盾冷靜細膩,不如老舍事故幽默,不如張天翼辛辣刁鉆,更不如沈從文寧靜超越。”④甚至巴金感傷煽情的風格,被錢鍾書等人嘲笑。所以王德威把巴金小說概括為激情通俗小說,認為是現代中國文學的大宗,影響了不止一代年輕人。

    《家》之所以成為最多中國人閱讀的小說,除了通俗、激情之外,還有別的原因。簡而言之,因為小說切中了中國社會的一個關鍵點,就是家與國之關系:社會怎樣以家的倫理而結構,又如何以家的結構而運作。在某種意義上,中國人的宗教,不是以上帝、阿拉或佛主為神,而是以“家”為中心。

    大家庭的戀愛悲劇

    巴金姓李,名堯棠,字芾甘,1904 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是浙江嘉興。巴金自己的大家庭,有將近二十個長輩、三十個以上的兄弟、四五十個男女仆人。祖父叫李鏞,做過官,又買了很多地,修了很大的公館,所以又是官又是商,還寫詩,收集字畫,和戲班子來往,生活中是一妻兩妾,五兒三女。巴金的父親李道河,廣元縣知縣,后來辭官回家。小說淡化了大家庭中“官”的成分,好像只是鄉紳地主。不過打仗的時候,大家庭還是有一些政治關系,可以使得軍閥不來騷擾。

    《家》的公館里邊,有很大的花園、湖泊和樹林。核心人物是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還有梅、瑞玨、琴、鳴鳳四個女子。四個愛情悲劇,各有其成因、細節、出路和結局。

    覺新不能跟梅表妹結婚,因為二人的母親不合。表面理由是錢姨媽找人排了八字,說命相克。實際原因,根據琴在小說第七回里敘述(此事覺新本人并不知道),是錢姨媽和覺新的繼母打牌不開心,在牌桌上覺得受了委屈,再要來講親事,賭氣拒婚。小說把梅表姐的第二次婚姻寫得很不幸,出嫁不到一年就守寡,婆家又對她不好,之后孤苦伶仃,跟著媽媽到高家暫住。梅后來病死,她母親非常傷心后悔,覺得自己害了她。人物原型,巴金大哥的表妹,其實婚后變成白白胖胖的太太,養了三個兒子,但為了體現反封建的主題,小說里的梅只好凄慘憂郁而死。

    覺新和梅不能在一起,是因為禮教,母命難違(母命難違,魯迅也沒有辦法);覺慧和鳴鳳的悲劇,是因為階級鴻溝。覺慧雖然整天讀《新青年》,他對鳴鳳的好感其實也還是少爺喜歡丫頭。喜歡她的臉、她的姿態,同時又幻想鳴鳳如果是小姐就好了。他曾在花園嬉戲時說,“我要接你做三少奶”,敘事者當時馬上補充,“他的話的確是出于真心,不過這時候他并不曾把他的處境仔細地思索一番”。⑤這話對一個丫頭、一個少女的影響難以估量。鳴風理智上也知道,“你們少爺、老爺的都是反復無常”⑥,但是感情深處被種下了一個致命的希望。所以后來當周氏說要將她給孔教會會長馮樂山做小時,鳴鳳哭著求情,堅決不肯去。周氏一時也有些同情,但她說實話:“這是老太爺答應了的,他說怎么辦就要怎么辦,我做媳婦的怎敢違抗?”⑦

    鳴鳳走投無路去找覺慧。覺慧忙著寫稿,kiss一下就讓鳴鳳走了。鳴鳳也不怨他,反而更愛他,想到以前大小姐和她說過,死就是薄命女子保持清白的唯一出路。這段細節設計十分煽情,當晚稍后,覺慧已知鳴鳳要被嫁,他去了仆人住的地方找過,沒找到。此時鳴鳳已經走向湖邊,臨死她想:“我的生存就是這樣地孤寂嗎?”⑧“生存”“孤寂”,這些臺詞丫頭說出來有點太存在主義了,但總體氣氛還是寫得很感人。“最后她懶洋洋地站起來,用極其溫柔而凄楚的聲音叫了兩聲:‘三少爺,覺慧,’便縱身往湖里一跳。平靜的水面被擾亂了,湖里起了大的響聲,蕩漾在靜夜的空氣中許久不散。接著水面上又發出了兩三聲哀叫,這叫聲雖然很低,但是它的凄慘的余音已經滲透了整個黑夜。不久,水面在經過劇烈的騷動之后又恢復了平靜。只是空氣里還彌漫著哀叫的余音,好像整個的花園都在低聲哭泣了。”⑨

    這是20 世紀中國文學中最煽情、最悲情的一個瞬間,窮富鴻溝、新舊沖突、男女矛盾,都聚集在這一瞬間里。當晚覺慧也沒睡好,次日趕去上課,還讀托爾斯泰的《復活》,并決定放棄鳴鳳,“有兩樣東西在背后支持他的這個決定:那就是有進步思想的年輕人的獻身熱誠和小資產階級的自尊心”⑩。他不知道鳴鳳昨天晚上已經自盡。聽到鳴鳳跳湖的消息,覺民則不無稱贊地說:“看不出鳴鳳倒是一個烈性的女子。”?

    對照魯迅《我之節烈觀》,魯迅對節烈觀的批判,幾乎就是在批判覺民的價值觀,而覺民在小說里基本上是一個正面人物。所以巴金真實地展示了自己的熱情,也真實地暴露了自己的局限。

    黃子平在給巴金《激流三部曲》寫序的時候指出,覺慧、覺民跟高老太爺在道德觀上有其相通的地方,違反傳統道德的是克安、克定那一輩人。“‘你們說,你們在哪一點上可以給我們后輩做個榜樣?’準則是禮教的準則,權威是爺爺的權威,產業是先輩的產業,支撐‘嚴辭’的‘正義’并非來自叛徒們信奉的‘新思想’,而是他們深惡痛絕的傳統禮教。”? 但是,覺慧怎么放過自己呢?他在湖邊憤怒,“我是殺死她的兇手。不,不單是我,我們這個家庭,這個社會都是兇手!……”任何概念的外延和內涵是成反比的。在覺民的勸告下,覺慧在湖邊有一段獨白,體現了典型的巴金文風——

    覺慧不作聲了。他臉上的表情變化得很快,這表現出來他的內心的斗爭是怎樣地激烈。(按:其實這句“臉上表情變化很快”就夠了,不用再說“內心斗爭是怎樣地激烈”了,后半句可刪,這是巴金小說里邊的普遍現象。)他皺緊眉頭,然后微微地張開口加重語氣地自語道:“我是青年。”他又憤憤地說:“我是青年!”過后他又懷疑似地慢聲說:“我是青年?”又領悟似地說:“我是青年,”最后用堅決的聲音說:“我是青年,不錯,我是青年!”?

    巴金的小說,像曹禺的劇本,人物說話之前必定要加上一個表情說明,而不只是由對白本身來顯示內容。這里第一個“我是青年”是句號,是陳述句;第二個是氣憤,說自己無用,是感嘆號;第三個是懷疑自己的身份,用的是問號;最后是領悟責任,堅定使命,又是感嘆號。沒有標點符號,“五四”文藝腔無法寫作。這個從氣憤到懷疑到領悟再到堅定的新青年,之后做了一個夢,夢見鳴鳳變成了小姐,但兩個人私奔還是不成。

    讓人細思極恐的“勝利”

    鳴鳳的原型,其實沒有投湖,也沒有嫁給馮樂山或馮樂山式的人物,她后來嫁了一個普通的長工,但巴金需要她的死來控訴封建罪惡。

    第三個悲劇,小說把瑞玨寫得美麗賢惠,處處體貼覺新,甚至善待梅表姐。這是小說非常成功的一筆,打破了凡父母決定婚姻必定錯誤的新八股。但是最后為了避免剛去世的老太爺所謂的“血光之災”,瑞玨要搬出城外待產。難產而死的一章,強調覺新的痛苦視角,也是為了揭露大家庭的黑暗迷信,覺新沒有尋求任何醫療協助。

    《家》中的愛情悲劇其實不只三個,還有一段愛情故事就是覺民和琴。年輕時讀《家》,只要琴出場,就覺得光明。這次重讀,才發現第四個也是悲劇,而且更加可怕。大家族里眾人對覺民的婚事都無異議,沒有人要來拆散覺民和琴。唯一的障礙,最重要的理由就是老太爺許諾了覺民的婚事給他一個朋友,當時恐怕也不知情。重要的不是誰跟誰結婚,重要的不是家人有什么意見,重要的是老太爺的決定——哪怕是錯誤的,或者是絲毫不重要的,因為是老太爺的決定,所以不能違背。因為如果違背了,不僅挑戰了“家長”,而且挑戰了“家長制”。

    所以覺民和琴的故事,比另外三段愛與死的悲劇更加重要,更加沉重。最后覺民和琴之所以獲得“勝利”,只是因為老太爺臨死前想見見孫子——反抗家長制唯一的勝利的可能性,來自于家長。這就讓人細思極恐。再仔細想想,高家人,服從高老太爺,可以說是因為血緣,長幼有序,孝敬忠誠,不可違背。可是社會上也有“高老太爺”,并無真正血緣關系,甚至也不一定最年長最資深,為什么眾人也會服從忠誠?這時就需要人們將趨利避害的利益權力關系,想象成、模擬成血緣、親情或“共同體”。久而久之,甚至無意識中,對上無條件服從的忠誠的心理傳統文化習慣,便從“家長治”變成了“家長制”。

    簡單歸納:梅與覺新不能成親是因為與母親斗氣;鳴鳳與覺慧無法戀愛是由于階級鴻溝;瑞玨難產要歸罪于迷信習俗;第四段覺民與琴,他們的失敗和勝利,則完全基于家長制的權力結構。從今天穿越回去,沙盤推演:第一,母命——難違;第二,階級——有點難度;第三,迷信——或可避免,覺新可以多找醫生;但第四,不管是婚姻、愛情或者其他事情,“家”里誰最大,說的話就最正確。家庭專制演變成道德結構,恐怕更值得思考。

    巴金也是回頭看,才知自己既在寫“家”,也在寫“國”。1984 年給《家》的新版寫序,巴金說:“我今天還看見各式各樣的高老太爺在我四周‘徘徊’……我父親是四川廣元縣的縣官,他下面有各種小官,他上面有各樣大官,級別劃分十分清楚,誰的官大,就由誰說了算。我‘旁聽’過父親審訊案件,老百姓糊里糊涂地挨了板子還要向‘青天大老爺’叩頭謝恩。這真是記憶猶新啊!”? 誰說巴金的作品淺?如果這種“誰的官大,就由誰說了算”的現象消失了,我們才有評說巴金通俗煽情的奢侈。

    魯迅在20 世紀20 年代寫阿Q 的“土谷祠之夢”,寫阿Q 幻想參加革命以后,首先要殺小D,其次是趙太爺,又要小D 幫他搬寧式床,又意淫村里各種女人。魯迅在1926 年說:“恐怕我所看見的并非現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巴金沒有魯迅那么清醒有遠見,他在30 年代有意無意地寫出了知縣或高老太爺背后的家長制度。巴金一生信仰無政府主義,所以他對官僚的權力結構與家庭倫理道德完美結合的以“家”為外表的官本位現象,特別敏感。幾十年來,幾百上千萬讀者都覺得他們在看愛情小說,其實他們在看壓制愛情、青春、個性的禮教家長專制。巴金自己也說:“我相信一切封建的遺毒都會給青年人徹底反掉”,這是1984 年給臺北遠流出版公司版《家》寫的序。

    當然“封建”這個概念有點含混,容易使人誤解。“封建”至少有三個定義,一個是《左傳》說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周朝的君主將親信分封出去,建諸侯國。封建作為一種政治制度,特指中國先秦的分封建國制,也叫分封制。可是馬克思主義學說里的Feudalism(封建制度),特指歐洲中世紀的9 到15 世紀的政治制度。中國自秦以后實行郡縣制、中央集權,分封制只是偶然的一種局部的存在。但在歐洲中世紀,公爵、伯爵的獨立為王是一個主流制度。“風可進,雨可進,國王不能進。”如在中國,地方諸侯城池,風不能進,雨不能進,國王必然能進。

    在分封制和Feudalism 以外,今天常用的所謂“封建”——巴金也用這個概念,一般泛指中國古代傳統制度和禮教,簡而言之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地君親師、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在20 世紀,這種制度和禮教的核心就是“家長制”:以家長的名義、用威權方法管理社會,統治國家。

    巴金小說中的青年革命心態

    巴金小說貫穿一種青年革命心態。其要點,第一,認為社會不合理,社會秩序不公平,青年人有責任也有能力來改變。第二,認為個人道德目標、人生意義都維系于這種改變社會的理想,而專業知識、職業道德就成了武器和工具。因為反家長心態跟反政府行為混為一體,失望、委屈、懷疑、憤怒、抱怨、控訴、抗議、仇恨,合在一起就是巴金作品中的“青年革命心態”。

    巴金后來寫《隨想錄》,越到晚年就越受人民的尊重。我以前對巴金的“青年革命心態”既同情又不滿。現在重讀巴金作品,反而增加了同情,減少了不滿,好像越來越向巴金的“青年革命心態”靠攏。

    巴金式的“青年抒情文體”,其實是我們從中學就開始模仿的文體。舉例來說,巴金在《關于〈激流〉》一文中有兩段——

    為我大哥,為我自己,為我那些橫遭摧殘的兄弟姊妹,我要寫一本小說,我要為自己,為同時代的年輕人控訴,伸冤……我有十九年的生活,我有那么多的愛和恨,我不愁沒有話說,我要寫我的感情,我要把我過去咽在肚里的話全寫出來……

    我忍受,我掙扎,我反抗,我想改變生活,改變命運,我想幫助別人,我在生活中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我積累了那么多的愛憎……通過那些人物,我在生活,我在戰斗。戰斗的對象就是高老太爺和他所代表的制度……我拿起筆從來不苦思冥想,我照例寫得快,說我“粗制濫造”也可以……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也不想控制它們。我以本來面目同讀者見面,絕不化妝。我是在向讀者交心,我并不想進入文壇。?

    巴金說“不想進入文壇”,意思是不會為藝術而藝術,巴金主張最高的技巧就是無技巧。他反對精心雕琢,他的文體特征:一是“我”(主語)特別多;二是人物說話時,有很多動作表情形容;三是全知角度里,作者有時直接跳進作品,比方寫覺新不能進入瑞玨難產的房間,“他突然明白了,這兩扇小門并沒有力量,真正奪去了他的妻子的還是另一種東西”,寫到這里,意思很清楚了,有另一種東西在奪取他的妻子。但巴金是不肯停的,他還要明確說明:“是整個制度,整個禮教,整個迷信。這一切全壓在他的肩上,把他壓了這許多年,給他奪去了青春,奪去了幸福,奪去了前途。”? 這一大段的解釋,分不清是覺新在想,還是作家在說。

    無論是“青年革命心態”,還是“青年抒情文體”,其核心都是青年。如果將小說中的人物排張表,會看到比覺新大的基本上都是負面人物,比覺新小的大多數都是被迫害的人物,覺新夾在中間是唯一的“圓型人物”,或者說是一個夾在新舊之間的充滿矛盾的人物。要理解“五四”以后的進化論意識形態,《家》是一個最簡單明了的圖表。

    其實我們每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有做“忍辱負重的覺新”和做“反叛任性的覺慧”的選擇,大家也可以想想,你在家里、公司里、社會上,自己是覺新,還是覺慧呢?

    注釋:

    ①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版,第226、229 頁。

    ②④王德威:《巴金小說全集·總序》,《巴金小說全集·家》,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 年版,第1 頁,第2 頁。

    ③1989 年我曾參與《辭海》現代作家的修訂,當時被告知魯、郭、茅三個人不歸我們學術界修訂,因為他們屬于“黨史人物”。

    ⑤⑥⑦⑧⑨⑩???《巴金小說全集·家》,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 年版,第75 頁,第75 頁,第218 頁,第229 頁,第229—230 頁,第231 頁,第233 頁,第242頁,第347 頁。

    ? 黃子平:《命運三重奏:〈家〉與“家”與“家中人”》,《巴金小說全集·家》,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8 頁。

    ? 巴金:《為舊作新版寫序》,《巴金小說全集·家》,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 年版,第4 頁。

    ? 魯迅:《〈阿Q 正傳〉的成因》,《魯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397 頁。

    ?《關于激流》,《巴金小說全集·家》,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 年版,第10 頁。

    99RE6热在线精品视频观看|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入口在线|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免费大片一区二区| 国产愉拍精品手机| 91麻豆精品一二三区在线|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久久久久琪琪去精品色无码 | 中文字幕色婷婷在线精品中 | 麻豆文化传媒精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三级在线电影|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影视777| 国产精品99久久99久久久动漫| 亚洲精品日韩专区silk|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区| 国产美女亚洲精品久久久综合|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 日本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摄像头| 98精品国产综合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丫|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 亚洲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不卡在线| 国产精品福利片免费看| 国产成人1024精品免费 | 免费精品久久天干天干| 国产精品一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色婷婷精品免费视频|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免费国产精品视频| 日韩精品一二三区| 午夜国产精品久久影院| 国产精品99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入口在线| 久久精品免费网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