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知道于非闇呢?
于非闇(1889—1959)是近現代一位工筆花鳥畫畫家,與陳之佛(1896—1962)并稱中國畫壇“南陳北于”。
2024-07-01
-
束沛德:難以忘懷的悲歡離合
1963年春節,兄妹八人與父母團聚(后排右一為本文作者,后排右二為束懷德)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誠如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說的那樣:“此事古難全!”回望幾十年的人生歷程,除了在動蕩歲月里經歷風風雨雨,我在家庭生活里也遇到無數喜怒哀樂,其中有幾次悲歡離合,真是刻骨銘心,難以忘懷。
2024-07-01
-
新版《白石老人自述》有何不同
增收張次溪長篇《回憶》 張次溪,堪稱記錄白石翁“第一人”。
2024-07-01
-
柳青送給女兒的一枚彈片
這枚彈片在二戰時期蘇聯著名的馬馬耶夫崗爆炸后,就一直散落在這片以慘烈著稱的戰爭遺址,混雜在飽浸鮮血的泥土里。
2024-06-28
-
文學家的貓趣
很多文學家都養過貓,并與貓結下深厚的情緣。
2024-06-28
-
馬伯庸:藏書四不求
我從多年之前,就放棄了藏書這個愛好。
2024-06-28
-
樊迎春:寫實作為一種召喚——茅盾節編《紅樓夢》意義重釋
1934年,茅盾受開明書店之邀進行《紅樓夢》的節編工作。
2024-06-27
-
胡適與履道的論戰
1930年11月,胡適從上海搬到北平,次年1月擔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國文學系主任之職。
2024-06-27
-
從《安吳四種》到《每周評論》
北京的涇縣會館由安徽涇縣的京官查鐸始創于明代嘉靖、隆慶年間的磚塔胡同。
2024-06-27
-
紀念從維熙:長相思 永別離
從維熙與夫人鐘紫蘭的最后一張合影 2019年10月29日,晴。
2024-06-27
-
“當年海上驚《雷雨》” 經典演繹九十載
90年前,年僅24歲的曹禺在《文學季刊》上發表了四幕悲劇《雷雨》,精致的結構、復雜的矛盾沖突、耐人尋味的臺詞,充滿了戲劇張力。
2024-06-27
-
“仍將大雷雨,一洗百生塵”
從“笑場”說起 1934年7月1日,《雷雨》劇本發表于巴金、靳以主編的《文學季刊》第1卷第3期。
2024-06-27
-
尋找龍沅:一位“毫不起眼”的現代女性與“小人物”的文獻記憶
南京,1932年11月9日的傍晚,三位女大學生走進詞曲家吳梅(1884-1939)的家,也一并走進吳梅的《瞿安日記》。
2024-06-26
-
浮生半日 鬧市尋書
北京淘舊書舊畫,最有感覺的還是琉璃廠。
2024-06-26
-
瞿秋白的治學之道
今年是瞿秋白誕辰125周年,他是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最早系統地向中國讀者介紹馬列主義文學藝術觀,最早運用報告文學的形式,寫出《餓鄉紀程》和《赤都心史》等作品,如實報道俄國十月革命的真實情況和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初創時的景象,翻譯了一大批外國文藝理論和文學作品。
2024-06-26
-
“現代作家選集”叢書編纂的相關史實
2017年11月,《沙汀文集》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獲得廣泛好評,翌年3月即再版發行。
2024-06-25
-
卞之琳家書二十二封(下)
十二、1952年5月16日致卞錦繡 二姊: 上次來信收到,沒有就覆,并不是因為已經到印度去了,還是因為工作加倍緊張,無法分心。
2024-06-25
-
未轉頭時皆夢——緬懷黃永玉先生
這些年,每每遇到挫折、困頓、煩悶,總會想起黃永玉先生跟我說的那句話:“人生旅途中難免會被坑絆倒,有人立即起身,撣撣身上的灰塵,繼續前行;有人則一直蹲在坑旁,仔細端詳,反復琢磨,何以會被坑所阻撓。
2024-06-24
-
趙尚志的辦報往事
鮮花盛開的五月令人陶醉。
2024-06-24
-
艾蕪回鄉
相較于三次南行,作家艾蕪一生僅有的三次回鄉,多少顯得有點冷寂。
202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