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海上驚《雷雨》” 經典演繹九十載
90年前,年僅24歲的曹禺在《文學季刊》上發表了四幕悲劇《雷雨》,精致的結構、復雜的矛盾沖突、耐人尋味的臺詞,充滿了戲劇張力?!独子辍钒l表后引起了巨大反響,郭沫若稱它是“一篇難得的優秀的力作”,茅盾回憶《雷雨》盛況,也以“當年海上驚《雷雨》”贊揚演出的轟動,一部既“經得起讀”,又“經得起演”的經典之作誕生了,同時也宣告了一位偉大的劇作家開始于劇壇崛起。
《雷雨》創作于1933年暑假期間,彼時在清華大學讀書的萬家寶(曹禺)即將畢業,《雷雨》是他構思已久的一部劇作,在學校圖書館里他開始全身心投入創作之中。劇本完成后,他把稿子交給好友靳以。當時靳以正準備和鄭振鐸、巴金等人創辦刊物《文學季刊》,稿件在其抽屜里壓了一段時間,后來靳以把稿件轉交巴金,巴金讀后力薦,《雷雨》得以在《文學季刊》第3期刊發。1936年1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雷雨》的單行本。
話劇自傳入中國后就開啟了本土化的歷程,但一直缺乏經典的原創劇本?!独子辍穯柺篮?,90年來無數次被搬上舞臺演出,其研究資料可謂浩如煙海。《雷雨》在中國話劇史上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被認為是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標志。直至《雷雨》問世,“中國有自己的戲可以演了”。
以當時的中國社會為背景,《雷雨》全劇以兩個家庭、8個人物的恩怨作為主線。人物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隨著魯大海、侍萍等“闖入者”形象得以展開,偽善也不乏重情義的立體多面的周樸園、被冷漠家庭壓抑和追尋愛情而不得的繁漪、忍辱負重多年歸來的侍萍、厭惡過去所作所為并企圖離家的周萍、受新思想影響的懵懂少年周沖、單純而又善良的魯四鳳、遇壓迫奮起反抗的工人魯大海、愛占小便宜且有不良嗜好的魯貴等,在多層面的矛盾沖突中,這些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一一呈現。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發,話劇《雷雨》觸及了深層的社會、時代問題和世間復雜的人性,劇情扣人心弦,語言精練含蓄,稱得上是中國現代話劇的奠基之作。
《雷雨》中間四幕的劇情集中在一天之內,在周家客廳和魯家住房兩個場景中展開,明線是周樸園回來處理礦上罷工事宜、周萍要離家去礦上、侍萍歸來等,暗線是后母繁漪與周家長子周萍戀愛、周樸園對侍萍“始亂終棄”等,周魯兩家人幾十年復雜的矛盾糾葛一一揭開。劇中8個人物之間的沖突交織成眾多的矛盾沖突線,有周樸園和繁漪、周樸園和侍萍、周樸園和魯大海的沖突,還有繁漪與周萍、周萍與四鳳、周萍與魯大海、侍萍與魯貴之間的沖突,形成錯綜復雜大小不同的戲劇沖突。眾多的矛盾沖突彼此交織,交替發展,譜寫出一出震撼人心的悲劇?!独子辍返男蚰缓臀猜暰嘀芄^事件發生十年后,周樸園照顧瘋了的繁漪和侍萍,結合序幕和尾聲來看,如曹禺所說“我不能清明明了地說,我是有意識地想要匡正什么,或諷刺、攻擊什么。有時,我也相信,也許是某種模模糊糊的感情的驅使、流露出一種受壓抑的憤怒,并對中國的家庭和社會進行了譴責”,我們對《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題又有不同的感受。
劇本發表當年的12月,浙江省上虞縣春暉中學舉辦校慶紀念會,在學校大禮堂演出了話劇《雷雨》,演員為春暉中學學生景金城、胡玉堂等。這是《雷雨》的首演,因是學生演劇,影響范圍有限。1935年4月27—29日,由中華話劇同好會在日本東京神田一橋講堂演出了《雷雨》,由當時留日學生杜宣、吳天、劉汝醴任導演,國內外均有相關評論和報道,演出影響較大。因考慮劇本演出時長,這次演出把序幕和尾聲去掉了,只保留了中間四幕,在文章《〈雷雨〉的演出》中,吳天談到他對劇本的理解,認為“首尾都是多余的”。序幕和尾聲的刪除引來曹禺的強烈不滿,他說“我寫的是一首詩,一首敘事詩”,《雷雨》是對復雜人性的展示,對命運悲劇的抒寫,“與《雷雨》俱來的情緒蘊成我對宇宙間許多神秘的事物一種不可言喻的憧憬”,曹禺尤其提到,《雷雨》“決非一個社會問題劇”,表達了對導演曲解劇作主題的強烈不滿。
1935年8月,天津市立師范學校孤松劇團在學校大禮堂演出了《雷雨》,也是學生演劇。同年10月,中國旅行劇團在天津新新影戲院演出話劇《雷雨》,全劇演出時長達5小時之久,晚上七時三刻開幕,約在夜深一時演完。這是第一個職業劇團演出《雷雨》,演出大獲成功。后中國旅行劇團在天津、上海等全國各地演出《雷雨》,均上座極佳,成為中國旅行劇團屢演不衰的“看家戲”。
兩年之內,《雷雨》的演出已遍布全國各地。1935年和1936年,國內創作劇本中演出次數最多的是《雷雨》,共有五六百次之多,“其謹嚴的編劇技巧,不能刪去一字的漂亮劇詞”,在當時“造成中國劇本之最高上演紀錄”。
在《雷雨》演出史上,1937年1月中國戲劇學會在南京的公演需重點提及,這是劇作家親自擔任角色的一次演出,曹禺飾演劇中的周樸園、馬彥祥飾魯貴、李萱飾四鳳、戴涯飾周萍等,導演為馬彥祥,陣容極整齊,演出獲得轟動。至1937年,《雷雨》先后在北平、天津、南京、漢口、長沙、南寧、南昌、上海等全國各地的業余和職業戲劇團體相繼排演,在當時國內創作的劇本中,《雷雨》是一個比較完善且最能獲得良好舞臺效果的作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雷雨》成為一些院團的經典保留劇目。1954年6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了夏淳執導的《雷雨》,演員有鄭榕、朱琳、蘇民、于是之、胡宗溫、董行佶等,此劇1979年和1989年兩次重排,1997年、2004年復排時,導演為顧威,成為最有影響力的演出至今的北京人藝版《雷雨》。天津人民藝術劇院也在1956年把《雷雨》搬上舞臺,導演方沉,此后幾代演員不斷創排,也已成為天津人藝的經典保留劇目。
《雷雨》的當代價值也在不同導演中得到詮釋。1993年,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演出王曉鷹導演的話劇《雷雨》,征得曹禺同意,刪除了魯大海這個角色,挖掘出新的時代價值和意義。2003年徐曉鐘導演的“梅花版”《雷雨》、2004年陳薪伊導演的“明星版”《雷雨》、2007年王延松導演的“詩意版”《雷雨》等,都各具特色。
《雷雨》發表后,劇本先后被翻譯成日語、越南語、馬來語、韓語、英語、法語、德語等,超越時空界限,《雷雨》在世界各地演出,不斷被闡釋和演繹,歷久彌新,煥發出新的藝術生機與活力。與此同時,《雷雨》也被改編成不同的藝術樣式,1938年上海新華影業公司出品了方沛霖執導的影片《雷雨》,1996年李少紅、曾念平執導的電視劇《雷雨》播出。此外,《雷雨》還被改編成滬劇、黃梅戲、京劇、評彈、芭蕾舞、現代舞、音樂劇和歌劇等,促進了不同藝術樣式的融合與借鑒。
今年是《雷雨》劇本發表90周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山東省話劇院、上海寶山滬劇藝術傳承中心(寶山滬劇團)等都演出了話劇《雷雨》。90年來,《雷雨》培養、鍛煉了一代又一代導演和演員,無數的導演和演員對劇作和其中的角色進行解讀和闡釋,在新的時代語境中發掘經典的當代價值,傳達給不同年代的觀眾?!独子辍愤@樣“一部具有偉大性質的長劇”,其不朽的戲劇生命力彰顯了經典的無限演繹和不斷創新的永恒魅力。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