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虹市宇宙”夢回童年
“雞娃”——正是網上最火熱的社會話題之一。
2024-08-02
-
音樂類文化消費緣何那么火
近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統計數據,大型演出市場今年上半年繼續呈井噴之勢,演唱會、音樂節票房收入同比增長134.73%,觀演人數同比增長63.35%,其中5000人以上大型演唱會對市場增長的貢獻率最高。
2024-07-31
-
現代高科技為戲劇舞臺插上新羽翼
技術是想象力的“催化劑”和“放大器”,它將天馬行空的戲劇創意“轉碼”為可觸可感的舞臺面貌,為觀眾帶來視聽新體驗,為舞臺提供廣闊的創意空間,為演出帶來前所未有的可能。
2024-07-26
-
把跨國界的民族友誼之聲帶去現場
隨著音響影像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音樂數字資源的共享給音樂欣賞帶來了極大便利,各式各樣的視聽App應接不暇,快節奏的感官享受也使得能夠真正靜心坐在音樂廳里全神貫注欣賞音樂會的觀眾越來越少。
2024-07-26
-
高吟永遠光輝的青春之歌
話劇《向延安》劇照 小說《向延安》首版于2011年,已經過去13個年頭。
2024-07-26
-
新文化生命體:傳統文化與青年文化何以互構相生
古老戲曲掀起“青春革命”,從情感、形式、媒介上將青年文化、時代審美融入戲曲古典樣態,這是“新文化生命體”適應新媒介環境,以青年力量激活傳統文化能量進行自我更新的典型示例。
2024-07-17
-
民間文化在傳承中華文明中的價值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文明文化文藝工作,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高度,對中華文明的永續發展做出歷史闡釋,對中華文化自信自強提出深刻論斷,形成了一個嚴密科學、富有原創性的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新的歷史性飛躍。
2024-07-15
-
物質技術進入戲劇舞臺帶來現實困境
戲曲是以人為中心的表演藝術。
2024-07-12
-
媒介化藝術發展的豐富性,為藝術批評提供廣闊空間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與融媒時代的疾馳而至揭開人類歷史新篇章,文字數字化、書籍圖像化、閱讀網絡化等媒介新質,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術媒介的深度介入,不僅強勁推動藝術的媒介化進程,同時也沖擊固有的藝術批評觀念與方法,促使藝術批評新轉向。
2024-07-11
-
當AI入侵藝術創作的操作系統
AI作圖(作者提供) “人工智能已入侵人類文明的操作系統。
2024-07-10
-
從視覺窄化到思維窄化
近兩年來,豎屏?。ㄒ喾Q為小程序劇)以獨特的播放形式和緊湊的劇情獲得了許多觀眾的追捧,其海內外傳播態勢和超強吸金能力也成為影視行業關注的新興熱點,吸引了大量影視制作資源和資本投入。
2024-07-10
-
深情禮贊偉大長征精神
長征這一驚天動地的革命壯舉,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譜寫的壯麗史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巍峨豐碑。
2024-07-09
-
一部活態的昆曲史
王安奎、劉禎主編的《昆曲口述史》(以下簡稱《口述史》)于2023年12月由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
2024-07-08
-
對“人”的照拂:鄭洞天的電影世界
我重新翻讀了一些以前的資料,包括鄭洞天的訪談。
2024-07-05
-
打開中國航母艦載機敘事通道
中國航母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牽動億萬國人的心,但絕大多數人對這一無比“硬核”又充滿神秘色彩的中國航母故事特別是細節的了解應該不多。
2024-07-05
-
紀錄片創新不能“避實就虛”
近年來,打著實驗、創新、跨界等名號的虛構創作在紀錄片領域流行起來。
2024-07-03
-
“修音”無法帶來真實的演唱之美
不管是錄制唱片,還是參加音樂節目,歌手們唱完都會有一個修音的環節,哪怕唱跑了調,也能通過修音消除各種瑕疵,讓歌聲聽起來非常動聽。
2024-07-03
-
AI藝術:科技與美學的接引開新
龍年春天,隨著《千秋詩頌》《中國神話》《AI看典籍》《西游記》《白狐》等數部AI作品的密集播出和上線,AI藝術像朱自清先生《春》中的花草樹木,展現清新明麗、別開生面的景致。
2024-07-01
-
戲劇創作如何增強縱深感
戲劇創作要直抵人心,而雷同化創作、圖解式創作、跟風式創作、宣發式創作、快餐式創作等往往浮在生活的表面、人物的表面、社會的表面、歷史的表面,缺乏哲學縱深感、歷史縱深感、社會縱深感的呈現,即使演出場面較大、舞臺炫酷,也可能人物內心空洞、思想內涵貧乏、精神境界空虛。
2024-06-28
-
藝術改變現實
電影和現實的關系是什么?對此有兩種典型的回答:一種將電影看作記錄和反映現實世界的“鏡子”,另一種將電影看成表達創作者內心思想和情感的“明燈”。
202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