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評分應倡導公平與善意
有的觀眾信了虛高評分,觀影后直呼遭遇營銷“詐騙”;有的作品雖然評分不低,卻在市場上收益遇冷;有的平臺上存在大量非理性打分,成為飯圈互撕謾罵、惡意攻擊的場所……近年來,不少影視作品的網絡評分虛實難辨,與真實的觀眾反饋、市場收益存在差距,引發各方關注。
2024-05-15
-
短視頻與大眾文化生產
開欄的話 短視頻已成為這個時代極為醒目的媒介景觀。
2024-05-11
-
亦舒女郎:曾經這么“新潮”,而今已漸“過時”
楊紫、許凱領銜主演,改編自亦舒同名小說的電視劇《承歡記》,播出后引發不小的爭議。
2024-05-10
-
音樂綜藝緣何成為治愈社恐的“良藥”
音樂綜藝是衛視和網絡視聽的尋常賽道,創新頻率快,競爭的護城河容易被攻破。
2024-05-10
-
職場劇開拓領域創新表達
電視劇《城中之城》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播出,創造了收視佳績。
2024-05-09
-
“看家戲”和“現代戲”都要遵循藝術規律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京劇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被淘洗、被創造,成就了眾多經典。
2024-05-09
-
讓古老戲曲煥發青春光彩
4月28日,第九屆中國昆劇藝術節在江蘇蘇州開幕,不少青年演員擔綱主演、展露鋒芒。
2024-05-07
-
“我渴望瘋狂的人生”
《浮士德》第一部和第二部有幾幕鏡像。
2024-05-01
-
文藝之花在時代沃土中絢爛綻放
不同時代的文藝既有過往文脈的相續,又有全新敘事的彰顯。
2024-04-30
-
技術之外,戲劇的魔力在哪里
技術越是發展便越要保持對其的警惕和反思,劇場演出能否剝離技術?彼得·布魯克的《暴風雨計劃》便呈現了這樣的一種可能:形式上技術的剝離,內容上故事的削減,造就質樸的戲劇樣式。
2024-04-29
-
“種子”的抱負、情懷與擔當
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這是“一稻濟天下,千秋耀世間”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常說的一句話,此話不僅是他的座右銘、力量源泉,也是其內在信念系統的根與魂。
2024-04-29
-
文藝院團長該“出”什么“品”
近年來,劇目單、節目冊上,除了一眾主創和演職人員名單外,文藝院團長作為“出品人”的署名也赫然在目。
2024-04-29
-
偉大而可親樂的蘇東坡
由中國國家話劇院與杭州演藝集團共同出品,中國國家話劇院與杭州話劇藝術中心共同演出,并由田沁鑫、張昆鵬任編劇,田沁鑫、高蕾蕾執導,辛柏青等主演的原創話劇《蘇堤春曉》,向我們以往的蘇軾或蘇東坡形象感知提出了一次新挑戰。
2024-04-29
-
把對當代藝術的解讀從“圈子”里釋放出來
最近,2024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吸引了許多觀眾的目光,前不久落下帷幕的第14屆上海雙年展也收獲了大量討論。
2024-04-28
-
在創作的路上慢慢走,慢慢畫
有光線的下午 須 臾 作 不知不覺地,我在我的行業里已經摸索了整整八年余。
2024-04-24
-
AI浪潮下,編劇的困局與破局
AI根據描述創作出的畫面(圖源自作者) 創作者腦中的畫面 我是個科班出身的非傳統編劇,研究生期間學的是西方古典戲劇,后來五六年都在動畫領域深耕,如今轉戰真人影視的賽道,無意間促成了一段風格雜糅的創作歷程。
2024-04-22
-
藝術創作是“一群人的事”還是“一個人的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藝術一直是人類情感和創造力的集中展現。
2024-04-18
-
藝術家是藝術創作的主體
今年2月,首個文生視頻大模型產品問世,人們可以通過文字指令構建“世界模擬器”、生成動態視頻作品。
2024-04-15
-
虛構的孔秀與非虛構的女性
作為一部女性題材電影,根據作家張秀珍的半自傳體小說《夢》改編的電影《孔秀》,講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到改革開放初期,青年女工孔秀在婚姻、家庭與工作的層層重壓下,卻不甘于生活困境的圍追堵截,最終實現文學夢的人生歷程。
2024-04-15
-
“橫店”變“豎店”,背后幾多行業泡沫
微短劇是時下影視行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202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