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讓更多人感同身受的戲劇
央華版話劇《如夢之夢》如今已走過了11個年頭,依然一票難求。
2024-02-05
-
國產電影創新創造活力不斷迸發
以文化賦能產業發展,不僅有助于推動內容、場景、模式、產品等的持續創新,也能催生新供給、引領新消費,釋放源源不斷的發展動能 抱著爆米花,捧著飲料,到電影院看電影,成了當下返鄉過年的年輕人的消費標配。
2024-02-02
-
曾經失傳的《髹飾錄》,就像一道曙光
良渚博物院正在舉辦的“不朽——大漆藝術五千年”展覽中,來自國內11家文博收藏單位的近百件歷代精品漆器連綴起了中國髹漆工藝的輝煌。
2024-02-02
-
沉浸式:戲劇的祝福還是詛咒?
繁星戲劇村冬季推出的環境式演出《朱莉小姐》中,創作者借助新增加的角色(治安警察)之口,說出了一句帶有雙關又不乏現實聯想的話:“沉浸這個詞現在真是用爛了。
2024-02-01
-
乘國潮東風探索戲曲青春化的新命題
不久前,新國風·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獲得微博之夜頒出的“年度演出獎”。
2024-02-01
-
構建視聽文藝評論的中國價值
在一個人人皆可成為評論家的時代,專業文藝評論的意義究竟何在?這是很長時間以來困擾文藝評論工作者的問題。
2024-01-29
-
傳統藝術與新媒體雙向賦能
核心閱讀 一部作品的火爆很難短時間內帶動整個行業的新生,但傳統藝術走向更廣泛的人群往往需要類似契機。
2024-01-26
-
將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廣播劇《沒有翅膀的飛翔》以3集、90分鐘的體量,講述了一個立意高遠、內涵厚重又極具煙火氣和人間況味、生命意識的故事。
2024-01-26
-
演藝新空間涵養藝術之美
核心閱讀 今天,演藝新空間的出現不僅帶來藝術創作演出的空間變化,也意味著藝術跨界擴容和觀演關系的深刻改變 演藝新空間中的表演藝術聯動多種業態,打造“演藝+”體驗新場景,成為激活文化消費的新動能 演藝新空間的建設,是藝術與社會關系的重新定位,需要有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創新理念與意識,也需要有打造精品的決心和毅力 根據文化和旅游部統計,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營業性演出34.2萬場、票房收入315.4億元、觀演人次1.11億,相比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121%、84.2%、188.5%,演出市場實現較快增長。
2024-01-23
-
春晚拼“下沉”,“村晚”正冒頭
最近,網友因為“多地春晚彩排出現科目三”吵得不可開交。
2024-01-23
-
人工智能:給藝術帶來更多創新和可能
用宋畫審美的特征來訓練人工智能,“畫”出了個性化的筆墨語言。
2024-01-19
-
“繁花”開后 期待百花爭艷
近日,電視劇《繁花》備受關注,開播僅10分鐘收視率就突破2%,顯示出精品劇的實力。
2024-01-16
-
現實題材創作:讓戲曲與時代緊密相連
相對于傳統戲和歷史劇,圍繞現實題材進行創作的戲曲現代戲,以1919年以來中國人民的革命與生活為表現內容,是古老戲曲藝術不斷適應當下發展的新體裁與新形式。
2024-01-10
-
藝術史研究要回歸本體
美術(Art,英文詞義為藝術)這一概念在20世紀初傳入中國時,主要包括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等門類的藝術,因此美術界學者一般認為“藝術史”指美術史。
2024-01-09
-
直面創新難題 厘清進階思路
電視藝術在“互聯網+”“Z世代”的新語境下如何實現進階,迫切需要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作回答。
2024-01-08
-
致敬晉商萬里茶路
“這部劇演得太精彩了,還想看一次。
2024-01-05
-
歷史話語的新書寫——評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絕地重生》
由貴州省委宣傳部、云南省委宣傳部、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甘肅省委宣傳部等單位聯合拍攝,王斑等主演的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獻禮電影《絕地重生》歷時4年創作完成于近日公演。
2024-01-04
-
在江南鍛造中國現代藝術的革新
1920年代,國立藝術院創辦人林風眠(左)、林文錚、吳大羽(右) 吳大羽、林文錚先生今年都恰逢120周年誕辰,他們亦當之無愧可被視為美術界的代表和案例之一。
2024-01-01
-
藝術家要不要親近“科目三”?
“兩眼一黑的程度,看見楊麗萍跳科目三了。
2023-12-24
-
藝術史研究不能與“藝術”無關
21世紀以來,隨著新的研究理論與模式被不斷引入,藝術史研究的視域也越來越開放,過去以視覺、審美、風格為學科基礎的藝術史研究,走進了更為廣闊的人文歷史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
202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