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化藝術發展的豐富性,為藝術批評提供廣闊空間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與融媒時代的疾馳而至揭開人類歷史新篇章,文字數字化、書籍圖像化、閱讀網絡化等媒介新質,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術媒介的深度介入,不僅強勁推動藝術的媒介化進程,同時也沖擊固有的藝術批評觀念與方法,促使藝術批評新轉向。
藝術媒介化進程是指藝術創作(生產)、藝術傳播(流通)與藝術接受(消費)全鏈條與媒介走向“并軌”。如果說,此前的聲音媒介、紙質媒介是外在于藝術而存在,二者偏于“平行線”式雙軌推進,那么,融媒時代的媒介與藝術則是“嵌入式”,甚至是合二為一的融匯式發展。藝術活動的系列環節內嵌于數字媒介裝置,從而形成融媒時代媒介化藝術的新形態和新特質。數字媒介構建的虛擬藝術世界與我們身處的現實物理世界實現全方位交融、一體化融合。自媒體、流媒體的不斷勃興使藝術大家庭呈現出審美情趣多元化、審美風格多樣化的藝術門類:既有網絡影視劇、網絡動漫、網絡綜藝、網絡短視頻,也有網絡文學、網絡音樂、豎屏劇、互動劇、沉浸式情景劇和數字舞臺劇,還有各種虛擬歌手、虛擬偶像等與數字智能科技融合的藝術形式,傳統的藝術作品也頻頻上線成為網絡藝術資源。
媒介化藝術指融媒時代“寄生”于數字媒介的藝術,顯示出媒介化特征。一方面,藝術全面“擁抱”媒介,借媒介之力賦能自身;另一方面,媒介特質轉化生成為新藝術的有機因素。媒介化藝術發展的豐富性,為藝術批評提供了廣闊空間,同時也驅動藝術批評的媒介化轉向?!叭巳硕际撬囆g家”“人人都是評論者”的景象正在形成,如果藝術批評顯示出與融媒時代藝術實踐的脫節,其指向性和有效性就會被削弱。藝術批評的有效性取決于其話語體系能否有效地適用于批評對象。熟悉傳統文學屬性的批評主體,若固守傳統文學“圈子”觀念,便會很少關注網絡藝術,即使勉強進行批評也做不到有的放矢。
科技的迅猛發展不斷沖擊人們已有的藝術觀念,延展想象邊界,也向藝術批評提出亟待回應的時代之問。數字技術、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降低了藝術創作門檻,網絡文學的非專業化、技術工具的大眾化等趨勢,有力推進了“人人都是藝術家”的進程。以往的視頻工具業余愛好者較難掌握,如今的視頻工具則更加友好、更加易于上手,創作者僅需添置日常拍攝的基礎素材便可迅速創作相關主題的視頻。同時,新媒體數字化上傳、分發的便捷性使個體化身“講故事的人”的愿望成為可能。
生成式人工智能藝術形塑藝術批評的未來向度。大語言模型人工智能在生成圖像、信息搜集、提供建議等方面已見成效,初步實現對審美主體個性化意愿的解讀與生成。能夠由文本生成視頻的人工智能模型,更是展現出在同一段視頻中構思和生成多個連貫鏡頭,并確保角色形象與視覺風格高度一致性的能力,備受關注。近日,我國研發的人工智能成功創作出了百萬字網絡小說。由此,人工智能藝術蘊含的系列問題向當代藝術批評提出了時代之問,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藝術創作的輔助性媒介,或許某天將轉化為藝術的主要“生產者”。新型藝術關系正在形成,而新的藝術關系又對“藝術”的生成、存在與特征賦予了新內涵。藝術批評在更新已有知識觀念與認知模式的同時,需要重新闡釋諸如藝術的真實與虛構、主體與客體、創作與生成等范疇及其辯證關系。
“美學與歷史觀點的統一”是藝術批評的經典命題,也是未來智媒時代藝術批評的準則。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擬像”究竟“是”藝術還是“像”藝術,其審美“靈韻”何在,藝術家風格是否滑向藝術技巧和形式,藝術是“創造”的還是“生成”的……對這些問題的審視與探究,有助于筑牢藝術批評理論的根基。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