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跨國界的民族友誼之聲帶去現場
隨著音響影像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音樂數字資源的共享給音樂欣賞帶來了極大便利,各式各樣的視聽App應接不暇,快節奏的感官享受也使得能夠真正靜心坐在音樂廳里全神貫注欣賞音樂會的觀眾越來越少。然而究其效果,現場演出仍具不可代替性,將音樂置于前臺而非后景的現場聆聽,一直被視為是最佳音樂欣賞方式。把跨國界的民族友誼之聲帶去現場,也成為當今音樂人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使命。
交響樂民族化打開世界聆聽中國的窗口。“交響樂”一詞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臘,有“和音”“和諧”之意。古羅馬時期,泛指器樂合奏與重奏曲的代稱。交響樂的編曲和形式是在貝多芬的創作與演奏中日臻完善的,在20世紀20年代傳入中國,黃自創作的《懷舊》和《都市風光幻想曲》成為中國交響樂的奠基之作。
新世紀之初,中國交響樂團在美國進行了大規模巡演,其中攜帶了相當分量的中國作品,像《木蘭詩篇》《霸王別姬》等,演出大獲成功。從現場反響看,外國觀眾對了解中國樂團和中國交響樂有著熱切渴望。2006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曲家關峽在交響樂發展的國際化語境中,提出“交響樂中國化與中國交響樂國際化”,這也是中國交響樂走向世界的必經之路。
貝多芬曾說,音樂是比一切智慧和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因為它對于情緒感染和思想熏陶是直接的,無須更多語言來介紹。交響樂在講好中國故事上發揮著跨越文化隔閡的重要作用。伴隨著中國交響樂的民族化發展,中國交響樂團遠赴海外演出已成為一種常態。《梁祝》《黃河》等能夠代表民族音樂的中國交響樂經典作品先后赴歐洲、北美及中國周邊國家、地區演出,獲得了高度贊譽。瑞士琉森音樂節藝術總監邁克爾·海弗里格曾這樣評價中國的交響樂:“我們非常欽佩中國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古典音樂和交響樂方面,所有東西都是新鮮的,方興未艾,非常有活力。”
在世界各地,越來越多年輕觀眾走進音樂廳欣賞民族交響樂。今年5月16日,由中國擔任主賓國的第13屆阿爾及利亞國際交響樂節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開幕,蘇州交響樂團在開幕演出上精彩亮相,為當地觀眾獻上《瑤族舞曲》《我愛你中國》《讓我們攜手同行》《命運之力·序曲》等作品。蘇州交響樂團還為阿爾及利亞觀眾帶來“風從東方來”專場音樂會,演奏了包括《茉莉花》《在那遙遠的地方》《北京喜訊到邊寨》等中國民族音樂代表作,以及《今夜無人入睡》《阿萊城姑娘》《波萊羅舞曲》等西方經典名曲。觀眾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了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通過音樂文化的碰撞,為阿爾及利亞觀眾打造了一個更具豐富性的音樂舞臺。
民樂出海奏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音。中國民族音樂的海外演奏影響力不只在于讓外國觀眾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在于讓旅居海外的華人不忘初心,傳承中華文化血脈,牢記中華民族之根。
歐洲一直被稱為有著全世界最挑剔的音樂鑒賞觀眾,但2018年上海民族樂團的《海上生民樂》歐洲巡演卻驚艷歐洲,在巴黎愛樂音樂廳、柏林愛樂音樂廳、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等贏得了觀眾的掌聲與歡呼聲,更受到了整個歐洲的矚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海上生民樂》于2016年首演,是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式的演出,此后以音樂會的形式展開巡演,讓“民樂”宛若“明月”,全球共享。音樂會上半場的曲目靈巧,以笛子、古箏、琵琶、二胡、嗩吶等傳統民族器樂演出為主;下半場則包含姜瑩的《絲綢之路》、趙季平的《盧溝曉月》、譚盾的《西北組曲》等優秀的民族管弦樂作品的精彩選段,經典與現代、傳統與新編相結合,盡顯海派民樂的魅力。
在法國街頭,身著傳統服飾的中國女孩用古箏彈奏出中國民族音樂作品。法國埃菲爾鐵塔下,中國古典名曲《漁舟唱晚》、傳統民樂《賽馬》等從中國湖南女孩彭靜旋的指尖流淌而出,吸引無數法國民眾與華人為之駐足。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音樂廳舉辦的音樂會是中國民族音樂海外傳播的主要在場形式,而近年來民間音樂人通過自發表演,借由新媒體渠道擴大影響力,進一步拉近了民心之間的距離,讓中國民族音樂告別曲高和寡,被更多外國觀眾與華人群體聽見和看見。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中國音樂人用音樂的現場演繹完成全球化語境下的民族化表達,服務大國外交,讓民族友誼之聲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動注腳。他們在尊重全球化趨勢和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將“和”之思想滲透到中國音樂創作與傳播等層面,有力推進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音樂持續深入地走向國際市場。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