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AI不是鬼魂,我們恐懼的是自身
1999年,蘋果公司發布第一臺筆記本電腦iBook;2000年,珍妮特·溫特森寫下小說《The powerbook》,當我在2011年讀到其中文譯本《蘋果筆記本》時,并沒有最先把這兩件事聯系起來,小說中“能叫太陽和星星移動的愛(但丁語)”像場濃霧,把溫特森捕捉到的時間感受的變化和虛實邊界的消弭遮擋在我的視線之外。
2025-02-13
-
西方經典文學中的勞動實踐與青少年成長的關系
電影《小婦人》(2019)中馬奇家四姐妹形象 勞動不僅推動著社會的運轉與發展,還是人類成長的必經之路,是構建個體身份和社會角色的基石。
2025-02-12
-
娜娜·艾特米什維利《梨地》:以女性自己的方式生長
《梨地》,【格魯吉亞】娜娜·艾特米什維利著,【格魯吉亞】安娜·郭古阿澤譯,譯林出版社,2025年1月 2024年,有許多女性的真實故事深入人心。
2025-02-10
-
法力、機械與詩意的東方戰神
文學想象力從歷史長河與科學世界中被激活。
2025-02-07
-
科爾姆·托賓:再次回家
《長島》的時間背景是1976年——那是我離開恩尼斯科西這座我出生的愛爾蘭東南部小鎮的一年。
2025-02-05
-
在時代的多聲部中,重新打開《喧嘩與騷動》
如果說剛剛去世的美國導演大衛·林奇——他的故鄉美國蒙大拿州的米蘇拉,一座藏身于群山與森林中的小城,以他的雙峰鎮和橡皮鎮為世界貢獻了神秘,美國作家福克納則以郵票大的美國南方小鎮貢獻了喧嘩。
2025-02-05
-
因歡樂而怦怦直跳的心
20世紀初的資產階級小姐波伏瓦如何變成女性主義的旗手,《青春手記》告訴你。
2025-02-05
-
遺失在歷史縫隙中的英雄
《哈吉穆拉特》是托爾斯泰晚年投入心血最多的作品,講述19世紀中期高加索山區一個部落領袖的真實故事。
2025-02-05
-
作為鏡子的巴斯特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很多年前,在我們這一代人接觸外國詩歌的過程中,這是被反復昭示的一種文化態度,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立場。
2025-02-05
-
《黑色工作坊》:“讓多一點真相浮出水面”
《黑色工作坊》是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埃爾諾漫長的創作日記。
2025-01-30
-
以生命作為一種認知方式——論塞爾對《堂吉訶德》的美學解讀的意義
出版于 1605 年的《堂吉訶德》第一部依然與前一個世紀共享著文藝復興的累累碩果,處處閃耀著人文主義的光輝。
2025-01-30
-
維吉爾的心靈之旅
《維吉爾之死》,[奧地利]赫爾曼·布洛赫著,梁錫江、鐘皓楠譯,譯林出版社2024年11月出版,88.00元 赫爾曼·布洛赫的《維吉爾之死》被譽為德國文學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2025-01-26
-
《失蹤孩子檔案》:女性成長與小說的介入
《失蹤孩子檔案》,[墨]瓦萊里婭·路易塞利著,鄭楠、趙祎麟譯,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2025年1月出版,432頁,69.00元 《失蹤孩子檔案》(Lost Children Archive)是為墨西哥作家瓦萊里婭·路易塞利贏得2021年都柏林文學獎的作品。
2025-01-21
-
克拉麗絲·李斯佩克朵《G.H.受難曲》:五個蟑螂故事
1964年,巴西作家克拉麗絲·李斯佩克朵出版了《G.H.受難曲》,這是一部關于“蟑螂”的小說,以第一人稱“我”來展開敘述,是作家文學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2025-01-20
-
韓江《素食者》與卡夫卡《變形記》同源性結構關系
1 目前尚無證據證明《素食者》直接模仿《變形記》,但以兩者之間的思維邏輯和美學手段為切入點,卻可以厘清兩篇小說相似的結構特征和象征意味。
2025-01-17
-
與契訶夫一同磨礪民族志技藝
當詞語攜帶著能量匯集,其他地方、其他人、其他聲音就在平行的生活中激蕩不已。
2025-01-17
-
在技術時代思考誕生的意義
在回憶錄《說吧,記憶》(Speak, Memory)中,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一開頭便寫道:“搖籃在深淵上方搖著,常識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存不過是兩個永恒的黑暗之間瞬息即逝的一線光明”(19)。
2025-01-15
-
褪色的巴爾扎克?
不知道巴爾扎克出生的法國怎樣評價這位作家,但在中國,除了羅丹塑巴爾扎克像的軼事還為人津津樂道,巴爾扎克的聲名卻不可避免地褪色了。
2025-01-09
-
《伊甸之東》:二元世界的挽歌
在短篇小說經典《獻給艾米麗的玫瑰》中,福克納以寥寥數筆勾勒了一個被囚禁的自由女性的一生。
2025-01-09
-
穿越羅生門——讀黑澤明自傳《蛤蟆的油》
日本導演黑澤明,一生拍攝多部經典影片,伯格曼、科波拉、喬治·盧卡斯、馬丁·斯科塞斯、斯皮爾伯格、張藝謀等享譽世界的導演皆對他格外欣賞。
202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