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蘭講稿》:翁貝托·埃科送給世界的禮物
2000年,在意大利電影制作人、出版人伊麗莎白·斯加爾比的倡議和主持下,一個旨在傳播各種形式的文化,為文學、音樂、電影、科學、藝術和哲學提供討論空間的文化藝術節誕生于米蘭,這就是“米蘭藝術節”。
2025-01-08
-
有思想的女性為我們帶來了什么
2024年是我的傳記閱讀年,我從未如此集中地閱讀傳記作品。
2025-01-03
-
“馬里烏波爾三部曲”:半個世紀的拼圖與女性生存寓言
娜塔莎·沃丁(Natascha Wodin,1945— ),德語作家,俄語翻譯家。
2025-01-03
-
《記憶縈回》:布魯姆的最后一課
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1930-2019)是著名文學批評家,也是一個文化符號,還把自己變成了一個產業。
2024-12-31
-
蕾拉·斯利瑪尼《戰爭,戰爭,戰爭》:看見無聲的命運和創傷
近日,龔古爾文學獎得主、法國“80后”女作家蕾拉·斯利瑪尼的全新長篇傳記小說《戰爭,戰爭,戰爭》出版。
2024-12-30
-
阿莉·史密斯《冬》:“我們都是同一個故事當中的組成要素”
阿莉·史密斯 英國作家阿莉·史密斯的作品以其濃厚的實驗性質,巧妙的文字游戲,非線性的敘事結構及對傳統性別構建的打破而備受學界關注。
2024-12-30
-
無盡的青春永恒的追憶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青春歲月盡管不是一個人最成熟、最篤定的年代,卻是最黃金、最美好的年華。
2024-12-27
-
《東方來信》背后的輝格史觀
《東方來信: 蒙太古夫人書信集》,[英]蒙太古夫人著,馮環譯,商務印書館,2022年3月版 1763年,蒙太古夫人(Lady Mary Wortley Montagu,1689-1762年)遺著《東方來信》(The Turkish Embassy Letters)出版,旋即成為暢銷書,在英倫和歐陸一版再版。
2024-12-27
-
于AI時代乘風破浪的本格推理
自現代類型小說從西舶來,日本一直是偵探推理文學的鬧市區。
2024-12-25
-
厄休拉·勒古恩:我在頭腦中工作
—— 讀者提問 —— 最近我收到了一封讀者來信,在表達了喜歡我的書后,他說他要問一個可能顯得很蠢的問題,我不是非得回答,但他真的很渴望知道答案。
2024-12-24
-
小說作為容器,收納了人與時間
作為譯者,莉迪亞·戴維斯翻譯過《追憶逝水年華》與《包法利夫人》等文學作品的英文新譯本,而作為作者,她在短篇小說領域又開拓了一片嶄新的天地。
2024-12-13
-
新西蘭詩人詹姆斯·巴克斯特:詩與社會行動的融合與矛盾
在現代漢詩的輿論場里,對當代詩有種常見的不滿,是詩如何才能勾連文本與實踐,走出歷史的風景化,而不僅僅是將一切消化進語言內部,鎖進一間“當代詩的籠子”。
2024-12-09
-
門羅筆下的秘密與內心的深淵
伊妮德是一個好女人,因為她是《好女人的愛情》中的女主角,假如門羅不是反諷的話。
2024-11-25
-
如何理解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劇?
重讀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個問題始終橫亙在我心里:安娜的不幸是否不可避免?這包含一系列的疑問:為什么明知有道德層面的挑戰,安娜不僅不尋找方式規避,相反,幾乎直愣愣地撞上不幸,毫不偽裝,有時甚至是挑釁般地展現自身?為什么有時她的行為顯得如此擰巴,甚至自相矛盾,明知痛苦卻又陷溺其中? 《安娜·卡列尼娜》,草嬰/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9月版 這一世界文學史上著名的悲劇形象的不幸命運開始于她與伏倫斯基在火車上的邂逅。
2024-11-21
-
你以為我在說《飄》嗎?
年輕女孩嫁給寵溺呵護她的霸總,但她一直深愛著某個斯文溫柔的男人。
2024-11-13
-
所有的小說都是屬于今天的——帕慕克《瘟疫之夜》
我第一次來學生活動中心,雖然到北師大工作四年多了。
2024-11-12
-
風火水土,牧人歸鄉
吉爾·德勒茲曾在著作里寫道,自然界中,風火水土,盡是褶皺,褶皺以其密閉性和反風景的特性服務于巴洛克藝術風格。
2024-11-08
-
沃萊·索因卡:來自非洲的理性聲音
非洲大陸的文學成就令人矚目,有多位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作家,例如埃及的馬哈福茲,南非的戈迪默和庫切,坦桑尼亞的古爾納和尼日利亞的索因卡等。
2024-11-07
-
從神經科學出發剖析文學為何有用
有這么一個故事:據說當年伏爾泰的父親看到他詩寫得很好,起初很高興,后來又擔憂他“培養起這種根本不能賺錢的才能”。
2024-11-03
-
門羅筆下的秘密與內心的深淵
伊妮德是一個好女人,因為她是《好女人的愛情》中的女主角,假如門羅不是反諷的話。
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