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娜·艾特米什維利《梨地》:以女性自己的方式生長
《梨地》,【格魯吉亞】娜娜·艾特米什維利著,【格魯吉亞】安娜·郭古阿澤譯,譯林出版社,2025年1月
2024年,有許多女性的真實故事深入人心。50歲阿姨自駕游的勇敢人生被搬上銀幕,托舉貧窮女孩走出大山的張桂梅的事跡登上熒屏,二十多年前嘗試出走的農村女性劉小樣再次回到大眾視野。覺醒、逃離或出走,是這些女性故事打動人們的關鍵詞。
2021年入圍國際布克獎的格魯吉亞小說《梨地》近日由譯林出版社推出,也是這樣一部書寫女性出走的優秀作品。這部小說是格魯吉亞電影先鋒、作家型導演娜娜·艾特米什維利的現實主義代表作,她以一個女孩反抗與逃離的故事,為邊緣底層發聲,為被損害的女性發言,書寫絕境中的女性之歌。
被遺棄的兒童、被侵害的女童、被忘卻的小城,而在黑暗叢生的角落,仍有暗自燃燒的女性之火,試圖拯救自己,也試圖照亮他人。在《梨地》中,娜娜·艾特米什維利以冷峻筆觸刺進底層人間的黑白灰,講述人性中的善惡交織,講述一個女孩在泥濘中的斗志。正如評論所說,《梨地》有“最好的女主人公之一”。
娜娜·艾特米什維利1978年生于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是一位文學與影視兼修的才賦型導演。2013年,她執導的電影《萌動》在第63屆柏林電影節首映,被譽為格魯吉亞新浪潮的前鋒,獲獎無數,并由格魯吉亞官方選為年度影片代表,選送角逐第86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其他電影代表作還有《我的快樂家庭》《豆蔻年華》等。
她的電影關注現實生活,善于從尋常的日常細節中挖掘社會現象的根源,投射人性的復雜性。在小說創作方面,娜娜·艾特米什維利也是如此。《梨地》是她的第一部小說,而作為文學創作新人,她的首部作品就入圍了2021年國際布克獎長名單,獲得了國際認可。
《梨地》不僅因其獨特的敘事風格而備受贊譽,更因其對人性和社會邊緣群體的深刻洞察而廣受讀者和評論家的關注。通過一個悲劇性但同時迸發出女性力量的故事,娜娜·艾特米什維利將讀者帶入一個暗黑與希望、暴力與溫情并存的世界,以冷靜又細膩的筆觸,呈現那些被遺忘角落中的殘酷,以及殘酷中仍在奮力向前的女性光芒。
《梨地》的故事發生在蘇聯解體后的格魯吉亞。在無人涉足的泥濘梨地邊,有一所被稱作“白癡學校”的特殊學校,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惡行。18歲的萊拉是這里最年長的孩子,她盡其所能庇護身邊更小的孩童,特別是9歲的小男孩伊拉克利,希望幫助他順利被收養,而在那之后,她會實施一場復仇,繼而逃離這里。然而,事情的走向全然出乎她的意料。
在這個特殊學校里,一群孩子面對著成人社會的殘酷和不公。萊拉的生活被限制在這個狹小的空間里,而在故事的開頭,一個春日的午后,在洗衣房的氤氳水汽中,萊拉生出了“出走的決心”。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將看到她帶著那些幼小的孩子們,如何在一個布滿暴力的不公世界中,以女性自己的方式,尋找出路,完成逃離。
這是一個社會轉型期的殘酷故事,娜娜·艾特米什維利以白描之筆,異常直白和冷酷地描述了這所學校中的暴力,也異常細膩地以種種細節刻畫了萊拉的堅忍與成長。
暴力與困境中,弱小者選擇庇護更弱小者,尋找彼此的生機。娜娜·艾特米什維利以獨有的剛柔相生之筆,刺破痛苦真相的同時,書寫萊拉與孩子們之間的點點溫情,書寫萊拉藏在凌厲外殼下的柔軟與堅忍,如同女武士一般的傲然姿態。萊拉在暗處獨自生長的女性力量,正是這部小說牽動人心之處。
盡管小說彌漫著悲劇與嚴酷的氣息,但萊拉與孩子們也常常釋出困境中獨有的幽默。雖然故事中的暴力和惡意格外刺目,但也有人在縫隙中展露關懷和善意。娜娜·艾特米什維利以其犀利的洞察和柔情的眼光,不避開人性的復雜之處,將泥濘梨地中無人觸碰的酸梨的一切滋味,都留給讀者品嘗和感受。
蘇式建筑、南高加索食物、民間舞蹈與音樂,以梨地為圓心,凝結為一幅獨特的格魯吉亞風情圖。但《梨地》的現實關懷與人性深度,使其并不局限于格魯吉亞的風土人情,而是成為一部具有普遍性的女性主義作品,成為一部珍貴的以女性視角書寫女性出走的當代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