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英烈們“回家”的路不再遙遠
回家,是一個最親切、最日常的行動和詞匯。
2024-06-07
-
張戰散文的“出塵之姿”
“你爸爸現在有出塵之姿”,這是張戰在她的散文集《雨梯上》中母親對父親的評價。
2024-06-07
-
大水,到底該不該來?
朱斌峰的小說《大水天上來》講述的是一個頗具荒誕感的故事:山坳里的幌村為了應對即將洶洶而至的洪水,舉全村之力修建了防洪大堤。
2024-06-07
-
《淑女》:淑女依次退場,在時間的深處漸行漸遠
這是一個沒有淑女的時代。
2024-06-06
-
《青春的方向》:唱響新時代青春之歌
李春雷的報告文學《青春的方向》(花山文藝出版社)深入、深情地描寫了2000年河北保定學院15名畢業生主動到萬里之外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且末縣中學任教,繼而影響一批又一批學弟學妹奔赴西部、扎根邊疆的故事。
2024-06-06
-
《向往遠方》:靜中有真味
從煙波浩渺的江南到首都北京,從未名湖畔的北大才女到人民日報海外版的高級編輯,楊鷗伏案于桌前,行走于山河之間,多年來辛勤工作,以一雙慧眼觀察生活、記錄人生、剖析文章,寫下一篇篇散文,而今匯集成《向往遠方》(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2024-06-06
-
報告文學《神山星火》:小山村映射大中國
在近期出版的主題類報告文學作品中,勞罕、邢宇皓、王斯敏、盧澤華合著的《神山星火》,顯得有些與眾不同,閱讀之后也感觸良多。
2024-06-06
-
《在曠野里》:從“治蟲”鋪開來講
最初獲取作家柳青撰寫的《在曠野里》這本書時,我的內心是十分復雜的。
2024-06-06
-
彭學明《爹》:譜一曲父輩人的英雄贊歌
作家彭學明歷時7年創作的長篇小說《爹》(山東文藝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是一部立足湘西,講述父輩故事的扛鼎之作。
2024-06-06
-
王法艇:在廣闊的大地上烙下燭照時代的作品
七月,我真的理解了你的滄桑 果實漫無邊際地堆壘 接近彩云的高度 它們將金黃的色澤嵌入手掌 一條鐵軌張開龐大的羽翅 奮力把夢想帶向天空 與太陽勾勒的拋物線連在一起 一只火鳳凰,銜著橄欖枝飛向彩虹 在廣袤的維度里織成大國的藍圖…… 《七月》,這是王法艇以詩性之筆謳歌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優秀抒情長詩,發表在《人民文學》,獲得第二屆方志敏文學獎詩歌獎。
2024-06-06
-
塔城敘事的隱喻 ——《石榴花開》讀札
當何建明激情澎湃地宣告“我要把你的故事講給全世界聽!”的時候,世界對塔城其實知之甚少。
2024-06-05
-
那些被嘲笑的美好——從尹學蕓《神的孩子》說起
尹學蕓,一位經營的天地并不廣闊的小說家。
2024-06-05
-
厚重的歷史和沸騰的當下
鄂州花湖機場是由社會資本參與建設、運營與管理的航空貨運樞紐,是“空中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2024-06-05
-
徐春芳的詩歌創作:抒寫別一番的“鄉愁”
認識徐春芳,是在8年前的一個春日,我讀到他的一組長詩《嬌女哀歌》,詩歌中流露出的深厚且細膩的父愛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
2024-06-05
-
曾高飛《前行的人生》序:寫作是成長的療愈
勤奮有才的高飛給了我厚厚的書稿,囑咐我作序。
2024-06-05
-
《胸有丘壑》:詩性感受下的審美與抒情
談論身為江蘇人的徐可的散文,似乎可以從江蘇、江南談起,這是他作為一個作家精神的起點和源頭。
2024-06-05
-
何謂“生態”,如何“文學”
生態文學是一種具有跨學科性質的文學類型 所謂“生態”,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包括生物之間及它們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狀態。
2024-06-05
-
新時代山鄉巨變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面鏡子
現代以來,中國的鄉村發生了數次巨大變化,都在文學史上留下了經典作品,新時代的山鄉巨變是最根本的巨變,但尚未得到充分的書寫。
2024-06-05
-
《故鄉那么遼闊,為何還要遠行》:無土時代的戀地書寫
地理環境是人安身立命的物質基礎和空間存在,“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
2024-06-05
-
尋找書寫變革時代的新方法
關于“現代以來農村題材文學創作的深厚傳統、精神啟示及其轉化發展”,我首先想到的是鄉土中國的變化,以及與之相伴隨的來自中國文學審美傳統的變革。
2024-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