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史視野下的“新鄉土文學”
百年來,鄉土中國一直是中國文學最重要的敘述對象。
2024-05-20
-
吳昕孺《君不見》:在漫游中成長
相信很多讀者剛拿到《君不見》時,都會被副標題所吸引——“李白寫給杜甫的十二封信”。
2024-05-20
-
孫睿《四輪學區房》:遲到的青春期
孫睿的《四輪學區房》是一篇虛構張力過強的故事,在敘事者巨大的影子背后,蘊藏的一切渴望沖破現實的力量:房車、流浪式生活、搖滾等,將虛構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至“真—假”“現實—虛構”之間的那道裂痕。
2024-05-20
-
劉紫薇《性價比》:真誠永遠是現實題材創作的法寶
個人認為小說精彩與否,有兩點至關重要:一是故事性強,情節跌宕起伏;二是情感真摯動人,別有光彩。
2024-05-20
-
請記住這重升的南天星斗
2002年,我寫過《呼喚阿索林——兼及南星》,介紹私心偏愛的這兩位冷門作家,就他們在民國時期一度閃現而隨后長期湮滅,呼吁出版界重印其著作。
2024-05-19
-
山鄉巨變的密碼
閱讀完李英的長篇報告文學《群山回響》,我產生了強烈的感慨和真誠的敬佩。
2024-05-19
-
報告文學《山這邊,山那邊》:以新聞手法、文學筆法寫就的典范之作
《山這邊,山那邊》勞罕 邢宇皓 盧澤華 常河 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長篇報告文學《山這邊,山那邊》的一個重要突破在于新聞手法與文學筆法的完美融合,作者把一個重要題材寫出了令人稱羨的完成度和鮮明的特色,成就了一部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作。
2024-05-18
-
王憶印象:撕掉標簽,世界在她眼中徐徐展開
文學是無界限的。
2024-05-17
-
王藝潔長篇小說《捕風人》的陌生化、世界性,以及抒情性
《捕風人》以一位發跡于深圳的金融富商章鶴云為主人公,以公司CFO、一位女性旁觀者的視角講述富商個人、公司及國內外金融環境的發展演變,并通過對相關具體而微的商業行為的描寫,記錄十年間主人公的浮沉,展現主人公所代表企業家群體及所處行業在大時代大環境大趨勢中的機遇、抉擇及困境。
2024-05-17
-
《草木志》:接通鄉村書寫的“驛路”
從省城機關初到墟里的年輕駐村干部,清晨登高,俯瞰這個小興安嶺東麓的村莊,發現此處交織融匯的炊煙格外別致,竟有五色之分,不止青白、土黃、灰黑三色,更有難得一見的金、藍兩色。
2024-05-17
-
一滴雨倒立著回到天上——閱讀何向陽
2018年春天的某個夜晚,我偶然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轉發的一首詩,是何向陽的《低語》。
2024-05-17
-
以進化論為基底,魯迅如何思考社會人生
戴靜的《魯迅前期進化論思想研究(1898—1926)》(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以1927年魯迅政治立場的顯著轉變為分水嶺,集中探討在此之前魯迅思想體系中的進化論內容。
2024-05-17
-
重拾故事的魅力
有一個時段,乃至時下的一些小說創作,追求碎片、斷裂的敘述,疏離文學的故事性。
2024-05-17
-
新鄉土敘事的返鄉者形象
文學為中國農民立傳,成為了當下作家們對現實或粗糲或溫情的、見血見肉的關切、疼痛和歡欣。
2024-05-17
-
在中國文學整體性中對兩岸文學的再發現
20世紀海峽兩岸文學關系是一個意義重大而又深刻復雜的學術課題。
2024-05-17
-
《香港當代文學精品·散文卷》:一樹繁花正錦簇
散文是一種具有源遠流長的悠久傳統的文學體裁,歷經數千年中國文人的耕耘、發展而生生不息。
2024-05-17
-
寧雨《八月黍成》:察觀生命的成長方式
打開寧雨散文集《八月黍成》,撲面而來的是一種生命的滄桑和厚重感,一種樸素情感下的真和美,一種活在生活內部的生動。
2024-05-16
-
陳清泓小說:北方的云線
收到《天涯》編輯發來的微信消息時,我正從海拔四千八百米的高度往下撤退,氣壓急速變化使得耳朵疼痛堵塞,整個人都有點像醉酒了似的。
2024-05-16
-
《大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詩人的自覺擔當
在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中,黃河一直奔騰在中華兒女的心里,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圖騰。
2024-05-16
-
欲將心事付瑤琴——評何玉茹小說《無事》
何玉茹的最新作品《無事》延續了她一以貫之的敘述風格,作者從劉健兒之死入手,在李瑞及京劇團成員的回憶中將一個充滿唏噓的愛情故事借用戲曲的外殼嵌套進時代的悲劇,不僅延續了何玉茹表達深層意圖的熟悉路徑,更賦予了她重新探討人與人之間復雜關系的潛在契機。
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