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視聽文藝評論的中國價值 ——第八屆“啄木鳥杯”推優視聽藝術評論隨感
在一個人人皆可成為評論家的時代,專業文藝評論的意義究竟何在?這是很長時間以來困擾文藝評論工作者的問題。而破解問題的關鍵,就是能不能堅持文藝評論自身的價值立場。在這個意義上,“啄木鳥杯”文藝評論推優活動可以看作對這一問題的積極回應。到目前已經舉辦八屆的“啄木鳥杯”,不僅集中展示了一個時期文藝評論的突出成就,而且推優活動要求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開展善意的、誠懇的、建設性的批評,突出價值引領作用,立足時代、面向未來,提出了立意深遠而又切實可行的目標,是對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主動擔當。
與往年相比,本屆入選的視聽藝術類評論不僅涉獵范圍更為廣泛,視野更為開闊,而且體現出對于民族傳統和歷史文化的深入思考,散發出強烈的思想氣息。著作《中國人的音樂》從音樂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作品入手,尋根溯源、深入淺出,以嚴謹的學理映現生動的人生肌理,準確地概括了中國音樂的特質,進而揭示出中國文化的精神脈絡,在文辭優美的學術敘事中蘊含了當代學者的家國情懷。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本屆入選的視聽藝術類評論作者不是把自己局限于狹窄的專業范圍,而是把目光投向更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與思想文化領域,把創作者與觀賞者、作品與環境、藝術與文化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從中發現對藝術創作具有決定性影響的核心價值。短評《“公者”何以千古——重溫焦裕祿題材的幾部影視作品》重新解讀上個世紀80年代至今,以焦裕祿為主人公的幾部作品,探討時代嬗變中焦裕祿精神的恒久魅力和當下價值。長評《人類世視域下中國生態電影的價值重建與類型融合》從一個新的視角考察當代中國生態電影的語境、價值與類型,探討將人與自然作為生命共同體的自然觀,并由此闡發了這一理念對未來紀錄片創作的啟示意義。長評《平民立場與轉型中國——作為現實主義史詩劇的〈人世間〉》分析了電視劇《人世間》的史詩性特征,闡釋了敘事策略的選擇對于真實呈現中國社會轉型的特殊價值,對于作品中民間倫理與價值觀的呈現做了有新意的解讀。長評《多元文化視野下的中國民族聲樂理論研究與實踐》探討民間聲樂曲目、唱法的民族特色,從理論上闡釋了不同空間、信仰和社會習俗中形成的唱法具有的美學價值及其對多元文化的貢獻。
強烈的實踐品格是本屆入選的視聽藝術類評論的又一個顯著特點。文藝評論工作者摒棄象牙塔里的淺斟低唱,由熱點問題引發思考,試圖用個人觀點對藝術實踐產生有益的影響。短評《文化科技融合下的“藝術解鎖”——從〈漫長的季節〉看彈幕的創新運用》從細微處入手,分析文藝與科技的相互交融和雙向賦能,對于如何用互聯網形式傳達價值訴求提出了新的見解。短評《該給影視劇取個好名字》通過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劇名之于影視劇傳播的價值,闡述了劇名對于體現作品精神氣質所具有的“點睛”作用,在此基礎上剖析了劇名問題背后的原因。
現在,從事文藝評論的人多少都有一點危機感。新的現象層出不窮,可供使用的方法日趨多樣,研究對象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往往舊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新的問題已經出現,標語口號式的簡單圖解失去了立足之地,過去習以為常的東西需要重新認識,這就給文藝評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文藝評論要自覺反映時代風貌,透過作品獨特的藝術氣質,找到時代精神與永恒精神、中國價值與人類共同價值的結合點,這是本屆“啄木鳥杯”入選作品給予我們的重要啟示。
卞之琳先生有兩句廣為流傳的詩,“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用這兩句詩來比喻文藝評論的地位和作用再恰當不過。一篇文藝評論作品能不能立得住、傳得開,關鍵是看它能不能成為別人眼里的風景。
(作者系《中國電視》雜志執行主編、中國評協視聽藝術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