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給羅馬血和音樂的歌
羅馬,因其悠久的歷史被稱為“永恒之城”“世界之都”。
-
文學場域中的思想實驗者
“江波科幻精品系列”選出江波2003年以來發表創作的25篇中短篇科幻小說,包括《隨風而逝》《濕婆之舞》《最后的游戲》《機器之道》《時空追緝》《洪荒世界》6冊。
-
游戲·國家·元宇宙
在《三體》誕生前,《超新星紀元》曾被認為是劉慈欣的最佳長篇小說。
-
用我們的手拯救變熱的地球
拿到《零碳中國》這本書,浮想聯翩。
-
科幻是通識教育的嶄新未來
通識教育的未來困境 世界通識教育經過近百年的發展,無論是芝加哥大學倡導的“偉大的書”的經典閱讀模式,還是以哈佛大學為代表,所構建的完善的全人教育(well-rounded person)模式,都面臨著新的困境:如何把想象力教育和未來教育納入現有的通識教育體系。
-
高質量原創科普圖書的實現之路
主持人: 楊虛杰: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原副總編輯,科普出版人 受訪者: 何龍:長江少兒出版集團董事長、社長,湖北省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 劉華杰: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物學者,博物作家 王立銘: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著名科普作家 陳玲:中國科普研究所科普創作研究室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秘書長 要提升全社會對科普的有效需求 楊虛杰:我國目前科普讀物的基本生態是怎樣的?科普創作和出版的重要性在哪里? 何 龍: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中國科學傳播報告(2021)》顯示,我國僅在2020年度內,就出版了科普圖書9853.6萬冊。
-
中國科幻電影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黃鳴奮:鄉村巨變與我國電影的科幻想象 重視國策——中國科幻電影聚焦鄉村振興命題立意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歷史任務。
-
《環形物語》:既“致郁”又“治愈”的科幻烏托邦
一、引言 《環形物語》是2020年上映的美國科幻劇集,改編自瑞典科幻幻想插畫家西蒙·斯塔倫海格(Simon St?lenhag)的同名插畫集《環形物語》(Tales From The Loop)。
-
想象的悖論:晚清科學小說①的科學觀
晚清科學小說作為“小說界革命”的產物,自誕生伊始就承擔起傳播科學知識、開啟民智的重要使命——它可以說是近代啟蒙知識分子推動國家走上現代化道路的理想體現。
-
講好科技故事 展現時代風采
圖為“中國天眼”全景。
-
論晚清科幻小說中“物”的功能化想象
突破現實空間束縛、憧憬異域世界的幻想傳統古已有之。
-
可能是最成功的也是最有爭議的科幻游戲
由RPG游戲《巫師》(The Witcher)系列開發商波蘭游戲公司CD PROJEKT RED開發的這款科幻游戲使用了桌面游戲《賽博朋克2020》的世界觀和規則設定,并邀請到了原作者邁克·龐德史密斯(Mike Pondsmith)的參與。
-
陳楸帆談人工智能與科幻寫作
科幻作家陳楸帆的新作《AI未來進行式》(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與人工智能專家李開復合作,有種理呆文傻手拉手走江湖的互補性反差萌。
-
科幻現實主義的創新之路
我目前提出來的科幻現實主義與小說的現實主義不同,我們不以揭露和批判現實為目的,而是在符合基本科學原理的基礎上,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從商業的角度,以解決需求為切入點,大膽設想,小心求證。
-
中國當代科幻小說的文化價值
從中國科幻小說的創作歷程來看,科幻小說雖形式多樣,但在內容方面始終關注社會的未來發展。
-
董仁威新作《三星堆迷霧》眾人談
歷史科幻通過科幻特有的視角,賦予歷史以未來性,激活我們對歷史的想象力,因而成為科幻文學中的一個特定創作領域,并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一套有其自身特色的敘事模式。
-
都柏林世界科幻大會研討實錄:中國科幻的全球視角
都柏林:第77屆世界科幻大會(2019.8) 學術組圓桌會議:中國科幻全球視角 召集人:宋明煒 參加者:王德威、張峰(三豐)、嚴鋒、陳楸帆、金雪妮、王侃瑜、馮原(雙翅目) (會議發言原是英文,由呂廣釗記錄,翻譯成中文) 宋明煒: 首先,歡迎大家前來旁聽這場主題為“中國科幻的全球視角”的學術研討,我很榮幸能夠擔任本次專題的主持人。
-
周忠和:科普本身就是一種教育
有些時候,我們被教會了什么該學,什么不該學,因此即使你對書本外的知識表現出一點兒興趣來,恐怕也沒有深入的了解,從而能夠提出真正的問題。
-
蘇湛:科普傳統與中國科幻共同體的演變
蘇湛: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教授,歷史系副主任。
-
重讀《電世界》:科技、烏托邦與反殖民
原標題:科技、烏托邦與反殖民——論許指嚴科幻小說《電世界》 高陽氏不才子[1](許指嚴)的《電世界》刊載于《小說時報》第一年第一號,宣統元年(1909)九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