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羅馬血和音樂的歌
羅馬,因其悠久的歷史被稱為“永恒之城”“世界之都”。在意大利作家弗蘭西斯科·沃爾索筆下,一個看似荒誕不經、卻處處折射出多面人性的故事就在這座古城內上演。
故事發生在未來時間,由于醫療、制藥、保健、美容等各種需求,人類血液變得供不應求,成為稀缺品。而大規模生產人造血又太過昂貴,于是政府制定法律,每個公民都要繳納“血稅”,拒絕或躲避“血稅”者將面臨強制抽血與監禁。《獵血人》的主角艾倫·寇斯塔正是征血處的一名職員,作為強制征血的執行者,他的職責是確保所有人按時按量上繳“血稅”。
理論上,繳納的稅血中有大約20%被劃入個人血額賬戶,這是入院就醫時可用的份額,也是能提供給家人朋友使用的份額。另有大約30%用來承擔社會義務,比如輸血和血液制品。然而那剩余的50%,去向卻不太清楚,有人說是支援軍隊的海外維和任務,也有人懷疑它們被用來制造營養品。
身為“血暴組”南羅馬分隊的首領,寇斯塔帶領讀者在羅馬城的各個角落游蕩,從托里諾區的精致私宅到頹敗的“長蛇公寓”,從潘菲利園林式別墅到托瓦亞尼卡海灘酒店,從臺伯河上的馬可尼橋到廢棄的佩羅尼釀酒廠。此外,作者時不時會讓稅警車的音響里飄出一段或搖滾或抒情的樂曲,以配合劇情的發展。整本書是作者用血和音樂寫給羅馬的愛歌。
寇斯塔本身是個憤世嫉俗的年輕人,但他認為自己是正義的化身,對偷稅漏稅絕不容情。在他眼里,用各種手段躲避血稅的人都是應該打擊的對象。不過,隨著劇情的推進,他意識到手中的權力只是來自他人的授予而已。在隨后的行動中,他對“血稅”系統的認知開始改變。
羅馬城作為魚龍混雜之地,寇斯塔每天都要面對各種突發事件,指揮手下的一班兄弟行使采血職責——有時甚至抽取瀕死的事故受害者的血。他在混亂中營生,填飽肚子,償還房貸。直到有一天,寇斯塔遇到了非法捐血給地下社團的安妮莎·馬利薩諾和她15歲的兒子,他內心中的某種平衡被打破了。寇斯塔舊日同袍又向他揭示出一段往昔真相,迫使他重新審視自己的身份。
上司告誡寇斯塔,心臟是輸出血液而不是輸出情感的器官。這座由狼孩羅穆盧斯建造的羅馬城,是否也像狼一樣嗜血?鮮血中是否存在救贖?弗朗西斯科·沃爾索在《獵血人》中虛構出以血液代替稅收的社會,通過黑色幽默的方式呈現出了嚴肅的社會議題。讀者或許可以跟隨主角寇斯塔的腳步在瘋狂奔放的羅馬城里游歷一遍,自行找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