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魯迅文學院發展概述
1978年,中國作協恢復工作,兩年之后,“文學講習所”得以重新啟動。
-
后現代主義論爭在中國:反思與啟示
摘要:后現代主義在中國的批評性接受一方面給了致力于理論創新的中國批評家和文學研究者一種開闊的視野,使我們認識到世界的多元性和闡釋的多種可能性;另一方面,這場討論也使一批勤于思考、銳意創新的中國學者得以向國際學界展示自己的理論實力,從而為后來的中西文學理論的平等對話奠定了基礎。
-
新世紀中國文學批評摭談
引言 21世紀以來,中國文學批評的走向十分微妙,也十分詭異,其曲線起伏回環的復雜性是20世紀無可比擬的,因為它所遇到的問題是前所未有的。
-
從“廣東小小說現象”說起
2010年小小說納入魯迅文學獎的頒獎條例,2018年馮驥才先生的小小說集《俗世奇人》獲得魯迅文學獎,意味著小小說文體進入新紀元。
關鍵詞:  小小說2020-11-04
-
從新歷史主義到重建歷史總體性
中國人歷來被視為對歷史有特殊癖好,中國作家一直有著深厚的歷史情懷。
-
聚焦“現實關懷”:中國新文學的回顧與反思
2020年10月30日,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新文學的現實關懷”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70余位知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
2020-11-02
-
抗美援朝文學:民族精神的時代表征
70年前的1950年6月25日,在東北亞爆發了一場參戰國眾多、死傷人數慘重的戰爭,它是東西方冷戰政治集中較力、沖突爆發的東亞火山口,標志著冷戰格局在亞洲的形成,這就是朝鮮戰爭。
-
江冰:廣州都市女性寫作進化論
二〇二〇年初夏,我在廣州文藝市民空間舉行了一場名為“廣州都市女性寫作的亮點與意義”的直播講座。
-
打造“文學粵軍”青年方陣 加快推動廣東文學異軍突起
黨的十九大以來,在廣東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中國作協和省委宣傳部的悉心指導下,廣東省作協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和全省文藝精品創作推進會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意識,重視謀全局、謀長遠、重視抓根本、抓關鍵,重視搭平臺、建基地,全方位打造“文學粵軍”青年方陣,塑造時代新人,攀登文學高峰,推動廣東文學異軍突起、繁榮發展、走在前列。
-
當代文學批評四十年漫談
摘要: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從1980年代起發展至今已有四十年時間,有必要引入史的概念進行研究。
-
當代河北文學的個體書寫與家國情懷
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超越了任何已有經驗,其速度之快、變化之大令人驚奇,也令文學表達應接不暇。
關鍵詞:  河北文學2020-10-09
-
樊星:漫談“新中國文學”對“現代文學”的超越
原標題:七十年風云激蕩——漫談“新中國文學”對“現代文學”的超越 摘要:當代文學七十年與現代文學三十年相比,成就幾何?當代文學雖然談不上大師如云,卻在開拓新的文學世界方面超越了前人:一是從“紅色經典”到新時期的“戰爭文學”都弘揚了敢于抗爭的民族精神,顯示了“國民性”的另一面;二是當代歷史小說成就多多,體現出當代人的深厚的“尋根”情結與英雄崇拜情感;三是新時期都市文學的異軍突起,凸顯出當代人的世俗關懷與懷舊情感;四是新時期女性文學群星閃耀,別開生面;五是新時期從中國走向世界的作家在國際上產生的不凡影響;六是新時期非虛構文學業績突出,多有大作;七是新世紀網絡文學鋪天蓋地,彰顯了“大眾文學”的新氣象。
-
山鄉巨變的精彩書寫
步入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三湘大地,青山綠水,鄉野田疇,傳頌著脫貧解困奔小康的感人故事,映照著“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偉大變遷。
-
北京的文學氣質是如何形成的
一座城市的文學形象得以建立,基于敘述與想象的發生。
-
塑造鄉村新農民 書寫時代新史詩
全國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召開后,河北省作協高度重視,迅速行動,以視頻會議的形式組織召開了全省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暨推進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創作座談會,認真傳達、學習了鐵凝主席重要講話和全國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精神,并就今后一個時期全省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工作做了具體安排部署。
-
現代中國“革命文學”的精神傳統
作為時代精神與社會生活的忠實反映,從鄒容的《革命軍》到周立波的《暴風驟雨》,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文學書寫了中國社會革命的發展歷程,并且形成了現代中國“革命文學”這一獨特的文學現象。
-
新時代的中華民族史志——論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
內容提要 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報告文學作家,以脫貧攻堅題材的書寫,參與大時代主題生活。
-
姚曉雷:捍衛現代漢語的理性基石
文學敘事的語言異化現象何以生成 所有語言范式都受語言內在規律的約束,對它的使用超過了一定限度,便會損傷其有效承載和傳遞信息的功能,從而導致異化現象。
-
文心與機芯:中國古代文論視閾下的人工智能文學
人工智能目前有兩種生成文學作品的路徑:一種是從上而下的結構主義方式,即人們將一些文學規律程序化,將一些內容大綱與人物設定預先置入到寫作程序中,后由人工智能自動生成文學,美國學者勒波維茨(Michael Lebowitz)研發的自動劇本寫作程序“Universe”就應用了這種方式;另一種是自下而上的功能主義方式——通過輸入大量的文學文本,讓機器通過深度學習技術來處理這些文本,從而模擬生成作品,利用這種方式進行創作的有人工智能程序微軟“小冰”、清華“九歌”等。
-
鐵馬金戈正乾坤
以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為主題價值,以血性張揚、人性關懷為敘事倫理,以民族苦難、戰斗精神為精神追求,以鐵血情懷、鋼鐵旋律為閱讀取向的抗日戰爭題材文學作品(以下簡稱“抗戰文學”),始終在整個文學領域獨樹一幟、獨領風騷,贏得了讀者的喜歡和社會各界的肯定。
關鍵詞:  抗戰文學20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