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鄉村新農民 書寫時代新史詩
全國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召開后,河北省作協高度重視,迅速行動,以視頻會議的形式組織召開了全省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暨推進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創作座談會,認真傳達、學習了鐵凝主席重要講話和全國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精神,并就今后一個時期全省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工作做了具體安排部署。兩次會議的召開既是全面開展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的動員令,也是河北文學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沖鋒號,全省廣大作家以此為契機,不辱使命,潛心創作,努力塑造鄉村新農民,書寫時代新史詩。
飲水思源,不忘初心,繼承河北鄉村題材創作傳統
河北作為一個鄉土文化底蘊深厚、紅色革命文化燦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顯著的農業大省,有著優良的現實主義寫作傳統和豐富的農村生活題材創作經驗,曾孕育出許多蜚聲文壇的著名作家。
新中國成立后的十七年里,農村生活題材是河北文學除革命歷史題材外尤為重要的創作領域,李滿天的《白毛仙姑》、谷峪的《新事新辦》、申躍中的《一盞抗旱的燈》、張俊的《尾臺戲》、潮清的《合婚臺》、張樸的《水上姻緣》、張慶田的《“老堅決”外傳》等作品以昂揚的旋律、歡快的筆調描繪出新中國成立初期廣大干部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和精神面貌,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和生活情趣。1956年“雙百”方針提出后,河北文壇出現新風尚,以孫犁為旗幟,以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房樹民為創作主力,活動范圍覆蓋京、津、保等地的“荷花淀派”成為當時河北鄉村題材作品的代名詞,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留下了獨特的審美印記。
新時期以降,河北鄉村題材創作又迎來了一個歷史發展的新階段。廣大河北作家秉持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推出一批與時代同頻共振的鄉村題材精品力作。賈大山的《取經》《村戲》《夢莊紀事》、“掌柜系列”,鐵凝的《哦,香雪》、“三垛系列”、《大浴女》《笨花》,何申的“鄉鎮改革系列”,關仁山的“雪蓮灣系列”,胡學文的“壩上鄉村系列”等文學作品,扎根燕趙沃土,緊跟時代步伐,助力改革開放,深刻描繪了廣闊的河北鄉村社會生活圖景。
黨的十九大以來,在中國作協、河北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與大力支持下,河北省作協緊密結合工作實際,找準切入點,始終堅持高站位、深謀劃、重實干,積極引導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圍繞脫貧攻堅開展主題創作。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河北作家創作的反映脫貧攻堅的作品達1000余部(篇),涵蓋了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等各個門類,既有對黨和國家實施脫貧攻堅戰略、貧困地區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真實寫照,也有對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扶貧隊員們工作生活、情感心靈的生動反映。關仁山的長篇小說《金谷銀山》獲得“《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大獎”,入選“第六屆我最喜愛的河北十佳圖書”。李春雷的脫貧攻堅題材書寫,既有關注河北脫貧攻堅實踐的《大山教授》,也有聚焦甘肅定西精準扶貧的《妮妮下鄉》,生動刻畫了一個個有血有肉、有風骨有擔當的新時代扶貧干部形象。根據郭靖宇、楊勇創作的脫貧攻堅題材劇本《最美的鄉村》改編的同名電視劇2020年在央視播出,獲得收視率和美譽度雙豐收。
守正創新,踐行“四力”,塑造河北鄉村農民新形象
深刻領會新時代的新特征。關于新時代鄉村新農民的創造,不僅是文學史畫廊中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也不僅是美學意義上的“新人”,同樣還是那些能夠表達時代要求、與時代構成同構關系的新的人物形象。因此,廣大河北作家不斷強化思想修養,提高認知水平,提升整體視野,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和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以及河北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充分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北鄉村的歷史性變化和新時代河北鄉村的發展前景。磨礪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腦力,凸顯實現共同富裕的價值取向,書寫河北扶貧與扶志、扶貧與扶智相結合的業績,反映脫困群眾的主體感、獲得感,展現貧困地區和貧困群體的嶄新風貌和燕趙文化深厚底蘊,以鮮活立體的新時代農民形象打動讀者、震撼人心。
切實踐行“四力”新要求。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鄉村是文學之根,人民是文學之本。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河北省作協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積極組織作家深入扶貧一線,采寫真實感人、振奮人心的扶貧和脫貧故事。2019年,省作協主席關仁山、副主席李春雷參與了“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為塑造好人物形象,關仁山多次深入阜平縣城南莊、駱駝灣、顧家臺、龍泉關、黑崖溝等地,采訪當地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李春雷積極深入張北縣實地采訪,為創作反映攻堅歷程的長篇報告文學積累豐富素材;省作協專業作家、文學院簽約作家也通過掛職鍛煉、定點深入生活基地、主題創作采風等形式,先后有80余人到農村體驗生活,搜集創作素材,創作推出了報告文學《筑夢2020——河北省扶貧開發紀實》《福星——李雙星扶貧紀實》《鷂子河尋夢記》《太行攻堅》等一批接地氣、有溫度的脫貧攻堅題材作品。
充分重視“新人”形象的真實性問題。農民不是抽象的符號概念,而是由一個個具體鮮活的人組成的集合,因此,河北鄉村題材創作在整體性和個體性兩個維度上展開,努力實現“人的文學”與“人民文學”,宏大敘事與個體敘事的有機統一。作家們在塑造新時代農民的時候,既真正走近人物原型,深入他們的內心,同時也在人物身上審視和挖掘出時代所賦予的精神特質,從人物的言行舉止、心理活動來展示時代的變化、社會的進步、生活的美好,傳遞向善向上的正確人生觀、價值觀。關仁山在“農民三部曲”第一部《天高地厚》后記中寫道:“農民可以不關心文學,但是,文學萬萬不能不關注農民?!彼嗄陙硪恢眻允噩F實主義創作,尤其關注當下變革的鄉村現實,塑造了一系列有血肉、有情感、有筋骨、有道德、有理想的新時代農民形象,比如《天高地厚》里的鮑真、《麥河》里的曹雙羊、《日頭》里的金沐灶、《金谷銀山》里的范少山等。
精心淬煉作品的藝術表現力。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文學創作從來都是開放的,這就需要作家在藝術觀念、藝術方法上大膽探索,銳意進取,求新求變,萃取中國古典文學之精華,博采世界優秀文學之所長,為時代農民新人的成長找到“適配”的表達,向新人的心靈深處開掘,以一個個鮮活的新人形象,多角度多層次揭示獨特的“這一個”在消除貧困、改變鄉村落后面貌過程中的精神追求與內心世界,鍛造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典型人物。塑造農村新人形象,一直是關仁山不懈的思想藝術追求。這種強烈的意識,鮮明地投射在《金谷銀山》的主人公范少山身上。這個在北京賣菜的農民,執意要回到自己的家鄉白羊峪。他的最初動機并不高遠,只是想保住這個家,別讓鄉親們搬遷到陌生的地方。而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他才慢慢具備了現代意識,開始知道怎樣保護自己的家園,建設自己的家園。而他自己也在實踐中成長為一個真正掌握自己命運的現代農民,一個自覺帶領群眾致富、為百姓謀福祉的共產黨人。關仁山也通過這個典型人物的塑造,真實地反映出中國當代農村的新現實,突出了主題內涵中的新時代意義。
聚精會神,全力以赴,書寫新時代河北鄉村新史詩
今后一段時期,河北省作協還將積極響應中國作協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題材文學創作的號召,把鄉村題材創作與全省決戰脫貧攻堅工作、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有機結合起來,采取行之有效的舉措,確保鄉村題材創作取得顯著成績。
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引領精品創作。面對燕趙大地脫貧攻堅的火熱實踐,河北省作協緊密圍繞“出作品、出人才”的工作要求,認真規劃、統籌推進,在重點作品扶持、文學評獎等方面進行傾斜。《長城》《詩選刊》《人物周報》和河北作家網等,積極策劃相關選題,組織專題專欄,推出了一批扶貧題材的重點作品。尤其在2020年度重點選題中,省作協設立了“全面脫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專項資金,在選題策劃、采訪寫作、論證修改、出版傳播等方面提供支持,并在《2020年度重點選題指南》中提供具體指導意見,引導全省作家關注河北脫貧攻堅事業,深入脫貧攻堅一線,創作一批真實記錄河北脫貧攻堅實踐的優秀作品。
二是聚焦決勝脫貧攻堅主題,抓好重大題材創作。2020年,河北省作協重點打造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長篇報告文學、長篇小說、電視劇本六部:關仁山創作了反映駱駝灣、顧家臺兩村脫貧致富經歷的報告文學《太行沃土》,李春雷創作了反映張家口市張北縣德勝村脫貧攻堅歷程的報告文學《金銀灘》,程雪莉創作了呈現脫貧攻堅歷史進程及典型做法、典型人物的報告文學《扶貧禮贊》,水土創作了反映駐村扶貧干部生活的長篇小說《還你一個仙女湖》,阿寧創作了反映半個世紀以來中國農民擺脫貧困的渴望與奮斗經歷的長篇小說《插劍嶺》,楊勇創作反映了青年共產黨人響應黨中央號召投身脫貧攻堅工作的電視劇本《最美的鄉村》。一批中短篇作品在重要文學報刊相繼刊發:關仁山的報告文學《太行山上掛金傘》《太行山上掛紅燈》《太行山上的夜鶯》分別在《光明日報》《文藝報》《人民政協報》刊發,楊輝素的報告文學《太行山里有個車谷砣村》在《人民日報》刊發,黃軍峰的報告文學《金蓮花開》在《河北日報》刊發。重要文學期刊推出相關主題???、專欄:《詩選刊》雜志組織編發“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專欄,目前已推出3期專欄和多期公眾號作品,發表15位詩人的50余首詩歌,12月將推出專號;《長城》雜志推出“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專欄;《河北作家》雜志舉辦“夢圓2020——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征文活動,11月將推出專刊。
三是積極組織文學活動,營造濃厚創作氛圍。在脫貧攻堅題材創作中,河北省作協組織開展了“扶貧一日”采訪創作活動,選派40余名作家,分成11個采寫組,對河北省委組織部確定的41個精準扶貧工作組進行采訪,通過與扶貧工作組隊員座談、實地考察、采訪干部群眾等形式,以“扶貧一日”為主題,進行采訪創作。創作完成后,邀請專業編輯人員進行論證修改,并積極協調出版社,集結出版了28萬字的《扶貧紀實》一書,真實反映了河北省扶貧工作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感人事跡以及精準扶貧工作取得的成效,為開展扶貧工作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通過“送文學下基層”公益講座等形式,組織作家到行唐縣、阜平縣、淶源縣等國家級貧困縣,面向當地基層作者開展文學講座,播撒文學“種子”。各地市作協結合當地實際,組織開展了“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向祖國匯報——光榮歲月里的秦皇島奮斗者們”主題創作活動、“以人民為中心·文學助力扶貧攻堅”采風活動等,進一步營造了創作氛圍。年初,河北省作協啟動了“夢圓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征文活動,面向全社會征集文學作品,優秀作品將在《河北作家》分批發表,并將結集出版。
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這為當代作家開展鄉村題材文學創作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廣大作家將以貫徹落實全國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為契機,充分發揮文學在“扶智”與“扶志”方面的獨特優勢,持續提升藝術創作能力和認知新鮮事物尤其是新時代中國鄉村經驗的能力,不斷創造出更多展現時代精神的鄉村“新人”形象,努力書寫新時代河北鄉村新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