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軍旅文學:砥礪前行 持續發力
剛剛過去的2019年,在深化軍改動態過程中的軍旅作家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堅守陣地,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時代背景下,奉獻出了不少精品力作。
-
2019年短篇小說創作巡禮:走向敘事的不確定性
現代小說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反對過度明確的中心意義,排斥各種主體觀念對敘事的強制性介入。
-
2019年理論評論綜述:面向未來的反思與創建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五四運動100周年。
-
詞語無邊界——詩人馮晏作品研討會綜述
“中國當代優秀詩人專題研討會”第一期暨馮晏詩歌創作研討會于1月12日在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人民大學文藝思潮研究所和《作家》雜志聯合主辦。
-
2019年報告文學:時間的年輪
在文學的叢林中,報告文學的根深扎著大地,長得枝繁葉茂,挺拔高聳。
-
2019河北散文掃描:為時代、文學和個體情感代言
作為游弋于敘事和抒情之間一種博采眾長的兼性文體,散文一直因為自由而茁壯——直到今天,當小說因為技術和資本而面臨被產業化的危機,詩歌受到社會心理影響而易被情緒裹脅時,散文依然故我。
-
李美皆:七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中國2019年的大事,為此,《民族文學》特設全年主題專欄,并推出第九期、第十期兩個專號。
2020-01-16
-
張柱林:當代中國故事的多重想象空間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或中國的現代化偉業也進入了一個關鍵的時刻。
2020-01-15
-
李林榮:尋根言說的三重取向
一 優秀的文學雜志都有自己的個性魅力。
2020-01-15
-
霍俊明:“少即是多”:作為可能性的少數民族詩歌
當代中國曾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少數民族詩人,他們完成了對個體、族類和時代以及歷史的多重命名和詩性發現。
-
2019年中短篇小說:成為“無處不在的普通人”
2019年歲末,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之一的波蘭女作家奧爾加·托卡爾丘克題為《溫柔的敘述者》的獲獎演說在全球廣為傳播,演說對于何謂“文學的經驗”、第一人稱敘事的意義,以及如何在信息超載的當下重新理解小說的“故事性”和“寓言性”,皆給出了精彩的闡述。
-
情感深度與小說的新主題——2019年長篇小說的新變
討論每一年的長篇小說,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
2019年長篇小說:人物·思想·城市
2019年對長篇小說而言是很重要的年份,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就在這一年評選,最終評出了《人世間》等5部作品。
-
2019河北小說創作:以筆為鎬,掘入生活更深處
2019年,河北小說創作數量大,佳作多,風格多樣化,現實主義為其主流。
-
2019年中國散文的亮色:以小視點傳遞時代足音
與20世紀90年代的“散文熱”相比,21世紀近20年的散文顯得比較冷靜和平淡,但在找回本性的同時,也在慢慢積蓄力量,質量水平、境界品位都得到不斷提升。
-
海南文學:多元開放新格局
中國文化素分南北。
2020-01-09
-
2019年中國散文的亮色:以小視點傳遞時代足音
與20世紀90年代的“散文熱”相比,21世紀近20年的散文顯得比較冷靜和平淡,但在找回本性的同時,也在慢慢積蓄力量,質量水平、境界品位都得到不斷提升。
2020-01-08
-
2019年文學現場的個人觀察:從當代生活現場尋找詩意
【雕刻民族奮進靈魂 銘記時代前行步伐——二〇一九我們的文藝·文學篇】 當我們回望和觀察剛剛過去的2019年的文學發展時,心中會涌起諸般非同凡響的感覺。
-
漫談自然文學:自然與心靈的交融
自然文學的淵源 自然文學(Nature Writing)不同于西方文學史上的自然主義(Naturalism)。
2020-01-07
-
新中國文學70年:人民性的生動展示
中國文學史中最早的詩歌《擊壤歌》,極為生動凝練地表現了上古時期人民的生活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