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學粵軍”青年方陣 加快推動廣東文學異軍突起
黨的十九大以來,在廣東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中國作協和省委宣傳部的悉心指導下,廣東省作協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和全省文藝精品創作推進會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意識,重視謀全局、謀長遠、重視抓根本、抓關鍵,重視搭平臺、建基地,全方位打造“文學粵軍”青年方陣,塑造時代新人,攀登文學高峰,推動廣東文學異軍突起、繁榮發展、走在前列。
守正創新,全省青年文學工作開創新局面
近年來,廣東省作協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勇于開拓,守正創新,多措并舉,加快推動青年作家隊伍不斷壯大、優秀作品持續涌現、團結引領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開創了全省青年文學工作的新局面。
勠力同心加強青年作家團結引領。圍繞將廣大作家,特別是青年作家更廣泛更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這一根本職責,省作協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多層面、全方位開展對青年作家的政治引領、思想引領、業務引領。省作協黨組利用“五四”“七一”等重要時間節點帶頭開展青年作家主題創作、主題學習活動,組織“價值取向與文學創作”等專題黨課講授;在全省文學界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教育實踐。加強青年作家學習培訓,先后組織開展了廣東省青年作家一系列培訓活動。通過學習研討、培訓輪訓,推動廣大青年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確保文學工作和文學創作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創作導向。
多措并舉促進青年作家健康成長。推行“文學導師制度”,聘請全國著名作家、評論家、主編、社長、學者以“一對二”方式,與廣東文學院50名簽約作家實行結對指導,在名師的言傳身教下,加快青年作家創作上的成長成熟。依托主題創作加大對青年作家的實踐磨煉和創作扶持力度,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按照省委宣傳部的部署,省作協從全省調集13名重點作家合力攻關、集體創作四卷本100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全景式展現廣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歷程,青年作家王威廉、黎衡、李焱鑫、陳楓承擔重要的創作任務,在創作團隊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組織“改革開放再出發”作家深扎創作活動,安排青年作家王哲珠等深入基層掛職鍛煉,積累素材、熟悉原型、打造精品;在去年和今年征集的35個廣東重大現實題材、紅色題材和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精品創作選題中,其中有13個選題是45歲以下的青年作家承擔的,在全省青年作家創作會議上,又有10位青年作家獲創作資金扶持,超過選題總數的一半,每個選題給予10萬元的扶持資金,切實增強對重點青年作家和重點作品創作的組織化程度和資金扶持的投入力度,體現了省作協對青年作家的信任和厚望。積極搭建平臺推介青年作家,提高青年作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出作品出人才良好格局初步形成。省作協以項目、活動凝聚青年作家、鍛煉青年作家,提振青年作家干事創業的精氣神,在積極的創作和不懈的探索中,逐步形成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優秀文學品格的廣東青年作家群體,催生了“青年作家群”“青年詩人群”“移民作家群”“廣東網絡文學作家群”等在全國文學界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創作群體。廣東“80后”和“90后”的青年作家總體規模、作品質量均位居全國前列,尤其是“廣東‘80后’‘90后’新銳作家群”在改革開放大潮中迅速成長和整體崛起,為廣東文學繁榮發展打下了堅實的人才基礎。省作協主辦的《作品》雜志率先探索、積極嘗試搭建“90后”作家創作平臺、培育文學新生力量。由廣東省作協發起,以松散型、開放式、協作性、創新性為特征,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筆會,組織粵港澳大灣區青年作家開展灣區題材創作。積極推薦優秀青年作家作品參與角逐各類文學獎。推薦鄭小瓊、王威廉、陳培浩、李德南、皮佳佳、盛慧入選廣東特支計劃“青年文化英才”名單,遴選王威廉、王哲珠、蔡東、阿菩等10名青年作家出席全國青創會;推薦青年詩人馮娜參評并榮獲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一批青年作家作品分別獲得茅盾文學新人獎、人民文學獎等各類文學獎項,創作成績受到文學界的矚目和肯定。
擔當作為,推動新時代廣東青年作家方陣異軍突起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我們謀劃新時代文學工作的基本坐標。習近平總書記在最近召開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深刻指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十四五’時期,我們要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實抓緊抓好。”總書記、黨中央高瞻遠矚,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廣東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熱土,也是繁榮發展文學事業的沃土,廣東要緊緊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從長遠著眼,從青年抓起。廣東的青年作家要擔當時代使命,創作出無愧于這個偉大時代的精品力作,必須把握大局大勢、把握時代特征、把握使命任務。今后一個時期,全省青年文學工作思路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和青年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肩負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做好新時代中國精彩故事的講述者、做好人民心聲的代言者、做好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濃厚氛圍的營造者、做好新時代廣東改革發展的推動者、做好嶺南文化的傳播者,實施“廣東文學異軍突起”戰略,推動廣東文學由“高原”邁向“高峰”,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推動廣東青年文學高質量發展。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實施“青年作家培根鑄魂工程”。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廣大青年作家頭腦,加強黨對青年文學工作的堅強領導和宏觀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持續抓好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教育培訓,引導廣大青年作家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內涵和核心要義,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做到真學真信、真懂真用,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和創作方向,更好服務黨和國家中心工作。文藝事業是培根鑄魂的事業,作家應當成為人類靈魂工程師,要以提高政治能力為根本,以增強專業本領為關鍵,以銳意創新創造為緊要,以培養優良作風為基礎,開展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教育實踐,把解決思想上、能力上、作風上的問題同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結合起來,確保學習教育工作取得實效。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強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意識,推動青年作家隊伍整體素質實現大提升。安排對100名重點青年作家進行專題培訓。
堅持以人才為重點的工作導向,實施“青年作家英才培育工程”。建設科學合理的文學人才梯隊,形成有特色、有實力的作家群體,壯大文學骨干力量,夯實基層作家隊伍,擴大文學后備軍覆蓋面,形成良好的創作生態。重點打造青年作家百人方陣。從全省遴選100名有潛力的“80后”“90后”青年作家、網絡文學創作骨干,采取多種形式,進行重點培養,形成百人方陣,實施動態管理。其中50名青年作家,分為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兒童文學、文學評論、網絡文學七大類,分別邀請25名全國著名作家、評論家或名刊名編作為導師,以一對二的方式進行結對指導,時間兩年;對其中10名更具潛質的青年作家每人給予10萬元的資金支持。通過師徒結對、項目帶動、基層掛職、定期輔導等途徑,實現高層次文學人才定向重點培養,形成引領文學事業發展的高端人才方陣。拓展視野主動服務青年作家。延伸工作手臂,抓好省作協會員發展工作,吸收更多青年作家加入作協組織。提升文學培訓教育水平,積極培養本土文學新人、基層業余作者。切實履行好聯絡協調服務職能,用全新的理念、途徑、政策和方法,加強與新的文學類型、新的文學群體的聯系,從中培養和發現青年文學拔尖人才。加強粵港澳大灣區青年作家交流。依托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每年由粵港澳三地文學組織負責策劃、承辦各類文學活動。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授課,定期培訓各類文學人才,加強青年作家的知識更新和業務指導。創造機會培養青年文學新銳,打造大灣區青年作家群體。定期組織“粵港澳大灣區青年作家筆會”,以實地采風、文學對話、文學志愿者活動等形式,推動青年作家交往交流、交心交融。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實施“青年作家精品創作工程”。把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和謳歌偉大新時代的現實主義題材作為文學創作的重中之重,把提高質量作為文學作品的生命線,尊重青年作家,遵循創作規律,形成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文學創作管理機制,在選題策劃、創作采風、出版傳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組織“講好廣東故事”系列重大創作。圍繞關注、記錄大時代、大題材、大事件,圍繞國家和全省重大戰略部署、重要時間節點和重大活動開展文學創作。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黨100周年等重大節點為契機,大力扶持廣東重大現實題材和紅色題材文學創作。組織“改革開放再出發”作家深扎創作。精心組織省委“1+1+9”工作部署和“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等主題報告文學創作,以及“最美奮斗者”時代人物傳記系列創作等。組織“講好灣區故事”專題創作。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充分發揮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廣州推動“四個出新出彩”的資源優勢,推出系列反映時代要求、弘揚中國精神、體現粵港澳氣派的優秀作品,以灣區故事折射中國故事。尤其要濃墨重彩組織創作反映波瀾壯闊的廣東改革開放歷程的現實題材長篇小說。組織“網聚正能量”特色創作。大力扶持重大現實題材網絡文學精品。參照省扶持文藝精品創作生產項目的做法,組織評委遴選優秀網絡文學作品尤其是現實題材網絡文學作品。每年扶持優秀網絡文學作品若干部,資助優秀網絡文學作品的出版、宣傳推介等,激勵網絡作家創作傳播社會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文學精品力作。
堅持以平臺建設為目標,實施“青年文學傳播提升工程”。整合資源,加快打造對優秀青年作家作品的研究、宣傳、推廣平臺,讓優秀的青年作家受尊崇、優秀的作品有市場,推動廣東文學更具有標識度、美譽度,提升廣東文學的社會影響力和覆蓋面。強化“粵派文學評論”。培養一支具有影響力的“粵派”評論家隊伍,團結和凝聚全國粵派批評家、集結粵籍文學評論家力量,集中推介廣東文學作品,重視關注和研究青年作家作品。切實加強廣東文學研究和文學評論陣地建設,創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雜志及微信公眾號。繼續推行“簽約文學評論家”制度,圍繞廣東作家作品特別是青年作家作品、文學現象、文藝思潮、文學發展態勢確定評論選題、研究任務,進行有重點、有計劃、有步驟的評論、推介,形成評論與創作良性互動的局面。通過師帶徒、交任務、建平臺、適當的資金扶持等方式,切實加強廣東青年評論家隊伍建設;聯合省內各高校、《南方日報》《羊城晚報》等媒體,以輪值制方式每年組織一屆廣東文學評論年會,不斷提高廣東文學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打造文學融媒體陣地。精心辦好《作品》雜志,形成《作品》“抖音矩陣”,打造全國一流文學名刊。《少男少女》雜志探索轉型為純兒童文學期刊,建設廣東兒童文學重要發表陣地,并以此為契機,推動廣東兒童文學創作不斷上新臺階。加強統籌協調,整合好省內已有的文學雜志資源。進一步辦好新媒體,加強廣東作家網、廣東文壇、《作品》、少男少女公眾號等宣傳平臺建設。立體宣傳推介青年作家作品。在北京、廣州等地舉辦廣東優秀青年作家作品、文學思潮與實踐、文學現象研討會。動員《作品》《花城》《廣州文藝》《特區文學》探索聯合集中推介廣東優秀作品。積極介入電臺、電視、手機、互聯網等傳播平臺,采用微信、微博、網絡視頻、音頻等形式推介精品佳作、新人新作。
堅持以創新為手段,建立“寶貝人才”的保障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如何理解總書記反復強調的人才的極端重要性,廣東省委常委、秘書長、宣傳部部長張福海同志有一個形象的說法,就是“寶貝人才”。青年作家是廣東文學事業最可寶貴的戰略資源,是廣東文學實現異軍突起的希望所在。我們要對標最高最優最好,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勇氣,努力破解影響和制約廣東文學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青年作家脫穎而出創造條件,為優秀人才建功立業保駕護航。改革廣東文學院,深化廣東文學院改革,厘清省作協文學部管理服務職能與文學院的專業創作職能,暢通文學人才尤其是青年文學人才進出文學院渠道,打造一支專業化的核心文學創作隊伍。加快推進廣東文學館建設,依托廣東文學館,建設廣東文學院,加掛廣東網絡文學院牌子,立足廣東、輻射灣區、面向全國、兼顧海外,識拔、選調、招聘一批年輕優秀的創作、研究人才,形成文學創作與文學研究齊驅并駕,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各擅勝場,青年作家與各年齡層次作家賽龍奪錦、奮勇爭先的壯麗景象。完善文學人才激勵機制。聯合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文聯等舉辦廣東中青年德藝雙馨作家藝術家評選活動,推動形成尊重作家、熱愛文學的社會氛圍。規范文學獎項評審,發揮文學獎項的激勵和導向作用,達到展示實績、引導創作、鼓勵創新、團結隊伍的目的。精心組織廣東魯迅文學藝術獎(文學類)、廣東省有為文學獎評獎,加快推動落實大灣區文學獎,把群眾評價、專家評價和市場檢驗統一起來,形成客觀全面的文學作品評價體系,努力評出質量、評出權威。參照引進科技、醫療、教研人才引進機制,研究文學人才引進激勵機制,適時引進若干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青年文學創作人才,并在創作資金扶持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推動網絡文學創新發展。探索建立網絡文學審美標準,制訂廣東省文學創作系列網絡文學專業職稱評審辦法,將網絡文學原創、網絡文學評論、網絡文學翻譯等人員納入全省文學創作職稱評審范疇。協同有關部門創辦廣東網絡文學創作基地。實行“文學拓展計劃”。推動青年作家作品與電影電視、廣播戲劇、網絡游戲、動漫制作、文化演藝、文化創意等產業融合發展。運用新載體促進優秀作品多渠道傳輸、多平臺展示、多終端推送,開發文學IP、延伸產業鏈條,維護青年作家合法權益。發揮粵港澳三地高校資源優勢,加強同高水平的國外漢學家互動,加大對廣東作家作品譯介力度,使更多的優秀文學作品進入國際出版市場。
青春因磨礪而出彩,文學因創造而絢麗。廣東青年作家要扎根當代中國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堅定中華文化自信,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牢記初心使命,展現擔當作為,塑造時代新人,攀登文學高峰,為廣東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學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