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真諦、綠色吁求與詩性守望——論胡冬林的自然文學創作
自然文學流派于17世紀濫觴于美國,沉淀著豐厚的生態理念與人文內涵。
2024-05-14
-
虛構圈套中的詩學裂痕——評羅偉章《隱秘史》
羅偉章是一位極具實力的小說家,繼長篇小說《聲音史》和中短篇小說集《寂靜史》之后,他又推出了長篇小說《隱秘史》。
2024-05-14
-
《隱秘史》:精神黑洞、鄉土根性與拯救世道人心
當代作家羅偉章的創作長期保持著對農民命運和底層社會的深切關注,從《饑餓百年》的苦難敘事,到《誰在敲門》以史詩品格書寫三代人的生存與命運,在變動不居的世界面前,他以正面強攻的姿態建構著自己的“文學四川”,并借此通向對中國社會現實的深刻體察。
2024-05-13
-
行者的中年選擇——何澤勛詩集《中年書》散論
《中年書》是詩人何澤勛在中年階段對于自己的生存經驗和創作的一次總結。
2024-05-13
-
喻長亮:不事張揚的寫作者
二〇二四年春天,喻長亮中短篇小說集《邊鼓》在武漢出版社出版發行。
2024-05-13
-
抒寫石油工業發展的壯歌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2周年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發表10周年。
2024-05-13
-
吉狄馬加長詩《應許之地》:溫柔的吟唱者騎上空氣之馬
過去、現在、未來相互交織 美國批評家西·臺·露易斯曾敏銳地指出:“對今天的藝術家來說,要想完全生活在現時代里,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現時代是一個混亂的時代。
2024-05-13
-
《日日新》:當代社區生活空間的精神描摹
繼《迷城》聚焦于南方縣城的地方性書寫,馬笑泉近期將寫作筆觸開拓至省城的社區生活空間,向人們捧出一部專門展現當代城市社區生活群像的長篇小說《日日新》。
2024-05-13
-
王彬《袒露在金陵》:西塘月·金陵渡·三昧茶
捧讀王彬先生的散文集《坦露在金陵》,筆者正從古鎮西塘旅游歸來。
2024-05-13
-
許曉雯《孤獨是沉默的金子》:她愛著孤獨
讀著詩人許曉雯為自己詩集所寫的序和感言,心中一驚,我平日里最喜歡引用的幾段話,正在被她引用,一句是塞內加所言“何必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見全部人生都催人淚下!”,還有一句是里爾克的詩“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 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另外還有一句是胡適引用過的來自易卜生劇作中的話“世界上最強有力的人,正是那最孤立的人。
2024-05-13
-
《恍然如夢》:人生如夢幾度迷
在我讀過的楊曉升小說中,《恍然如夢》(原載《十月》2023年第5期)是結構比較精致的一部。
2024-05-12
-
文學現場|“地方性的辯證法”筆談
向下取向,把地方性看作一個中介 張新穎 “地方性的辯證法”是由這幾年文學創作上比較引人關注的作品和現象而提出的討論話題,我只能說一些粗淺的感受,這些感受交織著不同的層次: 一是地方性的寫作面對或背對的是什么,更直白地說,它試圖擺脫的束縛和限制是什么。
2024-05-11
-
張莉:社會性別意識與百年女性文學譜系的生成
二十多年前,在我讀碩士研究生時,以女性主義理論解讀中國女性文學作品是通用的研究方法。
2024-05-11
-
《西南書:一個人的地理志》:以生命本身印證生活
認識喬麗是在云南省作協組織的一場活動上,其時我來早了,主辦方很細心地為我安排了喬麗,由她陪我吃晚餐。
2024-05-11
-
給你講一個不一樣的深圳故事——鄧一光《第一爆》
2009年,鄧一光來到深圳生活。
2024-05-11
-
歷史記憶、辛亥敘事與城市想象——論馬伯庸小說《大醫》的武漢書寫
“鬼才作家”馬伯庸的長篇小說《大醫》是一部展現中國近代醫療故事的歷史小說,曾入選中國作家協會首批“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項目。
2024-05-11
-
在人世的深深一瞥——現代詩的結構或內在邏輯
現代詩大多短小,某種程度上,它是璞玉被切開時亮出閃光的橫截面,是我們在人世的深深一瞥。
2024-05-11
-
黃樸長篇小說《如我》:文學故鄉的凝視與叩問
陜西作家黃樸的長篇小說《如我》,延續了其中短篇小說對“柳莊”的文學書寫,通過對文學故鄉的冷靜凝視和反復叩問,以“柳莊”為端點延伸出廣闊豐盈的文學場域,以城鄉的巨大變遷切入時代精神的變幻激蕩。
2024-05-10
-
《惹塵埃》:干涸地與不系舟
《惹塵埃》 作者:劉國欣 出版社:陜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1月 倘若生活是一場既定的庸俗詩篇,愛便是明艷張揚的韻腳,至于生命這首長詩是昂揚還是哀怨,是直白還是朦朧,它都離不開詩的韻律,逃不掉末尾的句點。
2024-05-10
-
理想、遠方、溫度與執燈而——周慶榮“意義化寫作”的審美指向
關注詩人周慶榮的散文詩創作是從《我們》組章開始的,那是一篇恢宏的史詩,勾勒了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的心路歷程。
202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