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偉大歷史進程中,中國作家是在場者、參與者,是滿懷激情的書寫者,秉承著近現代以來中國文學薪火相傳的優良傳統,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詳細]
各地作協積極推動新時代鄉村題材文學創作 社論:創造新史詩 塑造新人物更多>>
新時代的鄉村題材創作不僅要面對當下鄉村生產生活方式、文化審美樣態與情感精神狀況的多樣性,更需要認識到,伴隨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和城鎮化進程,鄉村所發生的新變化。鄉村是一個包含農林牧副漁多種生產經營活動的廣義概念。[詳細]
認識鄉村、書寫鄉村,不能僅限于鄉村的此時此地,而需要對個體與整體、歷史和現實、地緣和血緣、中國與世界等多方位多維度的觀照和把握。這意味著,鄉村題材文學創作需要作家的視域寬度、認知高度和思考深度,需要作家有能力參與到宏闊的歷史進程中,以文學的方式描繪出富有價值的建設性圖景。[詳細]
脫貧攻堅題材創作,需要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真實是報告文學的生命,它要求作家必須走進事件現場、走進真實生活、走進人物內心。這還不夠,還必須真切地感知、判斷、把握,進而真實地記錄、深刻地表達。這是報告文學作家心中應有的準繩。[詳細]
上兩代陜西作家,為陜西文學和中國當代文學的鄉村題材寫作創造了歷史,也成就了一種傳統。時至今日,我們要面對新時代發展特點。現在的鄉村已不是往昔的鄉村,農業已不是往昔的農業,農民也已不是往昔的農民,但鄉村、農業、農民依然還在,農耕文明的思維和意識依然存在于很多人身上,這種文化根深蒂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這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關乎人類發展和進步。鄉村正在發生著歷史性變革,許多觀念要重新定位,許多問題要重新思考……[詳細]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其間涌現出一大批反映脫貧攻堅的文學作品。相比過去,作品質量有所提升,但能提升到什么程度呢?也就是說,作品能否與其所要表現的現實豐富性相匹配?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從我這三年深入生活的經驗來看,也從我閱讀過的一批此類題材的作品來看,脫貧攻堅題材寫作的成功與否,決定性因素還是在寫作者這一方面。[詳細]
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既是一個終點,又是一個起點。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將在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建立國家現代經濟體系、建設美麗中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以鄉村的全面振興和樣貌的極大改觀,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走向新的階段。以反映現實生活和時代精神為使命的文學,理當順時而興,乘勢而變,以藝術的方式為這樣的社會巨變搖旗吶喊、擂鼓助威,并在這一過程中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添彩。[詳細]
新時代的鄉村巨變,是基本事實,對文學藝術來說,更是新的創作源泉。無論是國家治理層面還是百姓生活層面,也無論是自然環境層面還是文化建設層面,在鄉村所發生的一切,需要文學不斷豐富、更加立體、持續深廣的審美呈現。這需要文學家置身其中,對生活“知情”——更熱情的知情意愿、更深入的知情行動、更全面的知情觀察、更藝術的知情書寫。[詳細]
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這是由社會主義文藝的性質所決定的。作家是人民的一員。人民,是作家創作的邏輯起點和最終歸宿。文學要做到反映人民的心聲,取決于作家對人民的情感態度。作家對人民的情感是濃烈還是淡薄,是熱情還是冷漠,一定會通過作品反映出來。換句話說,一部作品是剛接了地氣,或是打了口深井,還是真正與人民心心相印、水乳交融,必定會通過作品顯現出來。我們談論路遙精神,其首要一點就是他創作中的人民性和他的人民情懷。[詳細]
新時代的中國農村,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刷新了數千年農耕文明的鄉村形象;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一系列舉措的實施,讓鄉村也跟上了現代化。這種變化,是亙古未有的蛻變,是一種全新的突變,它顛覆了我們所有人的認知。這種變化,帶給我們的是驚奇,也是驚喜,更有悵然若失回望中的尋思:似乎,我們失去了什么?[詳細]
今日鄉村,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廣闊空間。鄉村生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斑斕多彩、這樣充滿活力。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和鄉村干部,還包括在城鄉之間從事經濟活動與文化活動的各類人士。面對新時代新生活,作家何為?我們怎樣才能繼續寫好鄉村題材?我個人認為,應該注意三點[詳細]
中國鄉村一直處于飛速發展與劇烈變動之中,并且每個時期都呈現出鮮明的特征。新中國成立以來,鄉村的新變是各個時代最鮮明的特征,而當前開展的脫貧攻堅,則是最具當下時代特征的事件,可以說脫貧攻堅正在改變著中國鄉村的整體面貌。但是我們理解脫貧攻堅的偉大意義,并不意味著我們理解它為中國鄉村帶來了哪些新變化與新特點。如何從鄉村生活的內部邏輯來理解這些變化,如何將我們熟悉的農村與當下的農村建立一種有效的連接,這構成一個難題,對作家來說也構成一種挑戰。[詳細]
“鄉村”是鄉土中國現代進程中最廣大的現實,也是近一個世紀以來各種現代話語和文學書寫中的巨型“他者”。無論是作為落后與傳統的表征,還是浪漫與懷舊的對象,鄉村及其背后所隱喻的鄉土中國,都是在以城市為代表的現代文明或隱或顯對照下進行的書寫。這些文學敘事不僅反映著現實,更因與“城市-現代”的結構性關系,作為文明的他者,發揮著現代中國各種激進或保守、焦慮或撫慰的文化政治訴求和想象功能。[詳細]
關于新時代文學新人的創造,我的理解是,這個“新人物”,不是文學史畫廊中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也不是美學意義上的“新人”。而是那些能夠表達時代要求、與時代能夠構成同構關系的新的人物形象。這種新的文學人物形象的稀缺,曾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焦慮。這一判斷,顯然是基于我們文學史的經驗。或者說,從20世紀初期開始,新人的形象就是青春的形象,這些形象已經成為我們世紀之夢的表意符號。[詳細]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也是脫貧攻堅全面收官之年,中國作協舉辦2020·全國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可謂正逢其時、意義深遠。按照會議安排,我結合貴州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和鄉村題材創作情況作如下發言。[詳細]
講好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故事,僅從文學的角度、僅以作家的視野還不夠,必須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角度,來考察、來研究、來分析;必須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高度,來理解、來思考、來認識。提高站位,還要行動到位……[詳細]
“今日之中國,當造今日之文學。”現實生活需要在文學世界中找到投影,文學也需要從現實生活中建立精神鏡像。新時代鄉村題材的文學書寫,脫貧攻堅理應成為濃墨重彩的主題。而創造寄寓時代精神、社會理想又符合發展邏輯,同時還能與作家的審美理想相契合的時代新人形象……[詳細]
什么是我的動力?我的激情從哪里來?我必須毫無愧色地表揚一下自己,我雖然沒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睿智,但從北大荒下鄉之日起,我就有了和人民同憂同樂的情懷。這不是假話,是心里話。看到人們的苦難和眼淚,怎么能不悲傷?看到國家的興旺與發達,又怎么能不驕傲……[詳細]
認知新時代,首先要弄懂新時代的特征,新時代、新起色、新作為。新與舊是比較而言的,新時代遇到的事物是新的,但是,新事物不能代表文學優劣高低,認知新事物的時候,還要細致考量心靈、道德和文化層面。這些潛在問題不在作家內心解開,就很難走進人物的內心……[詳細]
新時代中華大地實施的脫貧攻堅工程和鄉村振興戰略,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上看,都讓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其中,有要素重組中的物理聚合,也有思想觀念激蕩碰撞中的化學反應,這一切,都為作家深度挖掘鄉村題材創作,書寫新時代新農村新史詩提供了可能。[詳細]
毋庸置疑,當下的鄉村題材寫作是低迷的。振興鄉村是必然要走的路,真正振興起來是需要相當一段過程的,對于鄉村題材的寫作,必須面對這一現實并真誠、深刻地思考和勇敢地挖掘與呈現。[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