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先:認識新鄉村 寫出精氣神
通過具體人物和故事寫出時代精神,寫出新時代鄉村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精氣神,是鄉村題材創作的重要任務
鄉村題材創作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重要類型。不同歷史情境下的鄉村書寫,呼應社會與時代的變遷與召喚,形成獨具中國美學追求的文學傳統。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并實施,使鄉村題材創作迎來新的發展契機,敦促作家對鄉村進行再認識以及美學再創造。
新時代的鄉村題材創作不僅要面對當下鄉村生產生活方式、文化審美樣態與情感精神狀況的多樣性,更需要認識到,伴隨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和城鎮化進程,鄉村所發生的新變化。鄉村是一個包含農林牧副漁多種生產經營活動的廣義概念。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鄉村題材創作更多聚焦于狹義的“農村”,也即以種植耕作為主的農業,對草原游牧、山林漁獵、海洋漁業以及其他類型的鄉土生計與活動觀照較少。今天的鄉村開始實現規模化生產、機械化操作甚至智慧管理,“互聯網+”農業、綠色與休閑農業也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農業與第二、第三產業、鄉村與城市的經濟文化聯系越來越緊密。盡管區域性發展差異依然存在,但既有的城鄉二元格局正在逐步被打破。新的鄉村召喚新的書寫。
城鄉互動與一體化進程使鄉村現實更加生機勃勃,擴展了鄉村書寫的經驗領域、題材范圍與表述空間。這要求作家不僅要了解生產、經營等宏觀規劃,同時要在轉型過程中聚焦鄉村新文化、新觀念的形成。比如,農民運用自媒體工具,直播銷售農產品,技術不僅帶來了流通方式的變化,同時也塑造著農民的新形象。作家需要把這些變化通過文學的方式講述出來。大而言之,鄉村振興戰略涉及產業升級、人才培養、文化創新、生態建設等一系列關乎經濟發展、國家治理、民生福利的重要舉措,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在這種變革中,我們要關注鄉村的“變”與“不變”。比如文明鄉風、優良家風、淳樸民風是傳統文化根脈所在,在當下顯示出獨特的文化價值,環境變了,文化根脈仍在。
當代鄉村題材創作應基于對傳統的革故鼎新之上,發現與提煉新“三農”經驗,要求作家在忠實記錄、客觀描述的基礎上還要有理想與典型的探求。新時代的鄉村美學塑造,接續的是現實主義的偉大傳統。近年來出現阿來《云中記》、趙德發《經山海》、關仁山《金谷銀山》、紀紅建《鄉村國是》、王宏甲《塘約道路》、彭學明《人間正是艷陽天:湖南湘西十八洞的故事》、哲貴《金鄉》、舒飛廉《云夢出草記》等一系列虛構或非虛構的作品。它們或塑造新時代鄉村新人形象,或追尋美麗中國的鄉愁記憶,或從一線扶貧故事中提煉鄉村建設經驗,處處顯示出對中國當下鄉村現實的深情觀照與深刻洞察。在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對古典文學、現當代文學乃至外國文學等不同文學傳統的繼承與發揚。我們期待鄉村題材創作誕生出更多具有史詩性的作品與典范性的形象。
何謂史詩性與典范性?就是要寫出鄉村的時代精神,寫出新時代鄉村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精氣神。通過具體的人物與故事寫出這種精氣神,是鄉村題材創作的重要任務。當代鄉村不是封閉、靜止的處所,而是有容乃大、生生不息的鮮活現實,無論是生產生活方式還是情感認知結構,都承載著古今中外文化與技術的成果,并且一刻不停地進行著自我創造。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這樣一個歷史性時刻,鄉村題材創作應當肩負起自己的使命和責任,用豐碩的成果向新時代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