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仁山:塑造新時代的農民形象 ——農村題材創作的一點思考
隨著農業地位提升,隨著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農村題材創作越來越受到關注。
認知新時代,首先要弄懂新時代的特征,新時代、新起色、新作為。新與舊是比較而言的,新時代遇到的事物是新的,但是,新事物不能代表文學優劣高低,認知新事物的時候,還要細致考量心靈、道德和文化層面。這些潛在問題不在作家內心解開,就很難走進人物的內心,很難投入到抒寫時代史詩的創作中。作家的認知能力非常重要,要看到問題的真相,揭示問題的根本癥結。不是喊出來,而是通過形象塑造,只有塑造真實典型的藝術形象,才能反映新時代的真實面貌。深層思考社會變革、人性和社會根源,才能刻畫好農村形形色色的人物。面對新時代主要矛盾的變化、生活中張揚生命理想的時代英雄,人性的豐富與光輝需要挖掘,人性的缺陷與丑陋也同樣需要挖掘。
當年柳青創作《創業史》,當了農民,對那時代的農民有了獨特的個性化感悟,對農民的生活體驗,將生活上升為成熟的藝術想象,才塑造了梁生寶、梁三老漢等典型形象。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深切地認知了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人民的生存與生活,成功塑造了孫少安、孫少平的藝術形象,從整體上反映了社會的發展與變遷,相當規模地展現了變革時代的時代情緒以及農民的精神心理動向。他的準確、清醒和獨立來自對時代的把握和開擴,源于對農民和土地的熱愛。
我在“農民命運三部曲”第一部小說《天高地厚》后記里說:農民可以不關心文學,但是,文學萬萬不能不關注農民。就我自身創作來講,多年一直堅守現實主義創作,尤其關注當下變革中的鄉村現實。我在創作中塑造了農民形象,特別是具有新農民潛質的藝術形象,比如《天高地厚》里的鮑真、《麥河》里的曹雙羊、《日頭》里的金沐灶,《金谷銀山》里的范少山等等。其中范少山是黨的十八大至十九大砥礪奮進的五年中,成長起來的有血有肉的新時代的青年農民形象。他生于燕山農村,擁有勤勞、誠實、熱愛土地的品質,又有城市生活經驗給予他的廣闊思維和長遠眼光。他敢于突破傳統的桎梏,有一種重建鄉村物質和文化的意義。范少山用自己的行動打破了“融不盡的城市,回不去的鄉村”的怪圈。我想,在以后的創作中會繼續塑造現代農民的立體形象。
我們強調小說塑造立體農民形象,離不開人物廣闊的生活空間,鋪開生活的容量的時候,還應該考慮到思想容量、藝術創新、情感深度和精神力量。我們讀魯迅小說,看到了農民的靈魂,看到人生真相。我們在曾經的文學創造中目睹了滄桑世代遠去的農民,同時也應該在新時代的書寫中看到奮斗在小康社會里農民的眾生相。
思想和精神能夠幫作家穿越生活表象追問生活本質。不能繞開問題,也不能把問題簡單化。在脫貧攻堅中,有兩個主體,一個是扶貧干部,一個是貧困群眾,這兩部分人在貧困的鄉村相遇,聯合起來打一場脫貧攻堅的戰役。新時代鄉村人與人的關系沒有固定的模式,被時代洪流淘洗得變化多樣,五彩繽紛。比如說,我發現過去,離開農村的農民再也不愿意回故鄉,身體不愿意回去,精神也不愿意回去。而打贏脫貧攻堅戰之后,農民“兩不愁三保障”了,青年農民不僅愿意回鄉了,還在鄉村當了老板,成為了新農民。他們不僅身體融入了家鄉,精神也回歸了原鄉。
要想成功塑造新農民形象,作家不能回避農民形象真實性問題。在塑造新時代農民形象時,既要不失審美理想,又應具備弘揚正面精神價值的能力,即便是對丑惡的批判,也要有強烈的人性發現和終極關懷的光芒。精神性,恰恰是民族精神能力的支撐點,也是史詩性創造的精神之源。我剛剛完成長篇報告文學《太行沃土》的創作,感覺到太行山阜平縣脫貧攻堅生活的激越與豐富。英雄們激情洋溢,在太行山上,無數駐村干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以及那些阜平當地的脫貧干部,腳踏實地,不離不棄,鞠躬盡瘁,至死不渝!還有那些為創造新生活而奮斗的阜平人民,由懶惰變勤勞,奮勇拼搏的故事,都應該載入史冊。這里不僅僅有生動的故事,還浸潤了扶貧干部與人民群眾建立的血濃于水的真摯感情。
我們給歷史命名,給阜平脫貧攻堅命名,給鄉村振興命名,像點燃心中的一盞明燈,是歷史留給后人的精神財富。這樣的記憶,讓我們的生命有了歸屬,有了期盼,有了呼應。給我們身邊普通的英雄命名,因為他們的癡心,因為共產黨人的初心!黨員干部的扶貧情懷,情到深處,志比鋼堅。在關心百姓冷暖間,彰顯了道義和擔當,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抒寫情懷與熱望。同時,黨和政府在探索中,不斷完善了扶貧攻堅的體制機制,完成了四梁八柱的頂層設計,這是脫貧攻堅制勝的法寶。 一個人也好,一個國家也罷,為什么由窮變富?通過表象看本質,我們相信,每一位親臨脫貧攻堅現場的人,都能找到應有的答案并作出深入精準的個性化思考。
農民脫貧之后,扶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了,必然在未來農村實現生態小循環,實現智慧互聯、立體多維、高質高效、文旅度假相結合的全景化現代農業時日可待。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推動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的進程中,不僅有故事,同時還會誕生新農民,這些采訪中獲得的大量細節為我下一步在小說創作中塑造新形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時代變遷的鏡子怎樣映照,文學的品格怎樣保存?接下來的鄉村振興,還會為新農民的誕生提供適宜土壤。可能我們筆下的人物是小人物,他們身上體現的是生活的小細節,但是小人物的命運與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融會,就可能奔騰出驚濤駭浪。作家塑造新時代農民的時候,真正與人物原型走近了,走進他們的內心,觀照其靈魂,塑造的人物才能立體豐滿,迎風而立。作家應該以自己沉甸甸的思考記錄鄉村振興和實現中國夢偉大進程中的中國故事,為實現世界公平正義發言,為重建人類美好精神家園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