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民同心 與時代同行 書寫新時代的“創業史” ——“全國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在京舉行
7月15日,中國作協召開的“全國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在京舉行。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出席會議。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李敬澤主持會議。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吳義勤,書記處書記邱華棟出席會議。阿來、歐陽黔森、蔣巍、孟繁華、趙德發、施戰軍、紀紅建、劉大先、賈平凹等9位作家、評論家先后在會上發言。
7月15日,“全國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在京舉行
本次會議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舉行的第一次全國性鄉村題材創作會議,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積極推進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創作”“提高站位,深入生活,充分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鄉村的歷史性變化和新時代中國鄉村的發展前景”“發揚鄉村題材寫作的優秀傳統,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塑造新人,書寫新史詩”。會議以現場及視頻方式舉行,中國作協為主會場,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作協設分會場。
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在會上發表講話
鐵凝在聽取大家發言后講話。她指出,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向全國人民、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出發,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點任務,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決定性進展,顯著改善了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的新篇章。
鐵凝表示,無論是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偉大歷史進程中,還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戰爭中,中國作家從未缺席,是在場者、參與者,是滿懷激情的書寫者。這也是近現代以來中國文學薪火相傳的優良傳統,一代又一代中國作家一直立于時代潮頭,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與人民一道前進。特別是在歷史發展的重要關頭和民族的危急時刻,中國作家以筆為旗,書寫了一部部反映人民心聲、凝聚人民力量的優秀作品,為人民的奮斗、民族的奮進留下了熾熱而凝重的記錄。近年來,中國作協重點作品扶持工程專門設立“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專項,實施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各地作協也采取各種方式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反映脫貧攻堅偉大斗爭、反映新時代鄉村面貌的文學作品正在形成創作潮流,一大批優秀報告文學領風氣之先,一批小說獲得廣泛關注。但這還僅僅是開始,更高的山峰等著我們去攀登。
鐵凝表示,新時代的中國作家要做到登高望遠,就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今天的中國作家,要做到對現實有總體的、歷史的、全面的把握和思考,就必須從黨的最新理論入手、出發,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深、悟透。面對新時代新鄉村,只有深刻領會“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深刻領會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深刻領會“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和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我們的整體視野才能夠提升,寫作的根基才能牢固,下筆的方向才能明確;才有能力由樹木看到森林,穿過生活世界紛繁交錯的表象,牢牢把握主流,在巨大的歷史運動中認清時代的本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中國文藝的理論綱領和行動指南。正如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曾讓我們的前輩作家們獲得了認識時代的思想武器一樣,這是我們這一代作家認識我們這個時代、理解我們的生活的思想武器。
鐵凝強調,中國的根在鄉村。文學作品里的一個個鄉村,其實就是中國的縮影,不懂得中國農民就不懂得中國。一種新的鄉村正在這個時代形成和崛起,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是一場改變中國鄉村面貌的偉大社會實踐,對中國、對全人類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一個作家要對這個時代的鄉村有更深刻、更準確的認知把握,就必須真正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這個過程中錘煉“四力”。 新時代的新鄉村,召喚著我們邁開雙腳走進去,在這個過程中更新我們的知覺結構,要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那樣,“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用不斷更新的眼力、腦力重新認識鄉村,寫出巨變。
鐵凝說,通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真正解決“我是誰”的問題;通過參與人民群眾創造新生活的實踐,才能獲得對自我與世界的新的認識,從理性和情感上認同人民的事業,從而完成自我的鍛造、主體的重構。只有當作家在歷史的洪流中成長為強健的主體,他才能夠真正地寫好“新人”。 她指出,文學創作歸根結底落實在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偉大斗爭正在億萬民眾中創造著無數新的“偉大人物”,書寫這樣的新人、塑造這樣的新人是新時代中國文學的光榮使命。新的時代內容需要新的形式,如何為新時代的鄉村現實、為無數“新人”的人生尋找“適配”的表達,這是每一位鄉村題材作品的寫作者都應當認真思考、不懈探索的課題。
鐵凝最后強調,新時代磅礴澎湃的精神氣象,恢弘壯闊的歷史前景正在我們眼前展開,在祖國大地上,已經發生、正在發生和將要發生的一切,遠遠超出了我們已有的文學經驗,為文學創作敞開著天高地闊的無限可能。在這激動人心的歷史進程中,廣大中國作家一定能夠與人民同心,與時代同行,書寫一部部新時代的“創業史”,登上風光無限的新高峰。
作家阿來在四川作協分會場發言 四川作協供圖
9位作家、評論家分享了對新時代鄉村題材文學創作的深入思考。作家阿來曾于近兩三年間深入大涼山貧困地區十余次,他從自身經歷出發談到,寫作者從事脫貧攻堅題材創作時,要打開自己,形成縱深的歷史觀。到脫貧攻堅現場,不是簡單地去找一個寫作題材,而是認知社會、向現實學習的一個好機會。通過學習多方面知識,以深入的方式體察中國之所以為中國,懂得一個曾經衰老的中國如何從物質到精神再度走向強盛的秘密。
作家歐陽黔森在貴州作協分會場發言
作家歐陽黔森以貴州脫貧攻堅的歷程和貴州作家投入脫貧攻堅創作的過程說到,宏大的時代背景和現實題材是當代作家創作的源頭活水,鄉村題材創作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精神的重要載體,謳歌時代書寫歷史是助推貴州文學繁榮發展的歷史機遇。全面脫貧攻堅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重要題目,廣大作家要努力踐行初心使命,為時代書寫、為人民立言、為英雄樹傳,不斷推出精品力作。
作家蔣巍在貴州作協分會場發言
“一個作家總是面對崇高,面對英雄,面對感動,他的心跳一定是強勁的,他的血一定是熱的。”作家蔣巍認為,新時代的鄉村書寫需要作家與國家人民同心共情,做到身入、心入、情入。“看到人們的苦難和眼淚,你怎么能不悲傷呢?看到國家的興旺與發達,你怎么能不驕傲呢?看到一個個風雨飄搖的村莊變成了美麗鄉村、風情小鎮,你怎么能不感動和欣慰呢?這是最普通的良知和情感,是生命該有的溫度。”
評論家孟繁華在主會場發言
評論家孟繁華表示,在新時代文學新人的創造中,這個“新人”指的是那些能夠表達時代要求、與時代構成同構關系的新的人物形象。社會生活的新變帶來文學新人、特別是青年形象的創作發生結構性變化,而前輩作家的成功經驗和中國文學的優秀傳統告訴我們,當今時代要塑造文學新人,創作出新時代的新人物,必須要堅持一些不變的東西——即面對生活的誠懇和誠實。
作家趙德發在山東作協分會場發言
作家趙德發說,今天的鄉村是一個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和變化性的廣闊空間。寫好鄉村題材,要深刻反映時代本質,精心塑造時代新人,努力追求史詩氣魄。要有大時代的大氣度,用心、用情、用功,去記錄民族心路歷程和精神變遷,同時密切關注世界變化,繼承中外優秀文學傳統,勇于創新,用精湛深邃的藝術手法記錄時代足跡。
評論家施戰軍在主會場發言
評論家施戰軍認為,新時代的鄉村巨變,對文學藝術來說,是新的創作源泉。鄉村所發生的一切,需要不斷豐富、更加立體、持續深廣的審美呈現;需要文學家置身扎根,對生活“知情”;需要作家誠懇專注,對人“知心”,如此才能進一步提升新時代鄉村題材文學創作的水平與境界。
作家紀紅建在湖南作協分會場發言
鄉村是個廣闊的舞臺,取之不盡的文學富礦。作家紀紅建覺得,扶貧題材創作是時代的呼喚,作家的擔當。扶貧題材創作,貴在“情”,重在“新”。作為作家,只有撲下身子,扎根鄉村,真正同群眾打成一片,才能了解他們真實的內心,才能創作出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作品。
評論家劉大先在主會場發言
評論家劉大先從“城鄉互動促成鄉村再認識與題材的拓展”“鄉村振興帶動傳統的揚棄、傳承與創新”“新時代的鄉村美學塑造”等角度談及對鄉村的再認識與新美學的展望。他說,在這樣一個歷史性時刻,中國鄉土文學開創者魯迅的話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這也正是中國文學不斷更新、發展的強大動力。
作家賈平凹在陜西作協分會場發言
作家賈平凹認為,作家要走出書齋,走出城市,深入鄉村了解新的變化新的生活。要帶著大的情懷、大的意識去了解新的鄉村;要帶著大的勇氣、大的真情、大的熱忱、大的藝術能力進行鄉村題材寫作。否則就無法真正深入生活,既不知道寫什么和怎么寫,更無法寫得精彩。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李敬澤主持會議并作會議總結
李敬澤在會議總結中指出,書寫新時代的新鄉村,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的偉大斗爭,推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是中國廣大作家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次會議既是一次交流會,也是一次動員會、推進會。各地作協在下一階段的工作中,要進一步加強對創作的組織、服務工作,支持作家全力以赴、精益求精,高質量地完成計劃中的主題創作,并積極向社會宣傳、推好優秀作品。同時要把脫貧攻堅題材的創作、新時代新鄉村的書寫與慶祝建黨一百年結合起來,提前謀劃、早做安排,及早確定重大選題,積極組織推動作家以各種方式深入生活,爭取推出一批傳得開、留得住的精品力作。
首都文學界代表、中國作協各部門各單位負責人等參加了現場會議。
會議結束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作家協會在各分會場分別舉行了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座談會。
(圖片攝影:王紀國、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