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譯”出發,以“譯”為媒
今年是我從教的第50個年頭。
2025-03-26
-
以譯為媒:向世界講好敦煌故事
敦煌是古代中原與西域間的交通要沖,長期處于多民族共居的局面,形成了多語言、多信仰并存的文化生態,孕育了展現中華文明開放包容與文化自信的敦煌文化,也映射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深厚歷史底蘊。
2025-03-20
-
詩人穆旦之外的那個翻譯家查良錚
寫詩時,他署名“穆旦”,而作翻譯時,他則多署本名“查良錚”(還署過“梁真”)。
2025-03-19
-
沈從文:鄉土文學在法語世界的文化之旅
沈從文被《世界報》《新觀察家》等多家法國主流媒體譽為“中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2025-03-13
-
“翻譯是一個放下自我的過程”
王智涵,青年譯者,譯有《月球城市》《金色筆記》等 這趟旅途的開啟 至今還記得,我人生讀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是從表哥那里借來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那時的我不到十歲,但還是看完了整本書。
2025-03-06
-
老舍譯文《但丁》中的“R. W. Church”是誰?
理查德·威廉·丘奇 1931年12月10日至1932年3月10日,時任齊魯大學文學院教授(1930—1934)的老舍以“舍予”之名在《齊大月刊》(三至六期)上連載譯文《但丁》,全文長達130余頁,首刊譯文第三期還在題名后標注原著者系“R.W. Church”。
2025-02-24
-
《隨園食單》的文化價值與譯介傳播
演講人:董曉波 演講地點: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翻譯文學經典研究課堂 演講時間:2025年2月 董曉波 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江蘇省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涉外法治與“一帶一路”法治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2025-02-22
-
羅念生:詩、翻譯與古典學
1986年,羅念生在雅典衛城上 人物小傳 羅念生(1904—1990),四川威遠人,古典學家和翻譯家。
2025-02-14
-
悠遠的影響,恒久的事業
魯迅譯《毀滅》手稿 上海魯迅紀念館 藏 魯迅肖像 湯小明 作 1909年魯迅和周作人合譯出版的《域外小說集》稱得上是翻譯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2025-02-10
-
埃及漢學家、翻譯家阿齊茲:“中華文化包孕著世界性意義”
每當談起中國文化,阿齊茲(Abdel Aziz Hamdi)教授總是興致勃勃,這位埃及漢學家將半生奉獻給了中埃文化交流。
2025-01-23
-
譯注版《貝奧武甫》出版
古英語史詩《貝奧武甫》位列歐洲中世紀四大史詩之首,是盎格魯-撒克遜文明的第一座豐碑。
2025-01-20
-
譯者三事讀寫改
晚清翻譯家嚴復提出的“譯事三難信達雅”,一百多年來的譯者、讀者、研究者基本上都同意,也許大家對“雅”的理解各有不同,但總體上來說這三條原則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極具概括性,是站得住腳的。
2025-01-10
-
“傅譯傳人”羅新璋
傅雷1963年寫給羅新璋的一封信。
2024-12-23
-
瑞士學者林小發:17載譯成德文版《西游記》
近來,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火爆出圈,在海內外引發閱讀《西游記》原著的熱潮。
2024-11-18
-
德語翻譯家譚余志:93歲,還想在文化輸出上做些貢獻
今年93歲的譚余志曾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主任,師從德語界的泰斗祝彥。
2024-11-14
-
他的目光始終追隨著新時代的中國
6月18日,第十七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頒獎儀式在北京舉行。
2024-11-06
-
毛尖:又一次誕生——洪子誠和世界文學
馬雅可夫斯基廣場上的問題 十好幾年前,洪子誠老師到俄國旅游,旅游車把他們直接拉到吃晚飯的北京飯店,一座在20世紀50年代中蘇蜜月期修建的、斯大林式的宏偉建筑,吃完洪子誠發現前面廣場中心有一個高大塑像,走近一看,啊,馬雅可夫斯基!洪子誠說:“我驟然意識到,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想到他,也沒有讀他的作品了。
2024-09-29
-
葉君健:別傳新聲于異邦
今年是作家、翻譯家葉君健誕辰110周年。
2024-09-14
-
文學翻譯是文化、思想與人心的溝通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
2024-09-11
-
漢學家蘇獨玉:中國民俗學國際傳播的使者
蘇獨玉(Sue Tuohy)是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民俗學與音樂人類學系的杰出學者,多年來蘇教授致力于中國民俗學研究,是享譽世界的漢學研究者。
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