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0年代的朱自清:一個特殊的讀者
原標題:“打開一條生路”的另外路徑——以朱自清對1940年代新文藝的接受為線索 抗戰勝利后,隨著西南聯大等內遷高校的“復員”,一批原“京派”或接近“京派”的知識分子重又會聚于平津地區,依托《大公報·星期文藝》《益世報·文學周刊》《文學雜志》《文藝復興》等報紙雜志,一種以“純正的文學趣味”完成新的文化建設,并由此推動國家重建的意識,似乎成為普遍的共識。
-
沈從文小說《醫生》的敘事與修辭
在1934年出版的《從文自傳》中,沈從文對自己早年的生活軌跡作了細致的梳理。
-
從維熙與“大墻文學”
在“文革”結束后的文學作品中,“傷痕文學”是一批作家發出對那段時期人們身心靈受到不公對待的集體反應。
-
周立民:巴金的晚年創作
大病出院后,開始艱難地寫作《隨想錄》 1 最糟的是手不靈活,寫字很吃力 1980年4月11日,巴金在日本京都演講《我和文學》曾雄心勃勃地宣布:“我制訂五年計劃,宣布要寫八本書(其中包括兩部長篇小說),翻譯五卷的赫爾岑的回憶錄。
-
吳泰昌:見證巴金晚年文壇往事
吳泰昌 年逾八旬的文藝評論家、散文家吳泰昌先生,上世紀60年代研究生畢業于北京大學文藝理論專業,后長期從事文藝報刊的編輯和采訪工作,曾任《文藝報》副總編、編審。
-
《書劍恩仇錄》掌故何其多
金庸去世整整一年了。
-
張向東:丁玲佚信三封及其他
丁玲是現代文學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作家,其獨特的創作風格和人生道路,生前身后都引起了很多爭議,也為現代文學史增添了特異色彩。
-
作為“中間物”的魯迅傳記寫作
摘要:魯迅傳記寫作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
-
《邊城》的生命詩學:“美麗總是愁人的”
摘要:在沈從文的創作中,始終貫穿著“美麗總是愁人的”這一詩學命題,它蘊含著作家對歷史、現實、人生、生命等諸多問題的藝術思考。
-
魯迅與東北淪陷時期哈爾濱地區左翼文學活動之關系
哈爾濱作為東北淪陷區的政治文化重鎮,其左翼文學活動在偽滿洲國占有特殊的位置。
-
金庸小說:文化是底子 人性是靈魂
10月30日是金庸先生逝世一周年。
-
沉香屑里的舊事:張愛玲與周瘦鵑
張愛玲初識周瘦鵑,由于周瘦鵑的識珠,造就了現代文學一顆巨星的冉冉升起。
-
詩人陳超的青春歲月:校園生活與愛情(附日記)
五年前,2014年10月30日,詩人、詩歌批評家、大學教授陳超以決絕的姿態作別人世。
-
郁達夫之死新探
近年來,我致力于研究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后,海派書畫篆刻名家錢瘦鐵幫助郭沫若歸國的歷史事件。
-
史鐵生都讀過哪些書?
史鐵生都讀過哪些書?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幾乎很難得到令人滿意的答案。
-
奇崛幽深中的繁復心理世界
《秋夜》是《野草》首篇,近百年來,人們對之已做出過相當豐富的解讀。
-
路遙和林虹關系的一則新材料
一 我在《延川插隊往事》一書所收延川北京知青邢儀的《那個陜北青年——路遙》一文中,發現了一則涉及路遙和林虹關系的新材料。
-
1935:十七歲的林海音初訪謝冰心
林海音(左)與謝冰心,1993年攝于北京 臺灣作家、以《城南舊事》一書為讀者所熟知的林海音(原名林含英,1918—2001年),16歲時曾考入北平新聞專科學校,在校學習期間兼任實習記者;至19歲畢業后即任北平《世界日報》編輯、記者,采訪過不少知名作家與學者,撰發過不少新聞報道。
2019-10-25
-
事實與觀點:陳寅恪讀音三問
左起:陳寅恪、陳封懷、張夢莊、陳流求、陳三立、唐筼、陳小彭、黃國巽,1934年北平北海公園。
-
弋舟:再尋周克芹
由云南入了四川,落地成都雙流機場,為的是“再尋周克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