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實題材文學創作的邏輯起點與最終歸宿
1964年4月,山西長治舉行晉東南專區自編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
2018-06-12
-
讀懂中國文學,還得從漢字入手
在當今的學科劃分中,漢字研究屬于語言學,抒情敘事屬于文學,它們處于不同的一級學科下面。
2018-06-12
-
唐小林:劉震云算什么“大作家”?
曾有一位叫摩羅的文學批評家,寫過一篇《大作家劉震云》一文,驚呼:“劉震云就是當代中國文壇的大作家”!摩批評家稱,劉震云是“一位魯迅式的作家,一位魯迅式的痛苦者和精神探索者”,“在魯迅逝去半個多世紀以后,他重新吹響了魯迅的號角,向我們宣示了我們的全部恥辱、全部痛苦和獨一無二的出路所在”,而這就是“一個大作家的風范與氣象”。
2018-06-11
-
“二次元”話語和我們對時代的想象
我們正在經歷一個詞語速生速死的時代。
2018-06-11
-
漫談新詩三題
關于“寫詩的人比看詩的人多”: 有人說“現在寫詩的人比看詩的人多”,乍一聽,還真是那么回事兒,心里頗不是滋味。
2018-06-11
-
吳言:給莫言先生挑點兒刺
首先必須申明,對于莫言歸來,我是站在列隊鼓掌的隊伍中的,可以說是翹首以盼的一員。
2018-06-10
-
把寫作視為一種基本能力
期待寫作能回到清晰表達,回到忠實溝通,期待寫作反過來倒逼閱讀與思考,成為當代文化真正的建設力量 一門尚處于規劃中的寫作課,成為清華大學今年最讓人矚目的課程之一:據悉,清華大學將在2018級新生中開設“寫作與溝通”必修課,并計劃到2020年覆蓋所有本科生。
2018-06-08
-
蘇童:冒犯與包容的文學
文學必須具備包容性,這是毫無疑問的。
2018-06-07
-
周思明:對文學批評的反思
01 在文學批評的眾聲喧嘩中,出現了一對彼此矛盾、相生相克的聲音:人們把文學出現亂象歸咎于批評的不盡責,把文學批評搞成了文學表揚;但如果有批評者下定決心去搞不講情面的真正的批評,馬上便有作家、媒體人按捺不住跳將出來,將一盆盆冷水甚至臟水潑向批評者,并扣以“酷評”、“棍子”、“帽子”之類的罪名,搞得批評家們左右為難! 批評的尷尬與迷茫突出地表現在,現在的文壇庶幾陷入一個共同的誤區,人們總覺得作家無罪,是為人類文明做貢獻的;而批評家則是帶著原罪,應該受罰的,什么依附于作家的寄生者、附庸者啦等等,批評家就像魯迅筆下的趙莊人看阿Q,橫豎不順眼,覺得他不配姓趙,應該逐出文壇另謀生路。
2018-06-05
-
不是簡單疊加,而是“化學反應”
通過引入“地理”概念推動新詩研究,是近年來詩歌界不時涌現的話題。
2018-06-05
-
城市與文學的韻味
文學不會創建一座城市,一座城市也不會因為文學而存在。
2018-06-04
-
為什么我們看不見他們:為一種青年寫作辯護
不完整的文學地圖 近年來我主持復旦中文系“望道”讀書班(現當代專業),十多位本科生參與,每半個月組織一次討論會。
2018-06-04
-
張檸:小說與結構
敘事結構有兩個層面的意思,第一個層面的意思叫布局結構,第二個層面的意思叫做總體結構。
2018-06-04
-
王家新:“上海的街”與“北京的街”
對我們生活或訪問的城市是否有獨到的感知和藝術發現,這是判斷一個詩人的標準。
2018-06-03
-
城市與文學的韻味
文學不會創建一座城市,一座城市也不會因為文學而存在。
2018-06-03
-
短篇的力量
我得說,最初面對一堆雜亂的被遮蓋住作者名字的參評稿時,我并沒有過多的期待。
2018-06-03
-
寧肯:二十三個問題
一個平時就關注現實思考現實的作家,寫作時不必強調關注現實,現實就在其骨子里,想象的飛翔中。
2018-06-01
-
王文革:詩出平常
我們生活在一個平常的世界。
2018-06-01
-
王鼎鈞:文學作品的境界
王國維先生在他的《人間詞話》里頭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2018-05-31
-
散文創作依舊要背靠中國傳統文學理論
在我看來,中國散文創作的來源依舊也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學理論。
2018-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