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不想和任何人綁定”
當下中國的文學界有一種最新的現象,那就是Z世代文學的興起。
2020-11-25
-
宗城:被遮蔽的青年寫作
曾參與某個朋友攢的局,來者多是研究文學的,談及網絡文學,其中一個學者不客氣地說:“網絡文學,我都不怎么看。
關鍵詞:  青年寫作2020-11-24
-
用生態(tài)文學播撒“綠水青山”的種子
李青松,生態(tài)文學作家。
-
重視創(chuàng)意寫作 激發(fā)創(chuàng)作活力
核心閱讀 創(chuàng)意寫作既要借鑒吸納國際發(fā)展經驗,更需要結合國情,充分考慮創(chuàng)作者的實際情況和實際需要 現實生活是豐富礦藏,創(chuàng)作者想要將其充分開掘,還要磨礪自己的工具,使之更稱手。
關鍵詞:  創(chuàng)意寫作張悅然2020-11-24
-
張清華:如何將現實經驗升華為精神性命題
很多時候,人的想象力趕不上現實,尤其是在變動不居的時代。
-
青年小說家的媒介情感與“新”寫實
時至今日,不同媒介之間所締造的價值觀念和敘事秩序,早已借助信息技術發(fā)生了產業(yè)性融合,媒介文化的交錯共生成為日常生活感覺結構的基本元素,互媒性的景觀與體驗已經很難再引起大范圍的文化震驚,不過文學對于如何深入當下信息時代的社會生活,如何表現媒介社會中人之精神狀況,似乎仍有些力不從心,批評界對于媒介轉型時期文學經驗的把握,整體上仍存在著知識性進益的空間。
-
文學與城市精神
現當代文學史上已有的經典之作,大多書寫鄉(xiāng)村。
-
當代詩壇爭鳴之“征文體”
編者按 當下詩壇,詩歌活動層出不窮,其中以征文競賽為主要形式的活動更受到廣泛關注。
-
21世紀頭二十年中國影視潮:流動回溯的現代性影像
站在2020年時間節(jié)點上回望,21世紀頭二十年中國影視依稀浮現出一個大體集中的概略型面貌。
-
再談文學的限制與嬗變
我曾在《文學經驗已經限制了我們》一文中,指出文學用經典和傳統(tǒng)締造了某種范式,成為一個比較公共而模糊的文學規(guī)范,這種文學經驗已經限制了文學在當下的本質性發(fā)展。
-
當代詩歌的古典表情
要為90年代以來的當代詩歌勾勒一個清晰的輪廓并非易事,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慣性的抒情機制、意識形態(tài)的邏輯鏈條、一呼百應的口號魅惑,它們在這么一個日益分化的時代都趨于潰散。
-
丁帆:站在動蕩世界的交匯點,我們如何耐心地剖析一部超長篇文本?
一位主編朋友介紹這部長篇小說讓我看,因為忙著搬家一直擱置了,我奇怪這部小說居然請過那么多名家開過研討會,卻沒有人寫過真正意義上的評論文字,思忖再三,頓悟原因有二:作為單部長篇小說,洋洋灑灑近70萬字的篇幅,已然超出了一個進入21世紀新時代閱讀者的閱讀耐心,讓一個習慣了快速閱讀的人花上一個星期去讀一部情節(jié)并不緊張,描寫并不是處處出彩的小說,那是需要足夠耐心的。
-
現代詩人新論:主體性的正面形塑
● 摘 要 詩歌文本的構成,比一般文類更多植入詩人主體性。
-
蔡家園:鄉(xiāng)村題材創(chuàng)作的突圍
毋庸諱言,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鄉(xiāng)村題材創(chuàng)作居于特殊地位。
關鍵詞:  鄉(xiāng)村題材文學作品2020-11-09
-
當代中國語境下“科幻”概念的生成
內容提要 關于“科學幻想小說”內部科學性與文學性的關系,學界大多在理論層面展開辯駁,而在歷史語境中考察科幻概念的生成與影響,則是更具開拓性的嘗試。
-
周榮:把你種在這片土地
不妨將2018年的“匿名作家計劃”視為雙雪濤、班宇、鄭執(zhí)三人的一次“集體出場”,盡管這次“集體出場”純屬偶然——因為是“匿名”,所有參賽者都不以真名出現,在大獎揭曉前,彼此互不知情。
-
非虛構寫作:獵奇,異常新聞還是社會學研究?
非虛構作為一個概念,從美國被引進到中國大陸,最早應該可追溯到1980年。
-
當代廣西鄉(xiāng)土敘事探微
縱觀中國現當代文學發(fā)展史,廣西文學始終與國內文藝的大思潮保持著或隱或顯的共振關系,其中難以合流與化約的剩余物,便是異質性的所在。
關鍵詞:  廣西鄉(xiāng)土敘事2020-11-04
-
復雜性科學能否解釋文藝作品?
美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從來都不是小眾觀念,相反,歷史上自然觀和文藝觀統(tǒng)一才是主流。
-
崔昕平:當代文學場域中的兒童文學走向
一方面,沒有足夠明晰的、基于作家主體的思想認識與精神灌注,不足以支撐一部現實主義作品穿越時代的典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