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藝批評的現狀與對策
徐漣(主持人):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參加第33期“藝海問道”文化論壇。
-
破除詩詞創作和學術研究的壁壘
詩詞創作和學術研究的長期對立值得警惕和深思,只有破除詩詞創作和學術研究的層層壁壘,打通它們之間的關聯,當代詩詞才會真正地走向繁榮,從而在中國文學史里擁有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
“點贊”式批評被濫用以后
我們今天認為依然有效的文學批評是和五四新文學所確立的文學概念以及文學制度相配套的。
關鍵詞:  文學批評2020-12-23
-
“復調”的可能性
“復調”在文學中毫無疑問是種“拿來”,是比喻性質的——它轉借自音樂術語,就像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中指出的那樣,或者米蘭·昆德拉在《關于結構藝術的對話》中談及的那樣:“在音樂中復調就是兩種或多種聲音(旋律的樂譜線)同時呈現,它們是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同時又仍然保持著其相對的獨立性。
-
宮銘杉:她們的歌
2016年,當諾貝爾文學獎以“having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tradition”為由頒給鮑勃·迪倫時,音樂界和文學界都為之震動。
-
三十歲的鈣化灶:關于青年寫作的“折舊”問題
01 如今是2020年。
-
漫談小說和電影:把故事包括在外
前段時間有個電子書網站做廣告,把電影和原著小說對比,凡是刪減部分,就用馬克筆在書上狠狠涂黑,意思是:看看你們錯過了多少! 效果還挺觸目,但不見得真能促進閱讀。
-
李浩:想象力的飛升和落實
想象力的飛升和落實 文/李?浩 藝術的想象力值得強調,而且怎么強調都不過分。
關鍵詞:  想象力2020-12-18
-
王安憶:與人群不能協調是藝術家沉重的命運
小說的情感問題 王安憶 這堂課我要講小說的感情問題。
關鍵詞:  小說創作2020-12-18
-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共同體建構中的中華文化基因
作為世界級城市群,系連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之間脈絡依靠的是共同的中華文化基因。
關鍵詞:  粵港澳大灣區2020-12-18
-
王德勝:文藝批評的意圖化存在及其實現
摘要:文藝批評把解決具體作品以及圍繞其上的各種意義問題當作義務,批評的最終實現則回到最初對解釋的需要。
關鍵詞:  文藝批評2020-12-17
-
可能之路的確立與途徑 ——關于當下文學批評的實踐與思考
當“后浪”變成“前浪” 太原學院教授劉媛媛(以下簡稱“劉”):非常高興邀請到四位年輕才俊做這個訪談!山西評論界素有三分天下之說,四位恰好代表這三方:春平和白杰來自高校,自然是高校派;王姝來自作協,是作協派;朝軍在出版界,當然是媒體派的代言。
關鍵詞:  文學批評2020-12-17
-
陳劍暉:“粵派批評”的緣起、發展路徑與前瞻
一、一個現象級的文化現象 2016年夏天,暨南大學中國文藝評論基地、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羊城晚報》等單位聯合舉辦“文學評論與20世紀中國文學史的生成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的近百名學者和文藝理論批評家與會。
-
“新生代”軍旅文學的多種可能性
“軍旅文學”這個概念,是從1990年代開始逐漸被廣泛使用的。
-
新時代詩歌與傳媒融合發展的向度
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
李音:用病痛創造敘事
一、精神疾病的“去隱喻化”與“再隱喻化”:桑塔格與《劉曉東》 1978年,蘇珊?桑塔格的《作為隱喻的疾病》問世,這篇重要的批判文章肇始于她與癌癥搏斗的親身經驗。
-
文學批評的主體人格建構
時間的腳步實在匆忙,自打1988年發表第一篇文學批評文章,介入到當代文學批評中來,不知不覺間,已有近30年的時間了。
關鍵詞:  文學批評2020-12-16
-
沒有爭論就沒有批評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向西方學習業已成為宏大的時代潮流,西方繁復的文學觀念和方法極大地開闊了我們的文學視野,也以鏡像的方式清晰了我們的文學位置。
關鍵詞:  文學批評2020-12-16
-
“新文化大散文”與“非虛構寫作”:當下散文寫作新動向
李娟的《冬牧場》是散文“非虛構寫作”的代表作,作者深入新疆阿勒泰冬季牧場,四個月、零距離記述冬牧場的點點滴滴。
-
中國當代文學會議研究新路徑
形式多樣、規模不定、等級有別的各種文學會議既是當代文學的鮮活內容,也是中國文壇的特有制度。
關鍵詞:  文學制度20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