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實·事件·寓言:重新發現“現實主義”
摘要:“現實主義”原本是一個特指的概念,是科學主義取代了古典主義、取代了宗教的幻象之后產生的文體及觀念意識。
-
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與人性概念的辨析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文學倫理學批評與人性概念的辨析”。
-
向以鮮:口語詩的緣起與變遷
“口語”一詞出現較晚,大約在漢代才開始被人使用。
-
師力斌:從古典詩學傳統看新詩批評的建構
新詩已過百年,數量巨大無比,實績蔚為可觀,但與古詩相比,新詩經典的認同度卻不那么理想。
-
重估青年寫作的新古典時刻
青年寫作者完全可以從科幻敘事等等一些有強大號召力的類型文學中獲得啟發,以此重構我們的文學價值認知,以更宏大的視野來理解和建構屬于這一轉型時代的歷史、現實和未來。
-
作為人類是一種實踐
資本、權力、身體、欲望、科技、信息乃至現代生活方式本身等等都成為新的“趨魅”的路徑和方式,現代自我在“去魅”的同時又被“新魅”所遮蔽。
-
朱光潛:戲劇和人生之中本來要有一種距離
莎士比亞說得好:世界只是一座舞臺,生命只是一個可憐的戲角。
-
從“失敗青年”到“文學新人”有多遠?
全球化的今天并不是一個只需關心日常生活喜怒哀樂的“小時代”,時代在呼喚更多具有時代精神的新人形象出現。
-
謝有順:通俗與通雅同樣重要
這些年,文學正在發生巨變。
-
刁克利:文學之真與非虛構作者的角色
摘 要 文學之真的命題由來已久,文學觀念的區別在于對文學之真的闡發有異,文學體裁也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變化。
-
誰、為何、什么以及怎樣——關于人工智能寫作的斷想
作為當下中國文壇較為熱門的話題,“人工智能寫作”與“創意寫作”都在一定程度上挑戰著傳統的寫作模式與格局。
-
新時代文學創作的現實性與創新性
中國文學的偉大之處在于既能不斷吸收前代精華又總能與世推移,不斷創造新形式與新形態,以書寫中華民族、中國人民的生活史與心靈史。
2020-08-19
-
寫給女兒的一本書
我的寫作方向發生變化,應該是在2008年之后,同絕大多數當代中國作家一樣,由于受底層文學思潮的影響,至少有那么六七年光景,不再去寫與上世紀那段特殊歷史相關的小說。
-
把握好文學批評的民間立場
從文學和文化史的角度看,民間一直是一個生機勃勃的話語場域,龐雜而具象,就起源而言,是詩詞曲賦、戲曲雜劇、話本小說等文學形式最早的盛放空間;從類型上看,變動不居,在不同歷史時期也會表現為不同的民間類型;與此同時,民間也隱含著極為根深蒂固的中國人看待社會政治傳統思維的歷史記憶。
-
創意寫作:返本開新再出發
“高校能培養作家嗎?”“寫作能教嗎?”圍繞大學“創意寫作”培養模式的相關討論,長期以來不僅受到文學界、教育界的關注,也每每成為公眾關心的熱門話題。
-
散文批評的多維視角
2020-08-12
-
張定浩:小說與事件
一 在特里·伊格爾頓的近作《文學事件》中,對“什么是文學”的重新思考,意外地從追溯一個古老的經院哲學問題開始,即實在論和唯名論之間的爭議。
-
艾偉:中國經驗及其精神性
金宇澄先生的長篇《繁花》可能是近年來被談論最多的小說之一,是一部現象級的作品,我一字不漏讀過,很喜歡。
2020-08-08
-
朱中原:批評家要有自己的腔調
在書法界,經常有人說書法家要讀書做學問,可是書法家老不接受,于是就形成了兩相對峙的形態。
-
堅守軍旅文學的美學風范
新世紀以來,軍旅文學發展取得了較為豐碩的實績,卻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尤其需要回答“我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中國軍旅文學的每一次繁榮發展都是一次自身覺悟覺醒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準確把握中國時代發展主潮,探索重建當代軍人精神世界,始終堅持軍旅文學發展特殊規律,鑄就足以代表一個時代中國軍人精神風貌的美學風范,為強軍歷史使命提供強大精神動力,進而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