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秀海:天心在民
我這個月69周歲,明年就70歲了。
2023-10-07
-
李駿虎:《老萬的飯局》
經常遭受朋友批評,說我不愛參加飯局。
2023-10-07
-
陳思安:那些我偶爾會想的事兒……
1 我一直對攝影師眼中的世界感到好奇。
2023-09-25
-
房偉:高校不是象牙塔
《余墨》是我的高校知識分子系列小說之一。
2023-09-25
-
雖然:如是我聞
我平時住在縣里,我的活動范圍很小,僅限于單位附近和城西北的里城道鄉。
2023-09-25
-
尋找都市中的心靈寄托
2010年,我從內地考入香港的高校求學,到如今已過去十多年。
2023-09-25
-
器物對人間的回眸一笑
當我寫下《包漿》開頭的第一個句子的時候,恍然覺得一扇緊閉的門正向我悄然打開。
2023-09-21
-
虹影:母親,我總是通過別人才知道你的事
不止一次我走在小說中那座奇特的橋上,橋上有房子有動物,有少年葉子,有女孩小六,我跟在他們身后,走著走著,很難邁開腳。
2023-09-21
-
《少年與湖》:十年一小步
十年前,我有幸在《當代》,也是在第五期,發表了中篇小說《遭遇一九五〇年的無名連》。
2023-09-21
-
《萬古暖陽》:抵達真愛的方法
在我看來,自己這部新作《萬古暖陽》有“再來”的意味,因為我曾一度喪失對小說寫作的熱情。
2023-09-21
-
《萬有引力》創作談:無稽的實驗
最早是朋友C,問我既然能看到她的微信,為什么在微博上發消息說自己上不了網絡。
2023-09-20
-
顧文艷:重新跳進去
很多年份其實都沒什么特別的,稀松平常。
2023-09-19
-
《野闊月涌》:讓故鄉在月光下重新生長
《野闊月涌》很難被凝定于單一主題下概括,如作者所言:“三十年點滴積累,時間‘散’;多記所聞所見,選材‘散’;沒有中心話題,主題‘散’。
2023-09-18
-
《越過》:故鄉回望與民族文化的守護
故鄉是文學創作的重要母題之一,然而,在不同的時代和地域,作家們對于故鄉的情感體驗也是不一樣的。
2023-09-18
-
男人的故鄉在地上,女人的老家在天上
有年在沙巴,潛水的時候,一個朋友的腳被海膽扎了。
2023-09-18
-
生活的饋贈:刺與珍珠
如果要追溯,小說《禮物》的起點是一個視頻里深夜被養老院工作人員毆打的老人。
2023-09-18
-
賈平凹:創作屬于我們品種的作品
平常讀書,讀中外經典名著,讀同時代前輩作家、同輩作家、年輕作家作品,我關注的是他們在寫什么和怎么寫,一邊讀一邊思考,他們為什么寫了這類題材,我怎么沒注意到這方面題材,他們這么寫,而我寫這類題材時又會怎么寫?也就關注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看見了什么,看到的東西是別人曾經看到過的,還是別人沒看到的他卻看到了?為什么他們能看見,我沒有看到?那么,參加作品研討會,不論是研討我的作品還是研討別人的作品,我要了解更多的人尤其是評論家是如何關注時代和社會的,是如何認識時代和社會中的種種矛盾以及人性的新的呈現,是如何認識當下文學思潮、文學觀念的變化的。
2023-09-14
-
丁力:把生活的感悟創作成小說
上帝說:“仇人就是你身邊最親的人。
2023-09-14
-
肖勤:唯愛與希望能潤澤生命之樹
很多人都覺得奇怪,我不學醫,為什么要寫這么一個“難搞定”的長篇。
2023-09-14
-
“生活批評”何為?
2022年底,我出了一本書《生活批評:后理論時代的文學批評新范式》,有朋友看到書訊,問:“什么是生活批評?是強調文學與生活的關系嗎?”我回答:“是強調文學與生活的關系,但又和傳統的社會歷史批評有鮮明的差異。
202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