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雨倒立著回到天上——閱讀何向陽
2018年春天的某個夜晚,我偶然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轉發的一首詩,是何向陽的《低語》。我隨意點開,看完之后沉默了許久。坦率地說,我被何向陽深深感動了。作為與她認識了三十余年的人,我意識到何向陽的寫作或者說何向陽本人出現了重大變化:她在與自我的相處與對峙中,在與世界的對話與頡頏中,建立了自己新的美學。換句話說,她重新出發,找到了另一個自己,并且艱難地完成了自己。她在詩中說,她越來越喜歡微小的事物,湖水上的晨曦,船槳劃過的漣漪,蜻蜓點水的微瀾;越來越接近幽暗的事物,舊城墻斑駁的皺紋,沉思于暮色中的古寺,手背上香炷的灼傷。她繼而坦言,她如此羞怯地想著那些細枝末節,越來越傾心一粒種子破土的沖動。接下來讓我在驚訝中沉默,在沉默中感動的,帶有方向性的句子出現了:
一滴雨倒立著
回到天上
只有感覺極為精微的人,才會注意到了地面上濺起的水滴;只有接近了幽暗事物但仍然具有理想主義傾向的詩人,才會用語言拉長那濺起的動作。何向陽賦予它往返的能量,讓它砸向塵世,讓它反射著重新回到天上,讓它永生。何向陽并不是沒有感受到這種理想主義所帶來的消耗,所以接下來那“劃破夜空”的“一聲啼哭”,既可以認為這是何向陽無法抑制的嘆息的放大,也可以認為這是蒼頡作書引發的夜哭。與此同時,由微小事物所構成的世界的這一面,與世界的原初形象合而為一,正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所以,何向陽最后寫到:群山緘默,排列成行。
我的這種閱讀體會,自然首先源于我對何向陽的認知:我幾乎讀過她的所有詩文,有的篇章還讀得很細;我認識她已有三十余年,對她的學識與風度常常遙致敬意。回想與何向陽的相遇,我至今難以忘記對何向陽書房的最初印象。九十年代初的一個晚上,何向陽的師兄、如今的著名出版人曹元勇帶我去見何向陽。她的父親,著名作家、河南省德高望重的文聯主席南丁先生,打開防盜門的那一瞬間,他那溫煦而審慎的目光,就使我意識到何向陽是一個受到精心培育、悉心呵護的人,而不同的成長經歷使得我與她屬于兩個不同的世界。單是她那獨立的寬大的書房就夠人吃驚了,更讓人吃驚的是在她的書房門口,我迎面看到了張承志的巨幅畫像,那個猶如梵高被割了耳朵之后的畫像。我現在可以說出我的真實感覺了:那個時候的我,就像如今在何向陽詩歌里出現的“微小的事物”,不,不是她寫到的“微小的事物”,而是“卑微的事物”。這就可以理解,當她請我們坐下的時候,我為什么會手足無措。
我也曾是《黑駿馬》《北方的河》《綠夜》《黃泥小屋》《大坂》的熱愛者,至今我也愿意承認那是杰作,并且還會課堂上講述這些作品。但是,我確實難以理解一個批評家對一個當代作家竟然熱愛到如此程度。就張承志的具體作品而言,我對他在《綠夜》中展示的矛盾和困惑更感興趣。事隔多年,我還記得那篇小說中的小奧云娜形象是如何毀滅的。這部發表于1982年的小說,其實可以看成尋根派文學之濫觴。小奧云娜這個形象有別于張承志小說中常見的草原女兒的形象,與鐵凝的《村路帶我回家》中的喬葉葉一起,在相當大 的程度上,代表了那個時代思考的深度和向度。當然,如果聯系到張承志的整體創作,這可能就是我的誤讀了。我已不記得當時是否與何向陽對此有過討論。我后來知道的是,由于熱愛《北方的河》,何向陽竟然背起行囊,行走于大野,在黃土高原疾走多日。這當然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因為幾年之后她還將再度出發,沿著黃河騎馬向西直抵巴顏喀拉山,然后再折返東進,提燈而行直至黃河入海口:覽百川之洪壯兮,莫尚美于黃河;潛昆侖之峻極兮,出積石之嵯峨。這位中原的女兒,當她蹈行于這種“遠方的生活”,個中千般辛苦,大概只有她本人知道。現在要問的是,這一切全是因為張承志的那篇小說嗎?不,我應該說,這是因為張承志的那篇小說,點燃了她內心的篝火,使這位溫柔如銀的中原的女兒頓時變得火灼似金。
實際上,我傾向于把她的這種蹈行,這種“一帶一路”式的西行與東進,看成她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塑造的過程;她騎著馬,在尋找自己的形象,要讓那個形象與“紙上的形象重逢”。對年輕時代的何向陽來說,這個起始就是“朝圣”,就是投入父兄的精神王國,就是躍入鏡中,而這只是一段漫長的精神孤旅的起始。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理解她為何將隨后的著作命名為《朝圣的故事或在路上》。我想,這本書一定深得孤傲的張承志的滿意。張承志在《北方的河》的題記中說,“我相信,會有一個公正而深刻的認識來為我們總結的:那時我們這一代獨有的奮斗、思索、烙印和選擇才會顯露其意義。但那時我們也將為自己曾有的幼稚、錯誤和局限而后悔,更會感慨自己無法重新生活。這是一種深刻的悲觀的基礎。”張承志一定沒有料到,是年輕的何向陽代表著未來對他們那一代“獨有的奮斗、思索、烙印和選擇”進行了總結,而且是在他們還未曾對自己的“幼稚、錯誤和局限而后悔”之時。我想就此多說一句,對于何向陽,她在“朝圣”過程中所拓開的那個空間,那個需要用更多的生命體驗來充實的空間,可能比張承志當時所意識到的空間還要大,所以需要一直“在路上”:
肩上是風,已是許多年了。沿著大地,到處是藍色的道路。
“肩上是風”的何向陽,年輕時代的何向陽,養尊處優的何向陽,可以優雅地談論文學,也可以優雅地談論遠方的何向陽,確實如她所說是個“朝圣”的人。“朝圣”使她純粹,使她眼里揉不得一星半點的沙子,使她專注于美好或者說圣潔的事物,使她對于人的要求變得極為嚴格,使得她把“人格”一詞變成對人的合理性要求。在何向陽的辭典里,“人格”確實是所有關鍵詞中的關鍵詞,包含著她對人生、對立命、對幸福的理解,也包含著她對文學的理解,即如何把創造“理想人格”看成文學的方法和目的。我可以想象到,在閱讀絕大多數當代作品的時候,她一定失望極了,以致眉頭微蹙,茶飯不思。這也使得作為批評家的何向陽,不時地將它們放下,而去寫作自己的詩歌和批評性散文作品。如果當代作家沒有提供個案,那么她就把目光投向人類精神史上的那些卓絕的個案,投向大自然。這個時候的何向陽,面對著那些困厄的先賢她是個自由的人,面對著花開花落她是個幸福的人。她在那里尋找她所要尋找的理想人格,她把風景本身也看成理想人格的化身,如行吟澤畔的屈原之于秋蘭兮麋蕪。她如此細致入微地理解他們與它們,這種理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悄悄滲入她的語言幽谷,與她的寫作完整地聯系在一起,成為她的寫作與批評最重要的特征。她的語言給人的最突出的印象就是雅正。她的雅正源于思無邪,她的思無邪源于高古,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澡雪春秋”,就是“所思在遠道”。
所以,在我們共同成長的整個九十年代,閱讀何向陽的文章,我在感動之余常常會有一種嬰兒垂老淚,雛鳳發舊聲的感覺。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對于八十年代興起的形形色色的形式主義批評,何向陽寧愿保持著適當的間距。作為一個女性批評家,她甚至對于九十年代興起的女性主義批評也有著足夠的審慎。隨后,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出現了,當人們有感于知識分類的局限與困擾,當人們感覺到批評的倫理學轉向成為一種必須和事實的時候,何向陽當初的堅持便顯示出了她的判斷和定力,所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倫理批評當然不是簡單的道德批評,即便是道德批評,其中所謂的“道德”也是伊格爾頓所說的,是“偉大的小說家所理解的道德”,其間包含著對細微差別的理解與專注,意識到其中有著錯綜復雜的層次和結構。而對于由人格批評發展而來的何向陽的批評來說,此種批評倫理幾乎是原生性的,本來就是她根本的觀念和方法。如果打個比方,我可以說,許多年來她果真有如一塊礁石,任憑風吹雨打,任憑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礁石突立
你不在礁石
之上
你在哪里
現在,我的回憶如同那塊承受著驚濤的礁石,要進入一個痛苦的范疇了,但這是無可回避的。我要說,當代生活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我們的命運總是要被改變,甚至被粉碎。形格勢緊,如果你活著,你就不得不應物變化,恕而后行。我現在還記得,何向陽第一次向我透露她將調入北京工作時的表情。在一個會議的間隙,她說我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見。她的平靜和溫婉一如既往,但她說出的事實卻讓我沉默良久。我首先是替河南感到惋惜,河南的人才流失,尤其是文化界的人才流失,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何向陽的離去,更是意味著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河南的文學批評將出現重大斷層,而且無法彌補。在此之前,魯樞元、王鴻生、耿占春、艾云等人的離去,已經使河南文學突然間千瘡百孔,創作與批評的對話幾近消失。好在何向陽留下了,看來還將永遠留在這里,這無疑是河南之幸。當是時也,何向陽已經拿到了河南能夠給她的眾多榮譽,只要她能留下來,更多的榮譽、地位對她來說簡直如探囊取物。甚至都不需要她去“探囊”,囊中之物就會自動地擺放在她的案頭。所以,聞聽此言,我不免有些驚訝。我自認為了解何向陽的“青衿之志”,所以我模棱兩可說道,不妨考慮,也不妨再考慮考慮。前者似乎已接受了她的遠行,后者似乎又勸她留下。為了突出后面一層意思,會議結束之后我又委婉地提醒她,長安米貴,居大不易。話一出口,我就意識到這種提醒是多余的,在她看來甚至是庸常的。對于迷戀孤旅與長風、天籟與馬燈,相信神的靈真的在水上運行的何向陽來說,她或許是把北京當作更靠近“遠方”的地方了,那個“遠方的生活”已在催促她盡快啟程。果然,不久便聽說她已赴京上任,我只能相信履踐致遠對她是件好事。
我幾乎可以認定,何向陽是在來到北京之后,才真正深刻地進入日常生活的,“居大不易”不再是一句話,而是一個堅硬的、粗糙的、針腳畢露的現實,或者如她所言是“洶涌的海浪”。不久之后,我竟然也因為家庭原因來到了北京。但至少從表面上看,我與她還是有很大的區別:她是進入日常生活,而我則是被卷入日常生活。但無論你是進入還是被卷入,那種“洶涌的海浪”都會主你沉浮,讓你腳不沾地。在某個會議或者朋友小聚之時,我們還會偶爾見面。何向陽的沉靜、典雅、知性似乎一如往昔,但我漸漸看出了她的不由自主。我們都已人到中年,正在經歷著人世滄桑,歲月、生活、身體正一步步露出它猙獰的面孔。對任何人而言,這都是一個從“青青子衿”到“錦瑟無端”的過程,而對她尤其如此。托爾斯泰說,對男人來說衰老是個意外,其實對容貌秀美、風姿綽約的女人來說,更是個意外。早年于孤旅中相擁的長風,此時已演變為蕭瑟的秋風。何向陽在生活中從來不是一個喜歡傾訴的人,她對專業之外的交談總是保持著慎重。但是,從她的只言片語中,我仍能感受到她勉為其難的抗拒,她的“遲疑”:一張笑臉并不跟從另一張笑臉,一陣風并不追逐另一陣風。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她只能提醒自己:
喏
緩行
那個牌子上
寫得清楚
沉穩
緩行?哪有那么容易,因為與風俱來的,是生命已經加速,我們已被拋入命運的激流險灘。此刻,一個不能忘卻的場景在我眼前閃現。我們曾因為各自母親的病痛而在醫院電梯意外相遇,我們兩眼對著看,心中起愁怨。后來,在病房外面的院子里,我們在昏暗中站立,塵灰在緩緩下降,而我們仿佛處在時間的盡頭。我是否應該化用昌耀的詩,來描述那個難言的時刻:靜極,誰的嘆噓?黃河此刻風雨。在隨后的一個時間,何向陽本人也病了,“第一刀四十三歲落于子宮/第二刀四十五歲落于腹部/第三刀四十九歲結印左乳”。哦,所有人的命運,實際上只存在于一個瞬間,那就是徹底覺醒到自己究竟是誰的那一刻。這是虛無主義分子博爾赫斯說的,但他所說的這個“覺醒”,卻又是積極的,是一種積極的虛無。這是我的感受,何向陽是否有類似的感受,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接下來,她的父親,為河南文學事業立下了豐功偉績的南丁先生,遽然去世了。我,作為與何向陽相識多年的同鄉、同道,甚至都不知道該如何安慰她了。我想,即便“在被洗去了知識分子身份的形象里,重拾一顆知識分子的心”,也無法抵御這種創痛。此刻,我想起了何向陽的《此刻》:
此刻地鐵
燈光轉暗 車廂沉寂
突然來臨的靜默
好似時間被誰裁掉
此刻深夜
我對人生的奧秘
并不全然了解
比如 血與鈣
骨
密度
愛或苦
何向陽的句子越來越短,它們剎那間涌現,有如詩人一邊喘氣一邊寫字,有如士兵一邊咳嗽一邊射擊。正如她在一首詩中所描述的:臥病于床,看月亮如何從圓滿變成了一半。在中年的時空中,她的病痛疊加著父母去世帶來的哀痛并因此倍增。我們如何想象,這是那個優雅的女性所能承受的一切?在我的想象中,此時任何微小的事物都能將她擊垮,任何一片泥濘都可以將她放倒在地。現在,我不能不佩服何向陽的堅強;我不能不相信,正是她從年輕時代就習得的知識、情感、價值和宗教般的信仰,才使她能夠屹立不倒:
我的腳是否穿越泥濘
決定于這雙手能否撥亮神燈
奇跡就是這個時候發生的,我甚至愿意用矛盾修辭的方式稱之為“日常生活的神跡”。早年置身于孤旅、沐浴于長風的何向陽,當她以“向死而生”的勇氣,把這一切當作無可躲避的修行,她就在天光與陰影中真切看到了神的靈運行在水上,運行于她早年傾心描述過的蘋果樹、梨樹、苦楝樹與波斯菊、金盞花、葡萄花之上。只是此時它們不再是單純的美好的事物,不是處于“遠方”,不是夢幻之物,而是一個可以隨時觸摸并與我相融的實體。我想,在某種意義上,此時的何向陽也可以理解為一個“泛神論”者:她對造物的奇妙懷著內心的感恩,對轉瞬即逝的美感懷著深切的體察。如今,我可以在她的詩文看到,她不僅在微小的事物中品嘗著豐盈,而且將當初引發痛苦的誘因轉換為一種催生的力量。命運就像郵差一樣總敲兩次門,這一次命運給何向陽送來了鏡中的恩典。鏡子內外,就這樣因雙向同構成而成為整體,又因相互發明而成為自己。它們與緩慢落下的塵灰、舊城墻上斑駁的皺紋,手背上的灼傷、吊瓶等“幽暗的事物”一起,如地老天荒般的愛,在“幽暗”中蕩漾:
仿佛暗示了某種機緣
仿佛證明了某種結果
這機緣與結果無處不在。它們與倒立的水滴一起升騰,直至天宇,然后再度落下,進入何向陽的詩篇。微小與博大就這樣親密無間,在何向陽的吟誦中,“從生到生,從開始到開始”。我記得何向陽曾經多次說過,她更愛一首詩還未寫出的部分,猶如深愛人群中一直沉默的詩人。現在我想對何向陽說,你就是那個沉默的詩人,雖然你已經寫出了那么多詩篇;你通過寫出的部分,已經塑造了你自己的形象。何向陽,現在我分明看到了,那個騎在馬上的你,已與紙上的你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