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給“科普文學”一席之地
一 談起科普,長期以來,在人們的心目中所謂科普作品就是科技知識淺說文章的代名詞。
-
大教堂和飛鳥:評《莫比烏斯時空》
《莫比烏斯時空》 作者:顧適 新星出版社 出品:八光分文化 2020年3月 在若澤·薩拉馬戈的《修道院紀事》中,曾經出現了兩項曠世奇偉的超級工程:其一是葡萄牙國王傾全國之力搭建的宏偉修道院;其二是一名瘋子神父、一名斷手老兵和一名女巫靠收集人的靈魂來和以太相互作用,形成升力,從而飛向天空的機械大鳥。
-
《創造性:人類創新的科學》:科學透鏡下的天機
原標題:科學透鏡下的天機 文以成卷,書以載道。
關鍵詞:  《創造性:人類創新的科學》黃鳴奮薦書世界讀書日創造性2020-04-23
-
顧適訪談: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前面一段時間采訪的作者都是男生,已經有讀者問了,我們美麗的女科幻作者在哪里?好吧,今天就先介紹一位如同古典交響樂的知性美女——顧適。
-
宇宙浩渺,尋不盡中國味道
科幻中國系列 主編:董仁威 超俠 科學普及出版社 2020年2月出版 長時間以來,科幻作品都被戴著“舶來品”的帽子,似乎鮮有中國味道。
-
寶樹訪談: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說起新生代科幻作家,有一位奇人不可不提,靠《三體X:觀想之宙》在科幻圈出道,一出道就在極短時間內高產了一大批高質量科幻小說的——寶樹。
-
《下町火箭》:火箭味兒的鮮雞湯
作者: [日]池井戶潤 譯者: 呂靈芝 新星出版社 2019年8月 《下町火箭》是日本作者池井戶潤的小說,2011年獲得日本文學大獎“直木獎”。
-
《人民文學》2019年科幻小輯評論
此次評論的三篇小說來自《人民文學》2019年11期科幻小輯,作者分別是凌晨、羅隆翔和夏笳。
-
郭曰方:我在科學詩創作中遵循的幾個基本原則
詩歌是文學中的文學,是文學皇冠上最燦爛的寶石。
-
《呼吸》:與姜一起思考熵增宇宙
原標題:與姜一起思考熵增宇宙 ——評特德·姜科幻選集《呼吸》 《呼吸》 作者: [美] 特德·姜 譯者: 耿輝 / Ent / 李克勤 / 姚向輝 譯林出版社 2019年12月 美籍華裔作家特德·姜(Ted Chiang)2019年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呼吸》(Exhalation),收錄了他從2007年至2019年的9部小說(其中5篇曾在2015年譯林出版社簡體中文版《軟件體的生命周期》中收錄)。
-
文本的中性:人工智能對作者文學的挑戰
微軟小冰出版詩集給諸多領域帶來新挑戰:法律上的版權問題、社會學層面的倫理問題、技術與藝術的關系問題、寫作學上的主體獨創與結構化寫作問題。
-
李楊:《三體》與“文學”
摘要:《三體》對民族國家意識、線性時間與歷史意識以及人性基本元素如道德、責任、信仰、文明的全面解構,構成了對“當代文學史”乃至“當代文學”的挑戰,亦為“文學”認識自身的歷史性,為文學的自省與反思提供了重要的契機。
-
科普創作經驗談:技巧、原則與懷疑精神
一、四個半法門 我的科普技巧大致可歸納為“四個半法門”。
-
疫情之下圖書為啥火?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與疫情有關的虛構和非虛構作品,引起了讀者的熱切關注。
-
馬傳思《螻蟻之城》:非典型的典型青少年科幻
科幻作家馬傳思說他的《螻蟻之城》是一部寫給初中生讀者的青少年科幻小說。
-
吳巖訪談: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科幻圈專注于科幻學術研究的,很少有不知道吳巖老師的,因為他是近些年來,始終引導中國科幻領域學術研究的帶頭人,也是一直在開拓新科幻研究方向的領路人。
-
2019年中國科幻圖書盤點:全面勃發,多元綻放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新中國科幻蜿蜒發展的第70個年頭。
-
韓松:科幻的十三個關鍵詞
一、高概念 第一個關鍵詞是“高概念”。
-
李云雷:打造當代通俗文學經典
核心閱讀 嚴肅文學也可寫得通俗,通俗文學亦可成就經典,大眾性與藝術性的融合才是文學的理想境界 當前我國通俗文學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顯示出巨大優勢:一是創作者與讀者數量巨大,二是類型的成熟與多樣化,三是代表性作家作品不斷涌現,四是與讀者充分交流互動 如何突破固有模式,融入個人獨特創造,考驗著一個作家的本事和膽識。
-
重讀韓松《醫院》:在鬼魅徘徊之地
原標題:在鬼魅徘徊之地——重讀韓松《醫院》 科幻作家韓松的長篇小說《醫院》,不僅有著獨一無二、無法模仿的個人風格,同時也如懸棺一般封存著我們的社會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