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日報》上的臧克家足跡
● 1954年7月14日,刊發臧克家的詩《我用小聲念著你的名字——紀念巴勃羅·聶魯達五十壽辰》,其中寫道:你站在人民行列的前頭,/吹著那有力的詩的號角,/不管這聲音從什么地方發出,/整個的世界都能夠聽到。
-
外公臧克家:學知不足 文如其人
我是家里第三代中最小的一個,與外公臧克家只相處了短短十三載。
-
謝其章:張愛玲的投稿路徑
《雜志》月刊上的張愛玲照片 九歲,相當于現在的小學二三年級,張愛玲便邁出了賣稿生涯第一步: 記者先生 我今年九歲因為英文不夠所以還沒有進學堂現在先在家里補英文明年大約可以考四年級了前天我看見附刊編輯室的啟事我想起我在杭州的日記來所以寄給你看看不知你可嫌太長了不我常常喜歡畫畫子可是不像你們報上那天登的孫中山的兒子那一流的畫子是娃娃古裝的人喜歡填顏色你如果要我就寄給你看看祝你快樂 沒有標點的“第一封投稿信” 這封信題為“第一封投稿信”,刊在1944年12月初版《流言》第123頁,作為《存稿》的配圖。
-
《大家》與張愛玲友善
一九四五年八月之后,上海的文化期刊有過幾個月的間歇,又繁榮起來。
-
許子東:張愛玲與香港
在張愛玲的作品里,香港傳奇與上海故事常常交織對照,互為他者。
-
辜鴻銘,西學東漸的逆行者?
全球的時代,中西文明以更為緊迫的姿態將相互間的理解提上議事日程,文明將因對話而更加精彩。
-
《陳寅恪文集》與近四十年學術轉型
《陳寅恪文集》,陳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11月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陳寅恪文集》的再版,最初的動議是紀念這套書,也紀念陳寅恪、蔣天樞兩位先生。
-
蘇軾,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
“從地方到世界”的李劼人
李劼人一度被貼上了地方作家的標簽,成為成都作家的代表性人物。
關鍵詞:  李劼人2020-09-26
-
王得后:在魯迅的詞風里
如果不是因為到了魯迅博物館,我可能不會認識那么多學人。
-
從小說到銀幕:沒有“過時”的《家》
今年是巴金的長篇小說《家》問世89周年。
-
曹禺在北京的戲劇人生
今年9月24日是曹禺誕生110周年。
-
畢亮:我在邊疆駐村,我在讀汪曾祺
201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新版《汪曾祺全集》剛推出時,我被派往漢賓鄉英買里村駐村。
-
汪曾祺:以日常說話的態度寫小說
汪曾祺是個特別好的作家。
2020-09-23
-
張愛玲小說改編起來為什么那么難?
今年是作家張愛玲誕辰100周年。
-
魯迅《鑄劍》與莎士比亞《哈姆萊特》對讀記
原標題:幽靈的復仇和弱者的革命 ——魯迅《鑄劍》與莎士比亞《哈姆萊特》對讀記 摘要:魯迅的小說《鑄劍》和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萊特》共享一個“故事形態”,可供比較、對讀。
-
張憲光:“神偷”張愛玲
一 《傾城之戀》取材于《詩經》中的《柏舟》,有張愛玲的白紙黑字為證。
關鍵詞:  張愛玲2020-09-21
-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
宋代杰出的女作家李清照經歷了南北宋之交的時代巨變,倉促南渡,當其驚魂甫定、痛定思痛時,往日之生活情境、故事、人物,便時時浮現腦際,歷歷在目,因空間阻隔和時間流轉而變得愈發清晰深刻,由此構成其后期作品中鮮明的時代記憶主題。
-
念天地之悠悠——陳子昂在初唐
在唐詩由初唐到盛唐的詩風發展轉變過程中,陳子昂承前啟后,貢獻非凡。
-
對陳寅恪佛教語文學研究能力的迷思
陳寅恪簽贈徐旭生的照片 在借用呂德斯成果的同時,陳寅恪卻又認為“什公于天竺偈頌,頗致精研,絕無梵文原本為偈體或散文,而不能分辨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