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嘉瑩:柳永詞毀譽再評議
摘要:柳永是中國詞史上一位重要的詞人,也是一位爭議最多的詞人。
-
夏衍:樸實、清芬的人格和文風
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至今,人們在評價和討論夏衍文藝創作及其個性特點的時候,往往傾向于跟“現實主義”“洗練”“沖淡”“雋永”等關鍵詞聯系在一起。
-
林培源:趙樹理文學的三種“讀法”
一、如何走近趙樹理 在“人的文學”向“人民文學”的歷史演變中,趙樹理因其風格(“評書體小說”)的獨特,被視為“民族形式的里程碑”(茅盾:《論趙樹理的小說》),從而在現代文學史上占了重要一席。
-
李建軍:論路遙小說敘事中的悲劇性問題
內容提要:本文從梳理路遙童年時代和青年時代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經驗入手,考察了他的悲劇性意識和悲劇性寫作范式的形成過程,進而從敘事調性和人物塑造的角度,分析了他的后期小說敘事中悲劇性的表現形式,最后,又從心理結構、倫理原則和道德傾向的角度,分析了路遙的融合性悲劇敘事(即“正劇化的悲劇”或“悲劇化的正劇”)的成因。
-
郭英德:閱讀蘇東坡
《蘇軾十講》 朱剛 著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每個夜晚,仰望一輪皎潔的圓月冉冉升起,任誰都會情不自禁地吟誦“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鄒士方:曹禺的真誠和痛苦
華君武(左)與曹禺 鄒士方 攝(1989年春節) 對于戲劇大師曹禺,我是先觀其劇,再讀其書,后見其人的。
-
金傳勝:老舍關于北京的兩篇佚文
1951年7月北京《新體育》第12期發表了一篇老舍的散文《新什剎海》。
-
在今天,我們如何面對巴金的精神遺產?
“我不曾玩弄人生,也不曾美化人生。
關鍵詞:  巴金2020-09-07
-
王陽明:從“文本闡釋”到“自我闡釋”
原標題:從“文本闡釋”到“自我闡釋” ——王陽明經典闡釋學思想的實踐性品格 引言:文本闡釋與自我闡釋之形成 儒學的基本言說方式是闡釋,孔子的“述而不作”說已經為后世儒家作出了選擇。
-
寒夜中的火光——記巴金的抗戰歲月
從28歲到42歲,著名作家巴金人生中的這一段“黃金時期”是在抗戰中度過的。
-
曹禺:“我喜歡寫人,我愛人”
俄羅斯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曾經說過:“在所有的批評中,最偉大、最正確、最天才的是時間。
-
《光明日報》上的曹禺足跡
● 1954年6月27日,刊發簡訊《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本月底公演“雷雨”》,報道稱,“雷雨”由夏淳導演,主要演員為朱琳(飾魯媽),胡宗溫(飾四鳳),呂恩(飾繁漪),于是之(飾周萍),鄭榕(飾周樸圓),沈默(飾魯貴),金昭(飾周沖),李翔(飾魯大海)。
-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王斑:《雷雨》是演不完說不盡的
我在北京人藝的舞臺上出演過曹禺先生的三部話劇作品,分別是《日出》《雷雨》《北京人》。
-
張恨水與金庸
張恨水和金庸分別是中國20世紀上半葉和下半葉的大眾文化英雄,是中國20世紀通俗小說的兩大高峰。
-
陳寅恪與弟子的學術交往
清華國學院成立之初“四大導師”中以梁啟超和王國維門下弟子最多,原因在于無論政治上還是學術方面梁啟超都當之無愧四人中的“老大”,而王國維則是四人中學術成就最高、治學也最精者。
-
“今日之勢,使我輩處之,唯有一戰”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后不久,時年63歲的章太炎在給弟子孫思昉的信中說:“東事之起,仆無一言,以為有此總司令、此副司令,欲奉、吉之不失,不能也。
-
論胡適晚清民初的語言實踐
胡適對自己的白話文學觀的提出過程有眾多講述,他所謂“逼上梁山”的發生觀強調了外在因素對白話文學觀的重要性,而相對忽略了自身語言實踐中積淀的有關漢語表達的經驗。
-
“寫小說”而非“表演寫小說”
作為錢鐘書的讀者,我想從個人的閱讀經歷談談對這位“老文化人”的一點兒感受——在這兒得說一句,所謂“老文化人”指的是“老的文化人”而非“老文化的人”,這種辨析就來自于錢鐘書本人在《圍城》里發明的句式,最初說的是“老科學家”高松年校長。
-
《光明日報》上的錢鐘書足跡
● 1959年8月2日,刊發夏承燾的文章《如何評價“宋詩選注”》,其中寫道:錢鐘書先生的《宋詩選注》的出版,使我們耳目一新,得到很大的滿足。
-
錢鐘書:縱逸自如的治學氣派為文風范
今年是錢鐘書先生誕辰110周年,可能由于疫情的影響,暫時沒有看到什么紀念活動,也少見專門的紀念文章。
20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