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詩人的現代重塑——杜甫在抗戰時期的三重面相
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民族危機的背景下,古典詩人杜甫成為熱門人物。
關鍵詞:  杜甫2022-04-11
-
黃德海:金克木解李約瑟難題
一 關于“李約瑟難題”或“李約瑟問題”的表述,現在大部分以他本人《東西方的科學與社會》中的一段話為準。
-
往事與舊情——謹以此文紀念孫犁先生逝世20周年
1994年,魏巍夫婦拜訪孫犁(中)合影 宋曙光 攝 舒群印象 舒群晚年與《天津日報》文藝副刊交往,是由孫犁引薦的,他們曾是延安魯藝時期的老同事,有著三十幾年的舊誼。
-
路遙:最后的沖鋒
路遙(1949—1992),我國當代著名作家。
2022-04-07
-
施蟄存:前衛的現代作家
施蟄存1992年寫給本文作者楊迎平的信。
-
朱自清:“蓄道德,能文章”
每個時代都有成就最高的文學體裁,而五四時期乃至整個中國現代文學,散文創作都堪稱獨領風騷。
關鍵詞:  朱自清2022-04-06
-
蘇轍:欲話白溝一惆悵
宋代有多少詩人到過遼南京、金中都,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地面?細說起來真不少,有些還是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大詩人。
2022-04-01
-
“不齊”不是陳望道
陳望道主編《太白》期刊,從1935年第1卷第8期起開設“掂斤簸兩”欄目,先后發表了署名為“不齊”的短論17篇(《過火的幽默》《知堂是唯物論者》《現代明人》《批評的三昧》《人杰地靈》《“隨感錄”的興廢》《幽默大師》《偽造》《論語的新戒條》《做文章也不易》《知堂是什么唯物論者》《是我,是我,第三個還是我》《隔壁》《文行不要一致》《雜亂無章》《到底怎樣?》《不要標點符號》)。
關鍵詞:  陳望道2022-04-01
-
“霜葉從教耐晚林”——楊樹達的治學之道
楊樹達(1885—1956年),字遇夫,湖南長沙人,在語法學、修辭學、訓詁學、語源學、古文字學、文獻學、考古學等方面都有建樹,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贏得了學界知名學者的較高評價。
-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少年王國維
“文藝工作者要志存高遠,就要有‘望盡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即便是‘衣帶漸寬’也‘終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達到‘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領悟。
關鍵詞:  王國維2022-03-31
-
六十歲的學術飛躍——徐通鏘與“字本位”理論
徐通鏘(1931年—2006年),浙江寧海人,語言學家。
-
文藝:燭照魯迅一生的燈火
將文藝與魯迅關聯起來,應該從哪里算起呢?我們一般會想到1918年中國第一篇具有現代體式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的誕生,然而,待1923年《吶喊》出版,魯迅又敘述了一個“棄醫從文”的故事,于是,界限向前推至1902-1909年的留日時代,特別是他立志專門從事文藝運動的1906年。
關鍵詞:  魯迅2022-03-28
-
老舍安居青島創作《駱駝祥子》
1935年年底至1937年8月,老舍全家住在黃縣路6號,鄰近山東大學,現門牌為12號。
2022-03-25
-
詩哲遠行 詩魂永存
今年元月3日7時31分,中國九葉派詩人中的最后一位——鄭敏先生披著熹微的霞光駕鶴西去,留給我們無比的悲悼與無盡的思念。
關鍵詞:  鄭敏2022-03-25
-
魯迅眼中的山西與山西人心中的魯迅
魯迅的一生既沒有在山西學習過,也沒有在山西工作生活過,甚至可以說沒有真正到過山西,但在他的過往人生經歷中,與山西人多有交集,并不時把思想文化研究的目光落到山西這塊古老而又現代的文化土壤上,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關鍵詞:  魯迅2022-03-25
-
啟蒙的歧路——“童話詩人”之殤與八十年代的“童話”話語
摘要:詩人顧城之死使人們產生了對“童話詩人”之“童話”的質疑,“顧城現象”由此引出關于啟蒙的許諾與失落、童話的純真與危險的寓言。
關鍵詞:  顧城2022-03-25
-
閻晶明訪談:“本事”是理解魯迅的一把鑰匙
閻晶明,1961年出生于山西偏關。
-
讀史老張:曹禺先生與復旦
著名戲劇家曹禺先生與復旦大學有過多次交集:他的代表作《雷雨》的上海首演,是由復旦劇社擔綱的;另一部劇作《日出》的全國首演,其演職人員主要是復旦人;抗戰期間,他還到過重慶北碚復旦大學中文系和外文系任教…… 然而,關于曹禺與復旦交集的史料卻比較零散甚或稀缺,在一些權威的傳記和年譜中記載也不完整。
-
一個新詩人的起步——袁可嘉求學時期集外新詩考釋
袁可嘉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著名詩人、翻譯家和詩歌理論家,在介紹西方現代派理論方面亦頗有成就。
關鍵詞:  袁可嘉2022-03-23
-
豐子愷的“課兒”
豐子愷和外孫宋菲君(右)、幼子豐新枚(左)在一起讀報。
關鍵詞:  豐子愷202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