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聶震寧:鄒韜奮先生的閱讀與信仰
鄒韜奮 我一直打算寫一篇文章介紹韜奮先生的閱讀經歷。
-
鄭敏: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孕育詩與思
鄭敏(2012年,李濱攝) 章燕與鄭敏 鄭敏先生走了,1月3日,在那個清冷的冬天的早晨,九葉詩人中最后的一片葉子,帶著她對詩與思的追尋,對中西文化的渴求和探索,對人類的憂慮和希望,飛往了天國。
-
茅盾形象的傳播與再建構
經典文化符號既是承載民族文化記憶的載體,又是傳播價值觀念的載體。
-
黨圣元:蘇軾的文學批評觀
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學批評都是針對和因應當時文壇的現狀與問題而展開的,無不體現出當時的時代精神和對文學的價值訴求,一個時代的文壇生態、文學風氣的健康維系與發展,離不開這樣的批評,而這正是好的文學批評之社會和文化職能所在。
-
于堅:談魯迅
我在1968年的冬天讀完了《魯迅全集》,當時我十五歲。
-
“再次感謝各位來賓,張潔就此道別了”
編者按:著名作家張潔2022年1月21日在美國因病逝世。
關鍵詞:  張潔2022-02-08
-
嚴家炎:文學史家的境界高格
嚴家炎先生 近日《嚴家炎全集》出版,引起學界特別是現代文學界普遍關注。
-
懷念|著名作家張潔逝世
著名作家張潔2022年1月21日在美國因病逝世。
關鍵詞:  張潔2022-02-07
-
汪曾祺小說的反諷藝術
小說中的反諷敘事,無論是激烈還是含蓄,都可能導致小說文本的部分或整體的意義搖擺不定,甚至動蕩不安。
關鍵詞:  汪曾祺2022-02-07
-
周立民:巴金與中國現代文學館
巴金先生一輩子寫過數千封信,這一封比較特別,它是打印在紅色抬頭的“中國作家協會”的信紙上面的短簡: 出版社: 凡有付給我的稿費,請逕[徑]寄:北京八一○一信箱,中國現代文學館巴金收。
-
20世紀20年代中期郭沫若的社會轉向研究
20世紀20年代中期,一度提倡純文學的《女神》作者郭沫若,從象牙塔走向十字街頭,參加“北伐”,這成為文學史上持續討論的話題。
-
歐陽修:北風吹沙千里黃
宋代有多少詩人到過遼南京、金中都,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地面?細說起來真不少,有些還是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大詩人。
-
汪曾祺:“人間送小溫”
汪曾祺被譽為短篇巧匠、文體名家、多面圣手,從上世紀40年代以詩歌、小說、散文走上文壇,中經上世紀50年代的沉寂與厚積,再到晚年憑借短篇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異軍突起,他成為20世紀中國文壇為數不多的融匯古典文章與現代技巧、延續“五四”文脈而藝術常青的作家。
-
吳曉東:“說不盡”或不可能說盡的廢名
讀書人大都知道“說不盡的莎士比亞”、“說不盡的《紅樓夢》”一類的說法,陳建軍教授以“說不盡的廢名”為他的新著命名,使我意識到“說不盡的”這個措辭用在廢名身上也是恰如其分的。
-
鄭敏:“收獲日的滿月 在高聳的樹巔上”
“九葉派”最后一位詩人鄭敏先生于1月3日離世,享年102歲。
-
王彬彬:西南軍閥割據與沈從文的青少年時代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一個軍閥混戰時期。
-
白話詩人楊萬里
1927年,胡適的《國語文學史》講義稿出版。
-
唐弢:我自書生甘白袷
巴金先生生前倡議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有人擔心藏品難以征集,巴老頗有信心地說:有唐弢的藏書,文學館就有了半邊江山。
-
吳福輝:最是誠懇一書生
原標題:最是誠懇一書生——懷念吳福輝老師 2021年1月15日早晨,一上班就收到李洱發來的一條微信:“季紅真早上發來微信如下:噩耗,我爸今天早晨在家中突然去世,醫生初步診斷是心臟病發作。
-
孫郁:在民間的魯迅
當年在魯迅博物館工作時,偶爾會翻翻展覽室的觀眾留言,時常能夠看到很熱眼的文字,所說的觀點都很樸實,然而文字跳動的感覺是流動的,有著意外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