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頡剛的“哲學”與“科學”
一 一九一七年初,顧頡剛致函蔡元培談挽留教師陳漢章(伯弢)一事,大意是陳漢章的中國哲學史講得不錯,陳先生本人有博采旁搜的能力,希望中國哲學門所有的中國哲學史課都由陳先生來講授。
關鍵詞:  顧頡剛2022-05-25
-
“現代”文學史家的當代生成——20世紀50年代《文藝報》中的王瑤
一、回到20世紀50年代:“文學史”作為王瑤研究方法的生成與再認 1989年12月29日,《人民日報》以《著名文學史家王瑤追悼會在京舉行》為標題,登載了兩日前的追悼儀式消息。
-
親歷見證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知名編輯、評論家林建法去世
5月24日凌晨1時,知名文學編輯、評論家林建法因病逝世于沈陽,享年73歲。
關鍵詞:  林建法2022-05-24
-
歷史的浪漫派——魯迅廈門時期寫作中的“舊事”與“古史”
1936年魯迅去世后,葉公超曾寫作《魯迅》一文來回顧魯迅一生的文學創作,他認為魯迅“根本是個浪漫氣質的人”,而魯迅的雜文轉向則被認為是:“一個浪漫氣質的文人被逼到諷刺的路上去實在是很不幸的一件事。
關鍵詞:  魯迅研究2022-05-20
-
袁鷹的文學、新聞“未了”情
1924年10月,袁鷹出生于江蘇淮安一個書香門第家庭,從小就打下很好的文學底子。
關鍵詞:  袁鷹2022-05-19
-
馮至:一個沉思者的精神超越與生命探求
馮至(1905—1993),本名馮承植。
-
蘇軾: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
述而不作:吳宓的讀書治學
一 、 自我認知與他人評價 吳宓除日記外,沒有留下鴻篇巨制,目前在報刊上可搜集到約300多篇文章,幾乎都是1949年前所撰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沒有留下學術文章,思想匯報材料倒是不少,如1967年9月22日日記記載,自1966年9月至1967年4月,他寫述說、批判自己的文章,就有數十萬言。
關鍵詞:  吳宓2022-05-14
-
卞之琳:既眼望天宇,又面對大地
卞之琳(1910—2000),中國著名詩人、學者、翻譯家和評論家。
關鍵詞:  卞之琳2022-05-11
-
路遙接受史之冷熱現象研究
路遙小說接受史中復雜的冷熱現象是當代文學史上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
-
趙蘿蕤:我的讀書生涯
趙蘿蕤(1912.5.9 - 1998.1.1) 我父親趙紫宸出身貧寒,但到我該上學時已是蘇州東吳大學教授兼教務長,也就是一個現在所謂的“高級知識分子”。
關鍵詞:  趙蘿蕤2022-05-10
-
東南與國都之間——蔣夢麟與新文化運動的初興
新文化運動的人物研究,常被等同于“思想家”研究。
-
葉淑穗:守護魯迅文物
葉淑穗,廣東番禺人,1931年生于北京。
-
當代中國文學學術話語史的“第一手資料”
周揚 20世紀60年代初是周揚開始有意調整工作重心的一段時期。
2022-05-06
-
聞一多的藝術與人生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近期推出“紅燭頌:聞一多、聞立鵬藝術作品展”,向觀眾展示了聞一多不為人知的藝術才能。
關鍵詞:  聞一多2022-05-06
-
郜元寶:魯迅雜文人物形象譜系研究小史
一 魯迅描寫人物并不限于小說,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也有許多局部或完整的人物描寫。
-
日記中的夏承燾:平生不作難言事,且向燈前直筆書
夏承燾(1900—1986),浙江溫州人。
關鍵詞:  夏承燾2022-05-05
-
啟功先生的教書育人之風
“夫子循循善誘人”是啟功先生懷念老校長陳垣先生一篇文章的題目,以此稱贊老校長如何“循循善誘”地教導后學的精神和事跡。
關鍵詞:  啟功2022-05-05
-
陳忠實如何寫下《白鹿原》?
原標題:陳忠實如何寫下《白鹿原》:從“耕讀傳家”門樓開始 2022年是《白鹿原》的作者陳忠實誕辰80周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組織了紀念陳忠實誕辰80周年系列活動。
-
羅素在北京的生活與思想
原標題:“中國問題”的緣起、實質與心理根源:羅素在北京的生活與思想 羅素訪華是為人熟知的歷史事件。
關鍵詞:  羅素2022-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