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文學史寫作的六個難題
黃平按: 受《當代文壇》所約,筆者新春期間組稿“如何書寫當代文學史”欄目,拜訪某前輩學人,一番訪談下來,很受啟發。
2019-08-09
-
中國電影應如何面對文學經典與傳統文化?
《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里,有這樣一段關于莎士比亞的文字:看一看從18世紀到21世紀期間所有時代的文學作品,你就會驚詫于這位大詩人獨霸天下的影響力。
2019-08-09
-
當代文學批評的尊嚴和激情
一 在經歷一段時光,或哪怕是在一天的喧囂過后靜下來的時候,我經常會對自己發出一連串的疑問:我們究竟正處于一個什么樣的時代?是怎樣的一種精神或力量主宰和影響著我們這個時代的生活?對于一個與文學存在密切關系的人,無論是作家、詩人還是批評家,如何才能更好地通過自己的文字,判斷、呈現這個世界豐富的面貌和真相?文學寫作的使命是什么?文學批評的使命是什么?是什么在激發我們的寫作與批評? 我知道,這是一些幾近于古老的話題,我可能無力回答這其中的許多問題,但我可以坦言,激發我文學批評寫作的激情,是對人、事物、世界乃至具象的天地時空的敬畏,對存在的不懈地追問。
2019-08-06
-
石一楓:文學和城市之間
文學:從鄉村到城市 文學與城市的關系,這個題目如果擱在80年代會是一個小題目。
2019-08-04
-
文化自信是新詩創作的驅動力
一些人工智能寫的詩僅僅是把不同的名詞、動詞、形容詞按一定的邏輯進行組合,實現標準化、批量化的生產甚至炮制,缺少對事件現場的感知與理解。
-
新的容器來自本能與傳統
對于過去的研究,往往是出于對當下質問的需要。
2019-07-29
-
新時代詩歌從哪里再出發?
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莊嚴宣告:“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2019-07-29
-
新的詩歌美學的探索與生成
確切地說,時代是一個動詞,是浩蕩時空和久遠年代的集中表達與精準定位,是肉身行走、精神活動與社會意識共同組成的有跡可循的深刻印痕。
2019-07-29
-
突破閱讀的“樊籠”
在前面幾篇關于“閱讀”的隨筆中,作的都是“進入閱讀”的文章;而在這篇隨筆中卻說的是突破“閱讀的樊籠”;這不是“翻案”,而是作完了正題作反題。
-
陳思和:世界語境下中國文學的研究
進入20世紀以來,中國文學就已經成為世界文學的一部分。
-
非虛構:一種寫作方式的抱負與解放
一、抱 負 在游弋著無限可能與不可能的生死有無間,人將如何打開自己和完成自己?或者說,人將如何躍入那條載其出生入死的所謂自由之河?如果把每個人的思想、生活之全部視作一場寫作,這個問題就會變成:一個人將如何講述自己、講述世界?這一問題,不僅會對所有寫作者構成疑難,也會對所有閱讀者構成疑難。
-
作家批評與文學生活的重建
作家批評的興起,是近年來中國文壇的一個重要現象。
-
“自我學”與“人民學”
回望歷史,在19世紀那些作家們筆下,冒險家(杰克·倫敦)、暴發戶(巴爾扎克)、灰姑娘(夏洛蒂·勃朗特)、鳳凰男(司湯達)、心機姨(福樓拜)的生動形象令人難忘。
-
注入理想的神髓,文學才有希望
“理想”是文學之魂,是不同類型文學的“公約數”。
-
敘事與知識的邊界——關于學者寫作與職業寫作
1950年代初期,當納博科夫著手創作《洛麗塔》時,他的好友兼文學批評家埃德蒙·威爾遜(Edmund Wilson)寄給他一本法語版的《性心理學研究》第六卷(此書系英國性心理學大師哈維洛克·艾利斯所著),書中附有一篇俄羅斯男子的“性懺悔錄”:該名男子家境優渥,曾在國外留學,自從12歲有了性啟蒙之后便沉迷其中,以至于荒廢了學業。
2019-07-22
-
反抗一種寫作慣性
一 不少人開始重提現實主義的口號,這對救治一種遠離生活現場的蒼白寫作是有益的,但我覺得同時也要警惕一種誤區,以為存在一種標準的現實主義,等著作家們去認領。
-
新時代:說詩歌的”原創力"和集體共識
隨著以博客、微博、微信以及智能手機App應用為代表的自媒體平臺以及“詩歌大道”、 “地鐵詩歌”“詩歌墻”“詩劇場”等一些公共場所詩歌視覺傳播的快速興盛,如今,由詩歌作者、詩歌編輯、文學期刊、文學出版、文學傳播、文化策展等構成的詩歌生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衍生出以“說詩歌”為原創力的詩歌生態圈。
-
王輝城:寫作在別處
傳媒技術的革新,總會對寫作產生深刻的影響,正如十九世紀歐洲報業繁盛推動了連載小說的發展。
-
在城市詩的天空中莫缺了“遠方”
追逐真正的城市詩,不知多少人為此嘔心瀝血。
-
五四運動與中國人的精神成長
一部五四運動史就是一部中國人的精神成長史。